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_阳杰.pdf
下载文档

ID:2250847

大小:1.81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城镇 进程 乡村 景观 特征 保护 更新 阳杰
园林园艺 农业与技术 ,.,.基于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阳杰 宋建军 罗佳良 陈雅文(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摘 要:乡村景观特征有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其中的风貌可以具体化为乡村景观的特征。城镇化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与消退,景观特征出现弱化、多样性降低、文化符号消失等问题。本文通过解读与整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策略、可行方法,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发展的现状,提出适用于我国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的方法途径。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建设有所启示。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保护;城镇化;景观特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湖南武陵源农业科技园区实施方案(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阳杰(),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通讯作者宋建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景观生态规划,旅游规划。引言乡村景观有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乡村景观急剧衰退,亟需建立有效的乡村保护机制并融入规划体系,保障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家大力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乡村景观面貌发生变化,地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清华大学陈英瑾教授提出,利用乡村景观特征评估将乡村景观分为传统乡村、普通乡村以及边缘乡村,研究得出“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乡村景观政策分类乡村景观要素分类乡村景观规划内容”的结构框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玉洁等从三生空间层面提出将乡村景观可分为乡村生活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以及乡村生产景观 大类。北京林业大学袁敬等通过将乡村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以空间地理信息和视觉信息的方法来研究乡村景观特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逐步扩大,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借鉴打造美丽乡村。基于这个大环境背景,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与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导致景观特征不明确,导致出现乡村景观“千村一面”的现象。更有设计者模糊了城乡界限,把城市的设计方式生搬硬套到乡村,导致二者不能很好的融合,甚至出现了病态的特征,古老的村落正在消失,地域文化得不到传承。因此,在当下的景观建设中应积极采取保护乡村景观特征的措施。乡村景观特征概况.乡村景观特征乡村这个概念往前追溯就是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方,是空间地域和人类社会的综合体。从广义上来讲,乡村是城市以外的全部区域;从狭义上来讲,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区域。乡村景观是指,当地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自然大地上的投影,同时也是当地人为应对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环境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格局相适应的结果。北京大学俞孔坚等从乡村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乡村景观的核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是当地人的,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环境与情境,三者缺一不可。景观特征是指在一定场地内使景观与众不同,并给人产生特殊的场地感受因素,是一种可识别的、独特的景观元素形态,这些形态特征可以把一处景观与 ,.,.农业与技术 园林园艺另一处景观区别开来。风景园林景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是由诸多乡村景观要素构成的,如山、水、植物、建筑、聚落形态。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具有不同的特征,包含场地中的自然形态以及人工形态。.城镇化和乡村景观特征的关系我国在城镇化发展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乡村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要素。受到城镇化巨大冲击后,在 世纪上半叶,法、英、德等国开始制定一些应对策略保护乡村景观。城镇化带来了乡村“空心化”,加剧乡村的衰落,现代建筑材料大量用于乡村景观建造,把城市规划的方法生搬硬套到乡村规划、大面积农田和林地占用等,都导致了乡村景观特征的减弱。美国景观环境规划学之父奥姆斯特德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所以,对景观建设方法和乡村景观的特征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展现独特的乡村风貌。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不同学科对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特征识别略有差异,从风景园林学科理论视角上来说将乡村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大类。通过对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使得当地乡村特有的文化得以保存下来,可以使人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也有助于对传统历史村落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保护对象保护对象可分为 大类,人文景观特征的保护,自然景观特征的保护。人文景观特征是指代表乡村本土文化和发展历程的突出景观,包括具体的聚落、建筑风格、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相关联的景观元素。年,由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次提出人文景观的概念,其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同时也是保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特定土地利用技术。在我国这类景观更多,是乡村景观遗产的主要内容。自然景观是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与自然的互动而产生的景观,包括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以及农田、水利设施、传统农作物。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不仅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农业景观、聚落景观、湖泊景观,也包括乡村居民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提升收入水平、减少青年人才外流和构建友好的邻里关系以及代代相传的民族习俗等。对乡村的文化生活要素进行保护,如名宿风情、传统手工艺、色彩材料、历史物件,这些独具特色可以代表当地文化以及场地精神的乡村文化符号。.