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XR
技术
未来
影像
美学
传播
青年
论坛
综述
赵立诺
2023 年第 5 期X 技术下未来影像的新美学、新发展与新理论 “知觉机器:X 影像媒介、美学与传播青年论坛”综述赵立诺1,2张羽瑄2(1.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 海淀100089;2.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海淀100089)摘要“知觉机器:X 影像媒介、美学与传播”青年论坛对 X 技术、X 影像与 X 传播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具有方法、方向性的理论经验与研究路径:运用媒介考古学、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从 X 技术应用、美学策略、传播创新、元宇宙文化等角度切入 X 技术;通过回归媒介研究的底层理论,重新思考新媒介环境下人与人、人与媒介、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示 X 相关视觉技术的研究成果及未来发展路径;立足 X 影像的应用实践,探讨元宇宙背景下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变革。关 键 词 X 美学;知觉机器;未来影像 基金项目 2021 年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X 科技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YTC039)阶段性成果。2022 年 12 月 25 日,“知觉机器:X 影像媒介、美学与传播”青年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X 互动媒介联合实验室承办,电影文学 国际跨文化传播学刊 编辑部协办。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西南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及海外高校的近 40 名专家和论坛合影青年学者,围绕“X 影像媒介、美学与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交流,共同探讨这一具有前沿性、融合性和未来性的重要问题。一、X 技术:新技术、新媒介与新传播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回顾了当前国际传播形势与政策背景,认为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要素,X 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传媒领域的一个重要平台和产业,X 媒介研究、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对中国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介绍了正在兴建中的北外国新学院融媒体实验室与 X 互动媒介联合实验室,认为X 技术和研究的兴起,表明时代对高校构建融合性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呼吁,并在讲话中指明了此次论坛对新领域、新方法、新学科的意义,提出青年学者是面向新问题、打开新问题、深入新问题的核心力量,也是这一融合领域最具有生031命力和代表性的学术群体,表达了对 X 领域及青年学者的期待。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主编吴冠平教授围绕 X 技术的时代背景,对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新媒介如何触动了艺术新的生成和新的想象展开思考,提出了未来思考人与新媒介技术关系的三种路径。在主题发言单元,五位专家从艺术理论、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的视角切入,探讨了 V 技术发展对人类主体性、影像叙事和社会关系的塑造。美国加州大学圣科鲁兹分校的王亦蛮教授以数码娱乐的物质性与政治性 为题,讨论后电影语境之下,3D 数字模型技术的真实性问题,及其所引发的电影的物质性与政治性的影响力。她通过日本学者森政弘、韩 国 学 者 乔 瑟 夫 约 翰(JosephJohn)、美 国 学 者 蒂 莫 西 莱 诺 伊 尔(TimothyLenoir)的相关理论,探讨数字技术对于物质本体复制的非物质性,及其这些非物质实体在算法宇宙当中的死亡政治问题。王亦蛮教授认为,算法和 CGI技术加速了电影去主体化的过程,使得画面实体始终在真实性和非真实性之间摇摆,因此导致数字技术内部不断地隐现着有关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在题为虚拟现实引发的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兼及影像的“想象消费力”问题 的发言中,就当代新媒介研究中,X技术对影像、艺术、媒介与社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展开讨论。