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探讨
黄剑华
巴与蜀的蛇、象探 讨?巴与蜀的蛇、象探讨黄剑华内容提要:山海经与楚辞有“巴蛇食象”或“呑象”的传说,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古代巴、蜀在农业生产方面都是栽种水稻为主,文化习俗相同,在崇尚与观念方面也是相互渗透。譬如古代巴人崇虎、崇蛇,将虎与蛇作为族群的标识;古蜀先民崇鸟,崇 拜龙、蛇,对 虎也有敬崇之心,并对大象有 特殊的崇奉之情。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对此就给予了充分的揭示。巴与蜀关系密切,但也常闹矛盾,有时候还要发生战争。由此可知“巴蛇食象”或“呑象”,比喻的便是巴、蜀相争。正是由于蛇、象之争,从而为秦朝统一巴、蜀提供了机会。关键词:古代巴蜀;稻作农业;龙蛇崇拜;白虎崇拜;山海经;蛇与象一、巴与蜀的族群特点与神话传说山海经与楚辞有“巴蛇食象”或“吞象”的传说,通常认为巴蛇是指巴人或巴国的族群标识,而象则是指蜀地产象、古代蜀人对大象有特殊的崇奉之情。“巴蛇食象”或“吞象”之说,表达 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深入探讨其含义,还要先从巴与 蜀的族群特点说起。中国自上古以来,便是一个多 民族融合的国家,有着丰 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巴与蜀是先秦时期西南地区两个强大的宗主国,从文献记载看,巴、蜀的崛起与兴盛,具有天时、地理、人和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便是部族与氏族之间的相力:联姻,或 者结成联盟。汉代司马迁对西南地部族众多的情形曾作了真实的记述:“西南夷彳丨以什数”,其西其北又以什本文系 家社 会科学祯金项口边维地城下山恥地;明 起 源 期演 进研究(批 准兮:)的阶段 件?地方文 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数。汉代班固在汉书中也对此作了同样的记载。这是汉代的情况,上溯至夏商周 时期,西南地区大大小小的部族数目可能更多。据学者们研究,在秦灭巴、蜀之前,巴、蜀境内至少有百数十个大小部落,这些部落首领也就是小诸侯,或称为“戎伯”。蒙文通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蜀就是这些戎伯之雄长。古时的巴蜀,应该只是一种联盟,巴、蜀不过是两个霸君,是这些诸侯中的雄长。”“可见巴、蜀发展到强大的时候,也不过是两个联盟的盟主。”这种多部族联盟的形式,正是巴蜀与中原和其他地区在社会结构方面的不同之处。蜀国与巴国都是先秦时期西南地区的部族联盟,但缘起并不相同,部族关系也各有特点。蜀国的历史,见诸文献记载的,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朝代。譬如 扬雄蜀王本纪就说“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对古蜀早期历史的记述,也极其简略:“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 囿。”又说:“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棒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鬼。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蜀国上古时期的史料确实太少了,所以扬雄和常璩只能概述。史籍中关于古蜀的记载虽然语焉不详,给人以太多的传说与推测之感,但也并非虚构,后来的考古发现便给予了充分的印证。譬如众所周知 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宝墩古城遗址群、成都商业街开明王朝船棺葬、成都十二桥商周 时期的建筑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就揭示了古蜀文明的悠久与灿烂辉煌。关于巴 国的缘起,古代文献记载也不多,同样具有较浓的传说色彩。根据后汉书卷八六记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暉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之后巴氏子务相被推立为首领,称廪君。接着,廪君射杀了盐水神女,“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后来,“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在世本与水经?夷水注中,也有类似记述。廪君崛起于什么时候,文献记载没有细说。巴 氏与其他部族的关系倒是清楚的,应该属于联盟与臣属形式。至于巴 氏的传承关系,史籍与地方志书中也是语焉不详。还有就是巴族的起源,也有些含糊不清。例如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说“巴 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山海经?海内经说巴人乃太皞之后,“西南有巴国,大晦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些记述,均有较浓的传说色彩。