保护范围与方法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是指在村域范围内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人文景观一般是采用列级保护,或者采用保护区保护,对具有突出且有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景观文化节点等采取登录列级保护,景观特征明显且集中分布的、价值突出的区域采取保护区保护。对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风景名胜区、农田、林地划定保护范围。建筑、农田、楼牌、竹编等要素也是乡村景观特征的重要内容,对这些进行保护与更新有利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的传承。.保护措施.自然景观特征的保护措施自然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骨架”,包括突出的山水风光、农田、沟渠、河流、湖泊、道路。对于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要建立重要的景观保护区,如风景名胜保护区,林地、草地、湿地保护区。对于风景名胜区要细化管理,通过居委会参与进行保护。对于珍稀的动植物要建立保护名录,登记珍稀动植物的名称、数量、位置、年龄等指标,进行系统的量化管理。在有特殊农田景观价值的区域划定保护区,避免农田侵占。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哈尼红河梯田遗产区,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 规定是在梯田核心保护区内实行禁止弃耕、抛荒、损毁农田和侵占等行为,并鼓励在不影响梯田景观原貌上加以开发利用。鼓励传统农业活动的基础上保持乡村景观特征。湖南张家界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具有卓越的自然美学价值,在保护过程中除设立法律法规外,还应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将风景名胜区和各村庄总体规划协同发展促进二者的景观特征紧密结合。.人文景观特征的保护措施从概念上来讲,文化景观特征包涵历史景观特征。有学者提倡采用可持续管理法来缓解乡村文化景观的人地冲突,这是保护文化景观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部分村庄采用生态博物馆、生态体验馆等方式对场所文化景观进行多样的整体保护,同时还承担一定的宣教功能。而社区多主体参与机制被认为是有效的乡村文化景观可持续管理的手段之一,通过探索尊重社区文化自决权与区域共建共享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模式,明确规定并落实具体行政管理职责,具体落实到村民,建立长效的第三方监管秩序。南京林业大学学者提出,基于人地关系的环境教育实践从而实现对文化景观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与理论教育,是立足于场所和空间的“地”的教育,其中“地”包含了地域、空 园林园艺 农业与技术 ,.,.间、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等。环境教育是关注人地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在文化景观的保护中具有普适性。通过环境教育可以让村民意识到乡村文化景观是脆弱的,人类不当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其产生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特征的更新.更新措施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的转变阶段。在这期间,一些地区过于追求快速更新导致乡村景观出现千篇一律现象,表现出形式单一、缺乏特性、内涵不足等特征。有的在建筑上盲目模仿城市的住宅和别墅,毫无乡村特色。亟需开展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乡村景观更新过程中保留原有的景观特征。多学科多领域相互合作交融是有效解决乡村景观特征更新的方法之一。在生态部分,以生态学视角对植物群落、农作物、河流、湖泊、生态廊道的评价为依据指标,衡量以及明确不同空间尺度下乡村景观的生态发展需求。在地理部分,以地质学视角对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的评价为依据。在社会部分,以经济学和心理学视角考量土地的利用模式、功能分布,产业规划布局以及人的需求;搭建一种超越地方同一层面的跨尺度、互联、互换、耦合的关联性社会网络,优化整合分离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这将有助于促进不同相关要素间的社会学习和反馈机制的调节,是保障乡村景观特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村庄更新.公共空间更新将低碳理念融入乡村景观更新,让公共空间变成健康安全的可持续景观,同时又满足乡村低碳旅游。提升广场、大树下、村口、桥头、码头、晒场等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用 分析村庄更新的规划方案,减少聚落空间的碳足迹,应杜绝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在村庄更新措施中充分利用当地的原始材料建设环保型公共设施,多从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获取能源与动力,以及利用轮胎、废钢,闲置的石材等废弃材料进行生态技术的应用,设置各类低碳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同时融入当地的文化精神元素,采用场所互动、场景拼贴、空间多元利用等方式,建立起复合的乡村公共空间,构建乡村合作共同体,建立多元的合作模式,以重塑场所空间活力唤起村民对乡村的历史文化记忆。公共空间是村民生活、娱乐的场地,也是进行民俗活动、节日庆典的集会场所。如何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当地的景观特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通过对场地的深入调研、访谈,了解当地的文化、居民的生活方式、公共空间的用途,在更新中让村民参与进来,可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激发村民共同参与,激活本土文化特征,充分培育乡村情感共同体。.建筑更新伴随城镇化快速的进程导致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同时受社会结构的异质性与复杂性,社会主体强流动性与不确定性的影响,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出现流失,出现过度的市场化。乡村房屋闲置得不到利用,管理秩序缺失,建筑景观设计应用到新农村后忽视了当地传统的景观特点,常出现村民住宅城镇化、西化等趋势。要想留住有特性的乡村景观就要以共生、共存、共长为设计指导理念,将保护更新修复的传统建筑以设计的手段巧妙融入自然景观之中。除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需要严格的保护和修复外,其他的乡村建筑可进行合理更新。更新的对象包括建筑的外立面、内部装饰、部分结构和建筑周围绿化。乡村建筑更新修复可以参照当地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以及做法尽量选用当地的乡土材料使其与周围的建筑氛围环境相协调,通过建筑更新使得村民能够感受历史景象。在保护更新和维护的过程中,搭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建立相关的维护和管理组织与秩序,避免出现反复无用的更新。如,将哈尼闲置的蘑菇房进行改造,结合当地的文化赋予新的功能,木雕制作展示、哈尼民宿、红米餐厅、手工作坊等不仅更新了建筑,丰富了功能,还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安徽省黄山市宏村建于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灰砖青瓦,白粉墙垣有“画里乡村”之称,宣传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景观文化。结论城镇化的压力使中国乡村景观面临剧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家相关政策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着。虽然部分乡村的建设确实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出现“危”与“机”并存的局面。工业化、城乡现代化与乡村的融合不恰当,导致农田衰败、乡村景观风貌消退,文化符号丢失,现代建筑与大量的基础设施出现使得乡村景观趋于平淡,同质化严重,缺乏特性。乡村景观特征的保 ,.,.农业与技术 园林园艺护与更新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