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Lotka
Volte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陈茜
基于 LotkaVolterra 模型的校城融合发展研究 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为例*陈茜1肖钦文2张宏霄1(1.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河北唐山06321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24)摘要高质量发展下高校与城市融合共生已是大势所趋。为深入揭示高校与城市融合状况,运用共生理论深入剖析校城融合内在机理,创新采用 LotkaVolterra 模型对 20132020 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校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四大直辖市高校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不均衡。二是四大直辖市校城融合情况多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与寄生状态。据此从培育共生单元、塑造共生界面、优化共生环境这三方面提出推动高校与城市实现互惠共生的对策建议。关键词高校;城市;融合发展;LotkaVolterra 模型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and CityBased on the LotkaVolterra ModelTaking Beijing,Tianjin,Shanghai and Chongqing as ExamplesCHEN Xi1,XIAO Qinwen2,ZHANG Hongxiao1(1.School of Management,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ngshan,063210,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Zhangjiakou,075024,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the integration and coexistence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has become the general trend.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deeply,the symbiosis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universitycity integration,and the LotkaVolterra model is adopted to empirically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universitycity integration in Bei-jing,Tianjin,Shanghai,and Chongqing from 2013 to 2020.The results show that,firstly,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in the four major municipalities is unbalanced;secondly,the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in the four major municipalities is mostly in a state of asymmetric mutualism andparasitism.Based on this,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mutualisticsymbiosi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from three aspects:cultivating symbiotic units,shaping symbiotic in-terfaces,and optimizing symbiotic environment.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ity;integrated development;LotkaVolterra model78基于 LotkaVolterra 模型的校城融合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220412资助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共生共享视阈下中等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校城融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B20SH014).作者简介陈茜(1996)女,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校城融合研究.一、引言高校是城市的名片,城市是高校的底色,两者的融合互动、依存照应已然成为人类文明的璀璨之花,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无论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研究型大学,还是位于底部的职业院校,高校与所在城市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之于城市是动力和智囊,不仅以工具理性职能参与到城市的有序运转中,更以价值理性功能融入城市的顶层设计,其丰富的知识、科技、人才、文化资源积极影响城市各方面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助推器;城市之于高校是能量和信息,它不仅为高校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更为高校供给其所需的营养物质,以产业结构和文化结构影响着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促使高校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高校与城市的关系历久弥新,西方柏拉图学园与雅典、中国稷下学宫与临淄成为古代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双子星座”,新时期高校与城市关系呈现出新动向、新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强调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已然成为国家实现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场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科技创新高地、文化传承核心等对城市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发展大有裨益。我国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已有一定探索,但仍存在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不足、深度合作机制缺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畅、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1。如何实现高校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融合,促进高校动能转化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与城市的关系值得深入剖析。高校与城市关系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国外学者 H.Etzkowitz 和L.Leydesdorff2 首次提出三螺旋理论用以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对探究高校与城市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但校城融合不只涉及高校与政府、企业互动,还包括社会其他成员。基于此,郄海霞等人3 提出四螺旋理论用以分析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运行机制,尽管将公民纳入校城融合主体范畴,但依旧把高校与城市关系探讨局限于创新领域。对此,涂宝军和丁三青4 采用共轭理论,将高校与城市关系放置于社会场域,从宏观层面剖析了高校与城市的共轭动力与价值,既弥补了杨耐寒5 运用社会互动理论解释高校与城市社会结构关系的层级局限,又为认识高校与城市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此外,孙科技6、蔡安宁7 采用资源依赖理论分析大学与政府、企业的关系,认为校政企合作本质是资源交换,阐明了高校与城市组织形成依赖关系的原因,但仅从资源单一角度分析高校与城市互动的行为动态,未将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王银花8 基于整体论视角,将不同时期城市和大学发展的特殊性考虑在内,从城市环境与结构动因互动界面互动模式逐步对高校与城市关系进行解构,但仍缺乏系统性。在后续研究中,束霞平9 运用共生理论构建大学与创意城市发展的共生系统,并从共生关系的构成要素,即共生背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做了进一步阐述,完善了高校与城市关系的理论体系,虽增加了阐释的系统性,仍缺乏实证检验。而后,王修志等人10 25以耦合理论作为解析高校与城市关系的理论基点,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定量测算,尽管充实了校城融合实证研究,但依旧对高校与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程度探究不足。鉴于此,本文在理论依据上选用共生理论解析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共生机理,为定量测度校城共融水平奠定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生态学中的 LotkaVolterra 模型定量测度校城融合水平,为厘清高校与城市关系提供量化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经验分析法探究校城共生共荣的实现路径,为改善双方共生关系提供决策参考。二、高校与城市融合共生机理分析共生(symbiosis)概念最初由德国真菌学家H.A.DeBary 提出,认为共生是处于同一时空下的两种或多种生物,基于生存需要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形成相互生存、协同进化的互动关系。换言之,共生描述的是同一时空下多88HIGHE EDUCATION OF SCIENCES2023 年第 1 期(总第 167 期)个物种向其他物种提供有利于其生存的条件,同时也从其他物种获得自身生存所需要的支持与帮助的生物学现象。共生理论更多用于生态学领域,近年来其适用范围不断拓展至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领域中,用以探讨多个因素或个体及组织之间的动态关联和相互作用关系。袁纯清11 将共生理论拓展至社会学中,通过建立一般分析框架并对小型经济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共生”是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其中共生单元是共生演化的种群,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单位;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是共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外部条件;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理论是当前对校城融合的内在机理和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的较好视角,对其同质性与异质性都能够给以适切性诠释。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环境、共生模式 4 个基本要素分析高校与城市融合互动机理,并形成校城融合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 1校城融合系统结构示意图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是形成共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在校城共生关系中涉及的共生单元主要为高校与城市部门(包括政府、企业及其他组织)。共生单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流是否存在或是否通畅是共生关系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在校城共生系统中同样存在类似现象,只是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性质、内容与形式不同。在校城共生系统中,高校通过发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研发等职能,为城市发展供给其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创新思想及新兴技术等;城市为高校提供包含资金、政策、土地等在内的物质基础,以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文化结构等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活动。高校与城市通过人才、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互动而紧密耦合在一起,这是校城共生共荣的内在机制。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称为共生界面,它是共生单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导的媒介或载体。共生界面在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功能是决定共生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其性质能对共生模式的选择与变化产生较大影响。对于校城共生系统而言,共生界面主要表现为传输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的信息平台、实践平台以及各类标准与规范等,如针对城市发展问题形成的各类科技产业园、研究中心及新型智库等。共生单元通过共生界面形成的共生过程存在能量损耗,共生阻尼现象随之产生。中国在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时,尤为注重法治化和规范化的发展价值取向,通过渐进式改革不断增强城市功能,这对于优化高校与城市共生动力机制,缓解共生阻尼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要素总和统称为共生环境,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及其单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本文通过分析其对共生单元的作用方向可划分为 3 种类型,即正向推动环境、中性维持环境和反向抑制环境。在环境作用于共生单元的同时,共生单元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样可分成3 类:正向作用、中性作用、反向作用(如表 1)。当然,环境和共生单元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空变化不断发展,在双方相互作用下不断进化。在城市与高校所形成的共生系统中,高校坐落于城市之中,高校与城市的共生环境几乎等同于城市内部环境。因而在校城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