但也说明了廪君蛮可能是巴人的主体族群之一,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氏族与 部落,共同组成了巴国。有学者认为清江地区,或认为陕南汉江流域,还有认为嘉 陵江流域、长江三峡地区等,都是巴人的早期发祥栖居之地。重庆涪 陵小田溪巴人墓葬出土的虎钮锌于、铜钲、编钟等,就是巴国王室 的遗存。考古出土的巴人青铜锌于多以虎为钮,就表达了使用者是以 白虎为图腾的廪君后裔。崇虎是巴人习俗中的一大特点,巴人喜欢双结头饰,因而被称为“躬头虎子”。巴人使用 的青铜剑、青铜矛上,常雕铸有双结的人像。常璩华阳 国志?巴志又说巴 国“其属有濮、赉、苴、共、奴、猿、夷、蟹之蛮”。由此可知,除了廪君蛮,还有濮人与赉人等,都是巴国的重要部族。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嘉陵江流域有善于射虎的板楣蛮,板楣蛮有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也是巴国的重要族群之一。巴 国 因为是由多个族群构成的 国家,所以既有崇拜白虎的氏族,也有畏惧白虎和射杀白虎的部族。巴与蜀的蛇、象探讨?虎纽铎于(藏于四川博物院)广汉出土的西周铜钲?刻有虎纹与三星(藏于四川博物院)特别值得 注意的是,巴国的族群中还有以蛇为族徽或图腾的,文献中常见有“巴蛇”之称,就揭示了这种情形。譬如山海经?海内南经就有“巴蛇食象”之说,楚辞?天问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路史?后记罗苹注云:“所谓巴蛇,在江岳间。”山海经海内经也说“有巴遂山,有黑蛇,青首,食象”,此外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北次三经等篇章中都有关于大蛇的记载,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多称大蛇,均巴蛇之属也。”这里面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思考 和探讨,第一个问题是巴与蛇究竟是什么关系,第二个问题是蛇与象又是什么关系。我们先说巴与蛇的关系,山海经中关于“巴蛇”的记载颇多,为什么将巴与蛇联系在一起?二者究竟是什么含义?确实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学者 们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认为很可能是因为古代巴地蛇多,常见有蟒蛇出没的缘故,所以巴人对蛇就有了特殊的敬畏与崇奉。上古时期,中 国各个族群都流行对动物的崇尚,比如有的崇虎,有的崇鸟,有的崇鱼,有的崇熊,有的崇蛇,有的崇象,还有的部落或氏族则以其他动物作为族徽或标识。这些动物,有的与狩猎或捕鱼有关,有的与居住生存环境(山林、平原或江湖沼泽)相关,还有的 则与农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有人认为,巴国和 蜀国都是栽种水稻的域,崇蛇与稻作农业的关系非常密切,是长江流域和南方文化系统的特有现象。由此可见,巴人崇蛇不仅是生存环境使然,也与稻作农业有 着密切 关系。其次是蛇 与 象的关系,大 象是动 物中的巨淬,在然界中大象的体比蛇类要 庞大很多。山海经中说大蛇 要吞食大象这样的:符,那是 难以想象 的,未免过于夸张,敁然不合情理。楚辞?天问因此提出了疑问,所以人对“食象”或“吞象”之说只能当作神话来看,或者视 为纯属虚构的传说丨已。似坫,山海经中为什么耍 这样写呢?如果换一个方式思 考,将蛇象作为不族 群的标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见山海经中说的“巴蛇食象”或“吞象”,不过是一种比喻或象征 的说法。假如说蛇是古代巴人的标志,那么大象就是古代 蜀 人的象征。从巴与 蜀的书写方式来看,也有如蛇似 象的 比较显著的特征。汉字讲究象形,“巴”字与蛇的形态就很相似,丨:面像是蛇首,下面像是弯曲的蛇身与蛇尾;而“蜀”与象的形态也?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非常相似。说文解字说:“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凡巴之属皆从巴。”所言“食象它”,也就是“食象蛇”。说文解字又说:“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 蜎蜎。”过去通常认为,蜀与蚕的关系非常密切,古籍中就多有 提及,例如韩非子?说林下就说:“鳝似蛇,蚕似螞,人见蛇则惊骇,见蝎则毛起。”陈奇猷解释曰:“觸,桑虫也。”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也说:“今鳝之与蛇,蚕之与蝎,状相类而爱憎异。”有认为蝎是桑虫,与蚕相异,但都与蜀相关。也有将螞写作蜀的,或认为螞就是野蚕。任乃强先生就认为:“蜀山氏居于何地,暂可不论。论蜀之为字,盖即原蚕之本称也。”“故淮南子云:蚕与蜀似而爱憎异。其所云蜀,即原蚕,今云野蚕者是也。”又说:“是故蜀山氏,即古人加于蚕丛氏之称也。其义皆谓最先创造养蚕法之氏族。”任乃强先生的论述,当然是很有见地的一家之言。其实,古蜀先民不仅很早就养蚕,与大象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三星堆与金沙遗址都出土有数量可观的象牙,就是很好的说明。三星堆青铜造像群中有象鼻 的造型,大型青铜立人像双手献祭的可能是弯曲 的象牙,就揭示了古代蜀人对大象的崇奉之情与特殊关系。