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docx
下载文档

ID:2242633

大小:16.68KB

页数:1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5-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调研 报告 政策 实施 师生 现实 状况
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 调研报告:双减政策实施后师生现实状况审思 “双减”政策的出台受到了社会、家长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教育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系统统计的学校各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20.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中,99.3%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99.9%的学校做到了小学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身处“双减”战役核心的教师与学生,既是“双减”政策的践行者,也是政策的受影响方,他们的具体现状和感受如何呢?本研究基于**省的问卷调研数据,对“双减”政策实施后**省部分师生的现实状况进行观察审视,对政策在基层学校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调研对象与工具 “双减”文件颁布5个月后,为摸清基层学校对“双减”政策的看法以及政策实施的初步效果,2021年12月中旬,**省教研室对**省15所小学(城区小学5所,城镇小学4所,乡村小学6所)近2500名师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其中,教师1202名,学生1275名。调研对象的遴选充分兼顾了学段及教师的学历、职称及任教学科等。调研工具为两份问卷。教师问卷共20道题,内容涉及“双减”政策知晓度、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布置、工作时间及安排、课后服务、业务提升等方面。学生问卷同样共20道题,主要从作业形式与完成情况、课后服务内容与认可度、周末安排以及运动、阅读、睡眠时间变化等方面展开。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状况 1.教师工作时间有所增长 调研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周工作时间明显增长,大多数教师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上,其中每周工作50~60小时的教师有342人,占参与调研教师总数的28.45%;有115位教师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占9.57%。近40%的教师周工作时长在50小时以上,属于超负荷工作。 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内,教师在忙什么?在回答“‘双减’政策实施后,您的工作时间安排比较多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按照时长从多到少排序,依次是备课、课后服务、上课、研究和设计作业、学生辅导、批改作业、其他。由此可见,因“双减”政策实施带来的课后服务、作业设计等工作内容排序靠前。尤其是课后服务,竟然超过了上课时间,排到第二位,成为教师工作时间增长的主要原因。“双减”文件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把这一要求具体化为“每天课后服务时间不少于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5点半”。调研数据显示,近40%的教师每天课后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 2.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变大 调研结果显示,65.31%的教师感觉“双减”之后工作压力变大,另有22.71%的教师感觉压力很大,只有11.98%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轻松。结合教师对“双减”政策建议和期盼的填答内容可以发现,教师工作压力变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忧虑。“双减”文件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教师普遍担忧作业的压减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二是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恐慌。“双减”政策倒逼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改良作业,创新育人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开展课后服务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教师原有的教研时间,激化了教师教研时间减少和研究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 3.教师专业学习需求明显提高 “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对强化专业学习、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需求提高。关于教师需要提升的业务能力内容,调研结果显示,由多到少排序依次为观看更多的优质课教学、听取有关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讲座、学习如何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多读教育教学专著、其他。排序前三项内容中,前两项指向课堂教学,第三项指向作业设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对“双减”政策的本质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关于作业设计的方式,选择自己设计作业的教师占大多数,其次是选用课后题或教辅练习和改编课后题或教辅练习。不难发现,正是教师自主设计作业的需要助推了教师提升作业设计水平的学习需求。 (二)学生状况 和教师状况不同,“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学习及整体状况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包括对作业的满意度和完成度升高,学习自信心增强,运动、阅读和睡眠时间增长,周末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等。 1.作业完成度和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作业的满意度较高,表示很满意的学生达71.84%,基本满意的学生占25.96%,仅有2.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学生作业完成度也明显提高,82.35%的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家庭作业,16.71%的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学生仅占0.94%。此外,“双减”后作业形式也更为多样,书面作业占44.78%,课外阅读、听说训练、动手操作类和社会实践类等非书面作业占比超过50%。由此可见,各小学对“双减”文件中关于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的要求落实得较好,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 2.运动、阅读和睡眠时间增多 自2021年1月开始,教育部先后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睡眠、作业、课外读物、体质健康“五项管理”的文件,为此,本调研重点关注了学生体育运动、睡眠和课外阅读三个方面的情况。