分享
基于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与创新行为的研究_熊珊.pdf
下载文档

ID:2252770

大小:1.8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高校教师 职业 认同 组织 创新 行为 研究 熊珊
第 23 期(总第 797 期)科学咨询 教育论坛 221注: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度项目“组织认同中介效应下的高校公平氛围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编号:GL20243)。作者简介:熊珊(1989.08),女,汉族,江西宜春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一、高校教师社会认同理论及研究项目内涵(一)社会认同理论概述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群体行为给出了最新解释,极具群体关系研究价值。社会认同理论体现为社会群体观念,对群体行为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群体行为的形成取决于个人对群体的信任,同时说明个人的群体认同对个人的认知和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在高校中,教师的社会认同表现为对国家党政管理的认可和思政价值观念建设的信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为学生融合颇具反思能力的思想观念1。(二)教师职业认同概述职业认同是岗位心理学研究项目,表示从业个体对自身岗位的认可以及内心对岗位形成的评价,岗位认同对工作人员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内心对自身岗位形成的认可与确定,将会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潜能,在岗位中持续彰显工作价值。在高校环境中,教师对于自身岗位的认同表示教师认同自身从事的教育工作,或者说,教师对自身岗位的确定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工作状态。优质的岗位认同思想,能够使教师在持续展现自身工作潜能的基础上,获得全面的人生感受,便于教师在职业中确定角色价值,形成岗位归属感,实现教师角色心理成长的目标。(三)教师组织认同概述组织认同的概念含有两个层次:一为社会认同层次,在社会认同领域中,组织认同具有一定局限性,表示个体对自身角色定位的理解,在社会组织中形成的认同侧重于个体对自身角色定位、群体行为表现产生的作用;二是组织行为学层次,组织认同能够反映个人与其所在环境之间存在的联系,能够有效反馈出个体在组织中的工作表现。高校教师对所在校园组织的认同,包括教师对自身角色所在工作环境的认同、所在校园文化的认同、所处校园环境的认同等,针对各类认同因素,整合形成了教师对校园组织的认同。同时,组织认同可以结合教师所在校园环境的具体表现,比如文化先进性、教学专业独特性、工作岗位稳定性等。在进行组织认同时,对教师工作状态进行整体描述,以预测教师对所在校园环境的从业忠诚度。(四)教师创新行为概述个体创新行为描述了个体创新的具体行为,比如新型思想、新服务模式等。个体创新行为的形成包括思想创造和行为创造,在创新期间,个体会在对问题进行理解与判断的基础上,形成新型问题的解决思路或者问题的应对方法,同时尝试寻求同行人,以新型思想转化问题。个体创新活动的具体表现并未局限在新型思想本身,同时包括思想宣传、新方案实施等,以保障新思想转化为创新行为并获得有效执行2。在高校环境中,教师创新行为包括对教材全新的理解、教学全新思路、教学考核新方法等,同时在教学工作中,要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行为以提升教学品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在工作岗位中的创新思想和行为转化也是对自身岗位、校园组织认同的一种集中表现,在认同的基础上形成思想内化,转化为岗位创新能力,实现岗位价值,与岗位认同形成呼应,提升校园教学能效。基于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与创新行为的研究熊珊(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宜春 336000)摘 要:本文以高校教师社会认同感为研究视角,确定职业信念、组织信任、创造力三个研究方向,以期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同思想,增强教师的从业社会责任感。本文分别从职业信念、组织信任、创造力三个视角对教师从业社会认同感进行概述,探索了高校教师创新行为建设的方法,尝试为高校补充优秀教师团队并提高整体师资质量提出建议。关键词:职业;组织;创新思想教育论坛 科学咨询 第 23 期(总第 797 期)222二、高校教师创新行为的建设方式(一)加强教师职业认同建设,挖掘教师创新潜能1.加强教师从业观念塑造在国内高校教育工作有序发展的进程中,高校教师从业专业技能的建设方式由原有的统一外因驱动方式逐渐转变为教师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以期全面提高教师的从业技能,从业技能建设能够提升教师对个体角色的职业认同,使其更加确定从业价值。高校在引导教师开展从业技能建设时,不仅能够使教师形成职业认同,还能使教师对高校组织形成认同。教师对个体职业形成的高层次认同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成果,使教师形成教学反思和自我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专业技能的彰显,使其能够准确掌握先进的知识内容,以更为扎实的教学能力为教学创新行为奠定基础。2.开展教师实践工作,以实践带动创新行为的形成高等教育工作含有多种实践活动类型,比如科研、教育、社会实践等,这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积极提高教师的学术专业性,以此确保教师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高校要从政策、管理两方面有效完善管理制度,以期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岗位主动性,使教师积极落实职业实践工作。教师在知识内化、实践积累的过程中,要形成创新性教学思路,确定自身职业发展路线,以创新的教学思路提升高校社会口碑。由此形成良性循环的高校发展路线:教师职业认同带动教学创新发展,创新课程提高校园社会评价,较高口碑的校园组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组织认同感,浓郁的教育组织认同感有益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3。3.加强教师职业形象塑造,为创新行为的形成奠定基础教师个体因素具体包括教师的岗位情感、学术认知能力、知识储备量、知识转化能力等。教师个体的工作创新能力表现为创新意向、饱满状态、质疑思维、优质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工作主动性,比如,1996年,学者Oldham提出有效的教学交流、情感互动能够激发员工的在岗创造能力;1990年,学者Kahn提出了主观性关注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在岗从业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师个体从业期间,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会议给教师提供教学交流的平台,在缓解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激发其工作创新能力。高校要开展教师职业形象塑造,使其形成较高的岗位认同感,间接激发教学创新行为。教师在社会群体中的职业现象能够对教师的职业进行反馈,能够让教师接收到社会组织对其职业的认知观念,使其逐渐提高对自身岗位的认同,教师职业形象具有多样的表现特征,比如教学严谨性、治学严肃性等。在社会群体组织中,对教师的正面描述与认知观念确定了教师形象的威严性,此种正面职业描述与群体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形象。