故而山海经中说“巴蛇食象”,以此来形象地比喻巴蜀相争,对其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二、巴与蜀的地理环境与稻作农业巴与蜀地域相邻,民风习俗比较相同,在文化与经济上的往来一直比较密切。巴与蜀最大 的共同之处是农业生产,都是以稻作农业为 主。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说杜宇教民务农,使蜀国 的经济变得非常繁荣,巴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巴亦化其教而力 务农,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就是这种密切关系的一个最好例证。我国的农业起源甚早,在原始社会长江流域就出现了稻作农业,黄河流域已出现了旱作农业。正是由于史前时期就形成了南北两种农业体系,从而促进和形成了南北文化体系发展的各自特色。对自然的认知,对祖先的传说,古蜀与中原都有各自的说法。譬如神话传说方面,中原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崇尚的主神是黄帝,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崇尚的主神是帝俊。在 中国的传世文献中,代表中原文化传统的一些古籍如竹书纪年世本,以及后来的大戴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等,都是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的。而代表南方文化传统的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记载,则构成了一个帝俊神话传说的体系。根据传世文献中 的有关记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农、后稷,都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先驱。周易?系辞下中就有关于神农的记载,说“神农氏作,斫木为箱,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古籍中又有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的记述。意思是说远古时代先民们渔猎为生,神农氏用木制作农具,才开创了人类进入原始农业社会的新纪元。在汉代人的著述中,如刘安淮南子?修务训、班固白虎通德论等,也都记述有关神农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而传说中 的后稷,也因播种百谷、教民农耕,而被视为农事之创制发明者。如山海经?大荒西经就说“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这是古籍中关于农神与五谷起源最明确的记载了。后稷是各族心目中播种五谷的农神,而帝俊是后稷之父,可见帝俊与稻作文化的起源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巴 与蜀的蛇、象探讨?神 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 谷以振万民(山东嘉 祥武梁祠汉代画像临摹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农神后稷的活动域主要是在长江上游,和古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文献记载来看,古蜀国很早就已成为一个生产水稻的中心。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经已有“西南 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 稷葬焉。爰有 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的记载。都广之野,通常是指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文中的“都广”,艺 文类聚与太平御览等引用古本则作“广都”,杨 慎山海经补注解释 为“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袁珂先生认为“衡以地望,庶几近之”。后稷是公认的农 神,而葬在都广之野,可见与古蜀的关系 确实非同一般。山海经?海内经中还有“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的记述,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说“帝俊生后 稷,稷 降以百谷。稷 之弟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这些记述透露了长江上游是最早栽种稻谷的地区,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 发 祥之地。据蒙文 通先生考证,山海经中有很多篇章为蜀人所撰写,“我认为海内经这部分可能是出于古蜀国的作品”,记述的古蜀国境内的事情应该是真实可信的。秦汉以来的史 书,对长江上游与西 南夷地区的稻作农业也有 较多 记载。学术界通常认为,汉代所谓的西南夷,主要指巴、蜀之外的西南少数民族,在族属包括夷、越、蛮三大系统。例如将氐羌系称为“夷”,将百越系(包括濮或僚)称为“越”,将南蛮系苗瑶语族称为“蛮”。古代巴蜀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