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爱德华
汤普森
阶级
多维
阐释
梁民愫
史学月刊 年第 期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爱德华汤普森阶级史观的多维阐释梁 民 愫范 莉 莉 摘要在英国新左派史学界内部,学者们普遍关注爱德华汤普森阶级经验叙事方式,将阶级研究中的文化与结构因素结合起来,探讨汤普森阶级史观在文化转向和新左派史学转向中的学术价值与政治意义。国际新文化史学界重点分析汤普森阶级话语运作机制、阶级经验方式及其主体性关联表征,强调在大众政治行动中的阶级经验形式与阶级意识差异,揭示政治、地域、性别以及不同社群文化对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从批判阶级话语分析学派出发,坚持对汤普森阶级史观进行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在国际史学回归“宏大问题”叙事的当下情境中,全球劳工史学界亦参与到对汤普森阶级史观的阐释之中,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史研究,彰显英国马克思主义范式的全球史学意义。关键词爱德华汤普森;新左派;阶级史观;文化转向;全球劳工史;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世纪 年代初,国际史学界发生了史学观念更新及范式意义上的“文化转向”,在史学实践上成就斐然,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学者对这种“文化转向”思潮进行批评反思,旨在重构“社会与文化”的辩证关系,重视“文化”分析与“结构”历史对于史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与新社会史学的阐释性意义,重新审视史学阐释新路径,反映学术取向的“超越文化转向”特征。学界对于“文化转向”范畴及源起争论已久,国外学者认为西方新社会史的“文化转向”肇始于“汤普森将文化概念引入劳工史,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史的堡垒”。国内学者则认为“由于在 年代前后形成的社会史和社会科学史本身研究暴露的诸多问题,导致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以新文化史兴起为标志的又一次史学风向转折”。林恩亨特则为七八十年代“文化转向”后的新文化史正本清源。在这种历史语境和特定学术脉络中,在阶级史观与英国工人阶级史学领域,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重要奠基者,爱德华汤普森的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下简称 形成)无疑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形成理论,开创了基于“经验意识”范畴和文化研究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奠立了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新社会史学的“文化转向”。汤普森创新了劳工史“文化主义”范式,这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的题中之义,他对 年代以来国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二战后全球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罗纳德桑尼:“回归与超越:反转文化转向”(,“:?”),美国历史评论()第 卷第期(年),第 页。周兵:新文化史:历史学的“文化转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林恩亨特:新文化史(,),伦敦: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另外,可参看维克多瑞亚邦纳尔、林恩亨特、理查德比尔纳其等编:超越文化转向:社会与文化研究的新方向(,),伦敦: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梁民愫:爱德华汤普森和英国马克思主义新社会史学的“文化转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年第期,第 页。此外,可参见戈夫伊雷:“年代社会史的困境与挑战:文化转向 带来了什么?”(,“:?”),南非历史学杂志()第 卷第期(年),第 页。际新社会史“文化转向”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新左派史学、新文化史、全球劳工史等学科领域对汤普森阶级史观和“文化主义”范式的史学认识,始终处于一种动态与静态交织的演变历程,随着时代变化、史学文化和学术风向的改变,而呈现不同的问题意识与阐释视域。就全球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而言,在国际史学从“文化转向”的演进逻辑中,从史观形成与范式赓续的角度,分析国际学界有关汤普森工人阶级史观的文化取向,透视其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的全球关联及推进路径,聚焦汤普森阶级“形成”理论与阶级史观的多维阐释及本质特征,探索全球劳工史学实践的可能路向,也就具有历史意义及史学价值。在时代语境变动与学术文化更替中,围绕汤普森“阶级经验”概念及其在历史阐释与史学实践中“阶级意识”如何形成、如何体现,诸多史家探询其文化主义阶级史学范式的意义与局限等问题,依次形成了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分析立场到“话语”化方法解构“阶级”概念的不同立场。在长期阐释与反思分析中,国际史学界或者以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为出发点,倡导“重建”汤普森阶级概念与方法的完整性与有效性,或者从多层面体现了新一轮“全球劳工史”实践浪潮的史学阐释与多维样态。这种对汤普森阶级史观与范式理解的不断延展、层级递进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更新,也塑造与反映了中外学界对该问题的批评发展史,实际上呈现了某种内在有机的思想系谱及演变历程。一英国新左派视域中的汤普森阶级史观及“文化主义”范式 世纪 年代中期,随着“丰裕社会”形成、消费主义社会与工人阶级文化的变迁,英国传统左派遭受重大理论危机,反对斯大林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新左派运动拉开序幕。在新左派学术领域,“年代和 年代是一个 文化主义的时代 紧随其后的便是 年代 结构的时代”。以汤普森 形成 为经典文本的工人阶级史研究及其“文化主义”范式则是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根本历史观的新社会史范式,主张关注“文化”因素对社会历史变迁的基本作用,认为工人阶级“经验”是文化表达的重要手段,而日常经验中形成的“阶级意识”是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主要标志。从 到 年代,汤普森阶级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在两代英国新左派史学群体内部,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应对与历史回响。英国新左派史学界对汤普森阶级史观的反思,体现为在文化研究领域进行关于“整体生活方式”的讨论,也表现为两代新左派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理论争议。从总体上看,在 世纪 年代英国新左派文化视域中,汤普森阶级史观及范式演进的“文化转向”主要由三个因素推动。