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
大学生
返乡
创业
协同
帮扶
机制
构建
路径
调研:大学生返乡创业协同帮扶机制构建路径
调研:大学生返乡创业协同帮扶机制构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可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础工程。产业兴旺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乡村振兴规划(2018- 2022)》所提出的五项总要求中是摆在第一位的,是基础中的基础,而要实现产业兴旺,必须要有能做成、做大、做优、做强产业的人才。 大学生有专业知识、创业激情,如果他们能利用所学回报家乡、返乡创业,将成为发展乡村产业、惠及乡邻、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智力支持。 大学生返乡创业也是乡村留住“本土人才”,实现乡村智力“内循环”的重要途径。 但目前大学生返乡创业率与成功率不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执行、社会环境、教育供给、企业帮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与企业形成协同帮扶机制,助推他们返乡创业,为当地村民多增收、有奔头提供支撑。
一、大学生返乡创业协同帮扶机制构建的意义
创业,对任何人而言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复杂系统工程。 大学生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他们有专业知识、有返乡创业回馈家乡的热情,但与复员军人、农民工相比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他们的生活阅历、对当地政策的知晓度以及人脉资源、融资能力等有限,因此,如果政府、高校、社会、企业等能遵循协同学原理,有针对性地建立帮扶机制,发挥协同效应,就会让返乡创业这个复杂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化繁为简。
(一)有助于提升国家相关政策的帮扶效能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业帮扶政策与措施, 如果当地政府能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就业创业主管部门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企业等共同商议制定措施,并积极宣传、贯彻这些政策、措施,就能大大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提高政策实施的速度,发挥政策帮扶的效能。
(二)有助于形成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社会氛围
在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制定帮扶举措后,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官方媒体宣传、高校宣讲,打通学生返乡创业的“最先一公里”。 另一方面,企业本身作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政策的受惠者,并且身处乡村,其员工大多为乡邻,可以对帮扶政策进行“现身说法”,在整个社会形成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
高校如果能及时将国家与地方政府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纳入双创教育课堂,积极引导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活动,将大大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 同时,如果有老师引导他们将创业构思落地为创业项目,并将项目引入校园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后续指导,回乡后有家人的支持,家乡的企业负责人也能对他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
(四)有助于推进乡村智力“内循环”
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建立了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协同帮扶机制,让大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帮扶的力量,从而增强了其返乡创业的信心。切实的帮扶,也必将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功率,他们成功后的涉农企业在良好的创业环境中也将发展为产业,并延伸产业链,从而吸引更多的同学与乡邻回乡创业、务工,乡村的“本土人才”就会实现“走出去—回家乡”良性智力循环,为乡村振兴提供长远的智力与产业支撑。
二、大学生返乡创业协同帮扶机制的堵点及其成因
从麦可思《就业蓝皮书》 来看,大学生创业率2012 届、2013 届分别为 2. 0% 、2. 3%,2019 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 1. 6% ,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 3. 4% ,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创业率呈上升趋势,毕业三年内上升至 8. 1%。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每年应届毕业生创业率普遍不高,就业几年后再创业率逐年上升。 从 2018 年下半年到2020 年上半年,课题组就大学生返乡创业相关问题深入湖南、贵州、江苏三省部分贫困地区,展开近两年的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部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大学生、村民、在校大学生等。 调研时编制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其中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发放问卷150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发放问卷80 份、返乡创业大学生中发放问卷 165 份,回收率均为 100% ,对村民的调研以访谈为主,没有发放问卷,“在校大学生”的调研,均是通过所走访高校的双创课教师与双创教育管理人员向该校在校学生用“问卷星”的方式开展在线调查,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线回收有效问卷 2000 份。通过对相关文献与课题组现场调研所获信息的梳理,发现当下大学生返乡创业还存在以下堵点:
(一)驱动力不足
“驱动力”是指推动或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力量,而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方政府层面。 首先是政策执行中存在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调查显示,对上级或本级政策落实“很好” 的只有 38. 71% 、落实“一般”的达 54. 84% ,还有 6. 45% 的“较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政策支持落地难达 47. 37% 。 其次是政策发布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有些县(市)级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一些与创业相关的资源库,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在其官网发布,但这些资源信息是分散的,没有建立“统一资源库”,特别是当国家政策调整时,返乡创业大学生很可能因没有及时看到相关信息而错失机遇。 再次是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45. 61% 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馈“乡村基础设施不理想” 成为返乡创业的堵点之一,主要表现在交通、网络、冷链物流等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二是社会层面。 调查显示,家长不支持孩子返乡创业的达 66. 26% ,村民普遍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 跳出农门”,乡邻和亲戚反对者达33. 08% ,可见社会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理解和支持亟待提高。