他认为,新技术带来的新艺术和新媒介方式,为影像的想象思维、生产制作、介质传播和感知消费带来了巨大变化,艺术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影像本体、人的主体、艺术作品本体的“三种本体”,和人与机器“两种主体”之间,存在着新型的主体、本体及其间性之间的关系。因此,陈旭光教授提出,针对当代新媒介的研究,应秉持“理论批评化”与“批评理论化”的互动,在思考上述关系时,依托对新技术本体的研究,增强经典理论的包容性,让经典理论与新媒介理论互相融合,并将技术伦理也纳入讨论中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主任周雯教授在 谈 V 交互叙事 中将 V 影像分为全景叙事、交互叙事和智能叙事三种类型,以交互叙事为重点,从交互主题、交互属性、交互动机、交互过程和交互结果等方面分别对游戏化和电影化的交互机制进行分析。她认为,交互影片的设计和制作应立足于对交互条件和交互效果的充分思考,而非盲目选择制作方式。周雯教授及其团队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对观众情感态度、场感数据和整体感受进行采集,并得出交互设计对 V的叙事连续性与沉浸性产生正向影响的重要结论。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混合现实研究中心副主任翁冬冬教授以沉浸技术的进展与影像媒介的发展 为题,结合实际技术研发过程和落地项目,分享了沉浸式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思考。翁冬冬教授是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及混合现实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北外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同时也是 X 互动媒介联合实验室的技术首席专家。因此,翁冬冬教授的发言更多的向与会学者展示了当代中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例如,虚拟现实过山车、V 手指定位与文字输入等。他认为,X 从业者在进行创作时,可根据影片的故事,充分综合运用不同媒介形式的技术特性,以达成更好的传播效果和使用体验。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视听传播系主任邓秀军教授在题为 虚拟影像的城市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 的发言中,从城市虚拟影像的发布渠道、传播主体、符码体系建构过程共六个方面,归纳当今城市形象虚拟影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他认为,未来在使用 X 技术等虚拟影像建构城市形象时,可以借助文化意象来推进情感表达和意向认同,弥合不同文化间的天然缝隙,同时也要注意兼顾虚拟影像的互动性和主体性,将虚拟的强交互性和现实生活的实在性结合起来,使虚拟影像造福城市发展和人类生活。五位专家分享的内容兼顾对理论发展的学理性思考和对社会建设的实践建议,话题均聚焦新媒介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为技术时代下的 X 传播实践、研究方法、理论方向贡献了建设性意见,纠正了现下新技术开发、交互影像制作和媒介研究视角存在的误区,给相关领域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视角,拓展思路,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为 X 研究这一融合性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建设,贡献了极具启发性的研究成果。二、从 X 知觉、传播到元宇宙“分论坛一”共有七位学者发言,各位青年学0322023 年第 5 期者围绕“X 界面、文化与传播”话题展开讨论,将X 文化与传播这一话题与传播学研究方法结合,探讨内容涉及数据安全、体育传播、元宇宙背景下的媒介路径和人际关系,但最终将落脚点放在两个方面,即对美学传播发展方向的探索和未来社会规则的构建。在对 X 所建构的人类未来空间与传播形态方面,秦红雨、钟芝红、尤可可的报告贡献了极具理论化的分析与探索。秦红雨在题为都市“肌肤”:视觉时代的“重屏”文化分析 的报告中提出,屏幕作为一种“后勤媒介”,已经深度渗透进城市空间,在人与城市空间之间架起了物质、社会、情感与精神的桥梁,把传统的人与空间互动的“人地”关系变成了“人屏幕城市”的新型关系,重构了都市的视觉场域与传播秩序,塑造了新的都市感知和审美,而数字社会的转型也必然带来知识、文化乃至政治的转变,因此,处在这一社会转型下人们应重新反思知识、文化和政治的关联与形式。