83.61%的学生表示体育运动时间增加,13.88%的学生表示没有变化,2.51%的学生表示运动时间减少;73.1%的学生表示睡眠时间增加,24.94%的学生表示没有变化,1.96%的学生表示睡眠时间减少;79.37%的学生表示课外阅读时间增加,18.43%的学生表示没有变化,2.2%的学生表示课外阅读时间减少。数据反映“双减”政策实施后,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运动、睡眠以及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增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作业时长的缩减。 3.周末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的减轻给学生的周末生活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周末生活的内容按花费时间从多到少排序依次是:阅读、体育运动、家务劳动、做作业、上培训班(非学科类)。其中,选择阅读、体育运动、家务劳动的学生占比均超过60%,选择做作业的仅占40%左右。数据反映“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周末生活内容较为丰富,不再仅被作业和课外培训占据。当然,也有超过10%的学生选择没有具体安排。 三、讨论与思考 (一)教师减负势在必行 教师工作时间增长、工作压力增大的现状不容忽视。劳动经济学研究者认为,当每日的工作时间配置在6~7小时时,人们的工作满意度更高。当工作时间超过一定水平,会带来更多的家庭与工作冲突,对女性尤其明显,会降低工作绩效,带来更多的职业压力,损害职业幸福感。因此,教师减负势在必行。 1.整体改进课后服务模式 “双减”政策对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内容均有明确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以本次调研中的某城区小学为例,该小学在“双减”政策实施前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时间为15∶40,“双减”政策实施后提供课后服务至17∶40,承担课后服务的人员全部为本校教师,教师原本用来备课、批改作业、开展业务学习的时间被课后服务占据,只能利用其他工作时间甚至休息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和开展业务学习。显而易见,“双减”政策实施后,课后服务是教师负担加重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减轻教师负担就需要学校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整体改进课后服务模式的路径。“双减”文件指出,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事实上,学校虽然在安排本校教师承担课后服务上具有自主权,但在聘请退休教师、社会人员或志愿者方面均存在诸多障碍,需要多方协作方能实现。一是要充实课后服务教师资源。地方教育部门要推动学校聘请本校教师以外的人员承担课后服务工作,协调多个部门拓宽引进人员的渠道,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核制度,形成科学、畅通的课后服务人员准入机制,保证课后服务师资力量充足。二是明确课后服务收费标准。适当的劳动报酬是社会人员持续承担课后服务的保障,在让社会人员“进得来”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留得住”,使他们持续参与并做好课后服务,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核心力量。三是健全课后服务的运行模式。对学校来说,课后服务应聚焦主要问题,如作业辅导和兴趣社团活动时间如何分配,课后服务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如何选用,如何针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如何管理和实施课后服务,等等。学校必须围绕这些问题思考提供什么样的课后服务,以及如何提供,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基于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改进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让教师从繁重的课后服务中解脱出来。 2.创新落实弹性工作制度 “双减”文件提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这赋予了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但调研结果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部分小学都未能实现教师弹性上下班,主要原因是学校对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有顾虑,尤其是班主任作为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人,更难以实现弹性上下班。同时,教师相关的福利待遇的保障等也势必影响学校落实推进“双减”政策的质量及程度。目前,国内有些地方已经尝试出台了一些新举措,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其中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省**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双减”背景下教师关爱工作的十条措施》,文件规定: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每周可享受半天“双减假”,实施课后服务AB岗位制、弹性上下班;也可尝试课后服务时间“储蓄制”,用课后服务时间兑换“双减假”,便于解决家务事等。 3.完善支撑教师专业提升的教研体系 教研活动是教师业务素养提升的“加油站”,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动力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随着课后服务的开展,教师集中教研时间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在“减负增效”“作业改进”等课题面前,教师进行深度教研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此,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探索新的教研模式,着力破解教研时间的减少和研究需求的增加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提升教研效能,尝试构建坚实有效的教师教研支撑体系。 就学校层面而言,可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学校统筹,保障教师集中教研的时间。例如,针对课后服务与教研活动时间相冲突的问题,某小学调整了课表,为学科教师集中空出一个时间段进行教研,如该校周四下午统一不安排语文教师的课务及课后延时服务,为语文教师集中教研解决后顾之忧。二是科学引领,提高教研活动实效。学校要立足教师实际,摸清教师的迫切需求,科学设计并安排教研活动。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在作业设计方面有所提升,就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或安排优秀教师进行示范教研,或组织开展互动式、沉浸式教研,让教师研有所得、研有所获。三是注重激励,激发教师教研原动力。学校要建立教研奖励机制,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在校集中教研外的独立教研,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奖励,提升教师教研的成就感。 就区域层面而言,要创新教师教研方式,实现区域内教研资源的优化供给。一是开展线下线上融合教研。例如,加强线下线上评课、辩课互动,打破时间、空间的多重束缚,促进教研内容、教研形式的多样化、可选择性,甚至为教师“订制”个性化成长方案。二是创建作业资源共享平台,有效解决当前一些教师存在的作业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省、市、区教研部门可以集中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最新教学理念,打造优质的学科作业资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