三是高校层面。 调研中,返乡创业大学生反馈其创业动力来自学校教育的只有 33. 05% 。 他们在交谈中反馈,当初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创业实践比较少,而“没有接受过乡情、乡愁教育”的达 59. 32% 。
四是企业层面。 首先是企业帮扶的热情不高。 企业没有参与过大学生返乡创业指导的达73. 68% ,参与现场指导者更少,只有 28. 07% 。 其次,乡村金融机构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缺少支持。被调查的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中,90% 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最大的需求是“ 资金需求”,在校大学生反馈“如果返乡创业最想得到资金支持”者达 95. 75% ,而返乡创业大学生“得到过资金支持的” 仅占比 49. 15% 。 同时,涉农产业风险大但目前保险产品少。
(二)孵化基地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地方政府层面。 当地政府没有创业孵化基地的达 56. 14% ,而对于那些返乡创办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大学生来说,即使当地有创业孵化基地也用不上,因为其创业地点是在田间地头或山川湖泊,用不上集中化的孵化基地。
二是高校层面。 目前高校一般都建有大学生双创孵化基地,但是孵化基地场地有限,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入驻,同时,一些涉农项目也不适宜入驻校内孵化基地。针对以上不适宜进入高校或地方孵化基地的项目,地方政府、高校并没有出台与其项目相匹配的帮扶政策。
(三)持续性帮扶机制缺失
目前当地政府对于大学生返乡创业帮扶的重点在初创时期,没有建立企业创办后的持续跟进帮扶机制。 如新建企业经营一段时间后,需要调整方向、规模等,这些都需要专业有力的帮扶,而根据调研,得到过当地政府帮扶者仅有 28. 38% 。虽然高校有毕业生回访机制,但这种回访更多是针对常规就业。 除了当地政府,学校方面的帮助也极其重要,调研中获悉,大学生返乡创办企业进行调整时,得到过母校帮扶者只有 15. 29% 。初创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难题,如果能有一个成熟的企业帮扶,其成功率肯定会提高。 但是从调查反馈来看,当大学生创办企业面临调整时,得到过成熟企业支持的仅有 12% ,这主要由于一方面初创企业难以找寻到这样的资源;另一方面是政府没有相关的政策激励成熟企业去帮扶初创企业。
同时,社会缺乏对大学生 “试错”的宽容。 在访谈中了解到,当大学生返乡创办企业需要调整时,没有获得任何支持者达 65. 26% 。 一方面,乡亲对于大学生返乡创办企业的调整普遍都不理解,他们认为对已经办成的企业进行调整可能是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发展遭遇瓶颈,乡邻则认为他可能不适合创业,应该放弃,对于他的困境更多的是袖手旁观。
(四)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俗话说:“扶上马,送一程”。 针对初创企业,政府不但要帮扶其存活,更要帮扶其壮大。 但在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县(市)、乡镇,并没有将助推初创企业发展纳入当地产业发展规划,也就是说当地产业发展规划与已有产业经济没有很好的对接,或者说是只是将龙头企业纳入产业规划,而对大学生返乡创办的小微企业关注不够,从而成为其发展壮大的堵点。 企业、高校以及社会的帮扶则更少了,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返乡创办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或者规模化形成产业。
三、大学生返乡创业协同帮扶机制构建路径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返乡创业都要经历:产生返乡创业构思 选准返乡创业项目 创办企业 让企业活下来 企业发展壮大等一系列过程。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98. 58% 的在校学生反馈返乡创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共同帮扶。 基于此,本课题组依托协同学原理,遵循初创企业的成长规律,提出了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协同发力观点,疏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堵点,形成驱动、孵化、调整与成长的协同帮扶机制,形成层层推进的统一整体,与大学生返乡创办企业的历程同向同行,相互促进。
(一)驱动机制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的需求组成,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以及自我需求。 这需求理论是梯形结构,由低到高,直到顶层“自我实现”需求产生。 就在校大学生而言,有些学生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目标很明确,内驱力很强大,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就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目标。 有些学生则需要外在力量———比如榜样、 教育、 政策引导、 社会舆论等———形成协同外驱力,激发其潜意识中的内驱力,引导学生逐渐聚焦目标并付诸行动。 激发内驱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建立政策驱动机制。 一是国家层面要一如继往地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细化政策,提升政策的可执行性。二要强化责任监督,派专职部门督促工商、财税、金融、保险、土地等政策真正落地,解决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要出台相关政策激励成熟企业帮扶初创企业。
第二,高校建立教育驱动机制。 一是建立专创融合的教师队伍,让他们成为学生创业的领航人。创业课教师最好有创业经验或企业工作经验,教导学生创办企业与管理方法,专业课教师要做到“专创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学科领域最前沿的信息,适时捕捉创业机会,发挥教育的驱动力。 二是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首先,创业教学时要第一时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政策的驱动力在课堂里得到发挥。 其次,丰富创业教育内容,把乡情乡愁教育、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纳入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当地乡村振兴规划。 再次是针对返乡创业学生要建立跟踪指导机制,并纳入高校教学考评体系。
第三,社会各界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尽量扩大政策的知晓度,对成功创业的大学生要进行公开表彰、奖励,扩大返乡创业利已利乡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氛围。
(二)孵化机制
“创业孵化”是指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