一是政治因素层面,时代语境与政治环境形塑了史学研究的“民粹主义”倾自 年代以后,随着新文化史学“文化转向”批评的兴盛,无论英国第二代新左派史家,还是马克思主义史家及新文化史家,都重视语言的决定作用,重审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及其史学功能,深化“经验”范畴,拓展史学对象,推出相关成果。参见加雷斯琼斯:阶级语言:年的工人阶级历史研究(,),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琼斯科特:“关于语言、性别和工人阶级的历史”(,“,”),国际劳工与工人阶级历史()第 卷(年),第 页。自 年代中期以来,中外学界均重视“社会结构”与“宏大叙事”对阶级“经验”的作用,强调文化史的科学性。参见西蒙查尔斯沃斯:工人阶级经验的现象学(,),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李宏图、王加丰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所谓“全球劳工史”的定义与特征,主要是采纳了马塞尔林登()的观点,他分析了全球劳工史的主要特征,在方法论上,“关注学科领域”,关于研究主题,需要从广义上对劳工关系和工人社会运动进行跨国别与跨区域的研究,通过与其他地方的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相互作用过程,或两者的结合。至于研究的时期,则是从 世纪或之前时期起世界市场演进的历程,参见,马塞尔林登:“劳工史:传统、新近与全球化”(,“:,”),非洲研究()第 卷第期(年月),第 页。斯科特汉密尔顿著,程祥珏译:理论的危机:汤普森、新左派和战后英国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向与“身份认同”政治。世纪 年代以后,国际政治局势缓和,英国“撒切尔主义”保守政策,导致英国新左派运动及激进思潮渐趋衰落。英国史学界尤其新劳工史学以往注重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阶级形成与生产关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的传统取向等问题,年代以后逐渐让位于民族民粹“文化”叙述、民族历史构成与国家身份认同的史学旨趣。在这种政治形势与社会思潮的变动下,当时面临理论困境的英国新左派知识分子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家意识到需要积极反思既有的史学范式。二是史学因素层面,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降,英国“新左派”史家群体引领了英国新社会史潮流,批判借鉴欧洲大陆理论,力主打破传统经验主义史学,推动有关“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学术争鸣,成为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潮的一种内生力量与重要变革因素。三是就社会理论与历史资源看,它也受到了 世纪 年代以来在西方人文学术领域里“文化转向”学术理论运动的影响。在批评新学科理论资源的基础上,英国学界热衷于或长期浸淫于诸如后结构主义哲学、文学批评理论与文化研究理论思潮之中。该时期英国新左派史家群体倾向于将汤普森阶级史观置于文化研究范畴之内,从范式意义上深入反思汤普森史学研究的特征,围绕诸如“人民”“阶级”“经验”概念进行抽象内涵分析,推崇研究文本的历史叙述风格与历史书写艺术,促进了有关新社会史学、新文化史学的“文化主义”范式变革及史学实践。一方面,作为第一代新左派知识分子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汤普森和同时代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德威廉斯都关注作为工人阶级“意识”和“文化”所采用“经验”这种直接表达方式与叙事手段。然而两者主要不同的叙事策略或叙事手段分歧则在于“经验”表现方式的本质差异。前者主要关注作为工人阶级“整体斗争方式”的文化历史,后者则强调研究工业革命时期以来的英国“大众”社会及大众文化“整体生活方式”变迁的漫长历史。汤普森批评文化研究学派忽略了对 世纪英国劳工激进主义、阶级斗争及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系统考察。威廉斯则以大众文化取代工人阶级文化为前提,强调分析在社会历史总体性基础上的“情感结构”及其缓慢历史变迁,认为“(情感结构而非阶级)成了社会与文化因素的中介”。由此在肯定了汤普森阶级史观尊重普通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威廉斯认为汤普森关注阶级斗争及其对 世纪英国激进历史与劳工运动史的研究,实际上忽视了在“所有(汤普森关注的)历史时期中,有些阶级冲突会以其他的方式调和,在其中也存在着阶级矛盾的临时解决或暂时表现的部分”历史可能性。威廉斯正是在关注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以及“文化”自身生产与再生产的历史过程中,通过特定的史学阐释,开创了与汤普森文化马克思主义阶级史研究不同的分析模式,借分析文化独立性为手段,通过确立漫长文化变迁为研究目标,形成了有关战后英国工人阶级的文化阐释路径。另一方面,以佩里安德森为代表的第二代英国新左派及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在与汤普森长达 年()的论战中,以反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阶级史观为核心,以探究当代英国新左派政治运动方向为学术路向,确认了阐释 世纪英国革命“不成熟的阶级意识”的形成所造成英国社会主义道路“特殊性”等核心问题,全面审视汤普森阶级史观和文化主义史学范式。首先,安德森批判了汤普森阶级韦德马修斯:新左派、民族认同与断裂的英国(,),莱顿:皇家博睿出版社 年版,第 页。乔治斯坦梅茨主编:国家文化:文化转向后的国家构成(,:),伊萨卡:康乃尔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页。张亮: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 爱德华 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页。爱德华汤普森:“承诺与政治”(,“”),大学与左派评论()第期(年春),第 页;爱德华汤普森:“漫长的革命”(,“”),大学与左派评论()第期(年月),第 页。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第 页。雷蒙德威廉斯、高夫迪尔:政治与文学:新左派评论 访谈(,:),伦敦:维索图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史观的“经验主义”倾向,认为他没有对社会历史的“结构”方面有任何实质分析。其次,安德森从结构主义的分析角度出发,认为汤普森阶级史研究主要忽略了经济基础的客观决定性,过分强调主观因素对阶级形成的影响。由此指出对于英国工人阶级如何形成这一命题,应该围绕着“工业革命在客观上对封建农业劳动力的集中改造与主观上作为对客观结构变迁的反应的一种阶级的文化的初步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问题进行研究。再次,由于 世纪英国革命的不彻底性,“清教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无用的意识这场革命只是改变了英格兰的社会结构而不是上层建筑”,由此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相结合,传统主义与经验主义相关联,致使革命产生了不成熟的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从而造成了英国工人阶级意识的不发达。因而,历史经验叙事与史学阐释方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