钟芝红的面向未来的考古学 V 作为元宇宙的媒介路径,回归麦克卢汉的“再媒介化”理论,对新媒介与旧媒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阐释。她主要提出两个观点:第一,V 可被视为元宇宙的媒介路径,V 游戏是目前最接近元宇宙生态的技术应用,是实现元宇宙的“第一步”;第二,元宇宙的乌托邦是一个悖论,因为元宇宙的再媒介化,可能最终会走向脑机接口,人脑最终成“媒介的尺度”。尤可可、高爽、马蝶的元宇宙中的时空呈现与人机交互 一文,是对元宇宙背景下虚拟数字人、仿真机器人与自然人的互动关系的系统性探究,由尤可可代表发言。在他们的研究中,人机融合机制是元宇宙的核心问题,因为人类时空认知与连接模式因此产生变化。因此,尤可可等人提出三点:第一,元宇宙空间与时间拓展,可能带来深度人机融合;第二,元宇宙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败坏、隐私泄露、数字遗产管理和过度沉溺等问题;第三,在其发展初期的当下,我们应当在重视元宇宙技术演进的同时,对这一新型数字社会的道德准则、权力结构、资源分配和组织形态所存在潜在问题,提出明确的约束。陈辉、邹琴和伊丽娜、李典峰与王雅墨更多关注元宇宙与数字社会规则构建,分别对游戏数值策划、数据隐私安全和 X 直播等问题展开讨论。陈辉、邹琴和伊丽娜的虚实共生:元宇宙文化空间建设研究,对 118 家 X 企业隐私政策进行了内容分析,该报告由陈辉代表发言。借助展演理论,他们从法律援引、新术语引入和关键敏感数据处理等维度,分析欧洲、美国、中国、日韩等四个代表性地的 X 企业隐私政策,通过比较研究,提出当前 X 企业在技术成本、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数据隐私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 X 企业则应吸取教训,充分认识企业隐私政策的重要性。李典峰的生成死亡知觉的机器 从兰彻斯特定律到游戏数值策划一文,则聚焦当代电子游戏的数值策划,以游戏原神 为例,对三个兰彻斯特模型的运用场景展开分析,讨论其数值膨胀和后期玩法策划。李典峰从军事运筹学和兵棋推演中的兰彻斯特方程考古出发,提出电子游戏不只需要保持玩家沉浸数据反馈,还需要在意识形态层面,还原出某种叙事或者非数据刺激的快感体验。王雅墨的X 技术与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沉浸式传播 则从传播实践出发,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技术传播进行考查,提出人们在使用元宇宙的虚拟现实技术体验沉浸式体育运动、观看体育赛事的同时,也应将视角回归到现实社会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本源性问题上。青年学者分享结束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冠名讲席教授李喜根对青年学者的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提出了三点建议:在研究方法上,青年学者需要脱离“给学生讲课”的方式和思路,研究前应以批判性视角梳理现有文献,明确提出研究问题,思考这一研究带来的现实性启示,并通过自身观察和实际研究回答问题,不仅停留在介绍事物的应然和实然的层面;在文章结构上,文章题目中提及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与文章内容应紧密结合,避免文章标题要素与文章内容的割裂,在使用内容分析方法时不仅要展现内容分析的结果,更要重视对研究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的阐释;在研究视域上,当下研究应引入现有理论,尝试在原有发现的基础上对现有理论进行丰富和扩展,对新现象进行阐释,提出新观点。与此同时,李喜根教授认为,沉浸式传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领域,学者们可以在未来研究中继续探寻 V 技术下的沉浸式传播对033受众行为、态度、心理变化的影像和对新型社会关系的开拓。“分论坛二”围绕“X 媒介、感知与元宇宙“这一话题分别进行发言。王迪瑶、陈瑞清、苏丹、张巧、陈亚琦主要聚焦 V 技术对未来影像和文化传播的塑造,发言观照了元宇宙视域下的纪实影像、文化空间和虚拟博物馆的建设,探索 X 技术加持下的影像及艺术传播所具备的无限可能。其中,王迪瑶代表何苏六教授进行了题为元宇宙纪实:数字复制时代纪实影像的转向及本体结构 的发言。她提出,未来纪实影像的活力内在于其本体结构,其将为数字化生存的个体回归提供生命本真的文化自留地,未来元宇宙中的纪实影像将凭借其本体上的真实性,在数字技术的浪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完整记录现实的同时,为观众留下反思现实、参与现实的空间,引领赛博人回归生命本真的意义。陈瑞清在 虚实共生:元宇宙文化空间建设研究 中,总结了大众对元宇宙文化空间的三种需求层次,并将其与虚拟现实体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