高校要加强教师岗位认同建设,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高校组织的成员,其角色特征会引起教师个体对学校组织整体认同产生变化,角色特征包括对现有工作内容的满意程度和对高校组织的职业需求。当教师确定了自身所在教学环境的发展路线时,就会对自身工作发展和职业定位进行统筹规划,在平稳心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工作表现和较高的岗位认同感。4.提升教师工作主动性,有效执行教学创新行为工作主动性是关键的组织因素,同时也是教师职业性的关键表现。职业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提升工作主动性的方法,同时也对员工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承担着给学生讲解知识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知识创造和文化宣扬的使命。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学会主动探索与钻研,是职业对其工作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岗位工作、职业定位中,要以较高的自主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教学思路逐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以期在校园环境中提高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二)开展组织认同建设工作,营建创新教学环境1.制订适宜的社会化方案高校应对引进的新教师开展社会化引导工作,使其对教师职业形成高度认同,在开展社会化引导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为教师构建适宜的指导方案,以提高新晋教师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在构建社会化指导方案时,各部门教师应保持合作关系,提高高校教师的人事管理效率,使教师在认同环境中激发出创新教学行为。2.营建公正的校园组织环境,提高教学创新发展能力校园组织公正性的含义是校园组织要公平对待员工的各种表现,公平表现包括:岗位分配的公正性、教学流程的公正性和工作互动的公正性。高校在设计第 23 期(总第 797 期)科学咨询 教育论坛 223教学发展路线时,要在获取教师想法的基础上制订维护教师权益的内容,以提高教师在活动中的参与主动性。高校管理体系中含有的统战、工会等活动形式均是教师参与决策的有效入口,可以保障教师个体在组织环境中的公平地位,切实增强教师对自身岗位、校园教育规划能力的认同感,能够有效提高教师创新教学能力。(三)教师创新行为的其他建设方式1.塑造教师的创新教学思维。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便于教师形成创新教学思路。同时,高校要确定自身的教育发展路线为“复合型人才”,以顺应知识经济的社会人才需求。2.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融合,提高教师信息资源的综合获取能力。高校教师应形成较强的信息获取意识,使教师对教学所需的信息形成指向性搜索方式,以期提高教师信息获取的准确性。三、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社会认同感的建设效果对高校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高校要从创造能力、岗位认同、校园认同三个角度,切实增强教师的社会认同感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形成优质的教育使命感,以优质创新能力有效完成教学工作,使高校处于健康运作状态。参考文献:1 姚春林.南疆高校教师职业信念研究:基于信息时代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08-112,116.2 项青.组织认同视域下提升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研究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5):77-78.3 马跃.个人-组织契合对高校教师敬业度的影响: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20,50(4):253-262.在建筑装饰技术专业课中,建筑装饰类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建筑装饰课程涉及建筑材料学、建筑学、结构工程学等学科内容,同时也涉及绿化、装饰材料、工艺美术等行业。这几年,建筑行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高等院校也设置了建筑装饰类课程,但建筑装饰类专业的人才还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之间还是存在些许差异,高职院校注重培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建筑装饰类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艺术知识和建筑装饰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建筑环境室内装修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建筑装饰类专业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其自身特点,使课程教学与培养目标相一致。一、建筑装饰类课程教学概况在建筑装饰技术专业课程中,建筑装饰类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建筑装饰类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建筑装饰人才,使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装饰设计能力,从而为之后的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室内陈设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建筑装饰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刘浩天(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00)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装饰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建筑装饰专业技术的全面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中,建筑装饰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学生正式学习专业课之前,建筑装饰课程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知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提高对建筑装饰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创新建筑装饰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建筑装饰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本文首先对建筑装饰课程教学概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对建筑装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建筑装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改革策略。关键词:建筑装饰课程;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