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政府
战略
集团
基于
多边
主义理论
视角
赵祺
NORTHEAST ASIA FORUM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研究:基于小多边主义理论视角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研究:基于小多边主义理论视角2023年第2期总 第 166 期No.2,2023Total No.166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研究:基于小多边主义理论视角赵祺罗圣荣摘要拜登政府上台后,大力推动“印太战略”小多边机制落地,加强对华围堵。本文基于小多边主义理论视角,发现拜登政府利用“印太战略”在基础设施、供应链和技术领域打造排他性的小多边倡议,在军事协调、军事技术转让和军事情报共享层面创设竞争性的小多边机制,在价值观层面构建功能性的全球民主国家联盟,意图整合“印太”盟友和伙伴,编织以美国为中心的对华遏制“集团”网络。机制化是集团化的手段,集团化是机制化的目的。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既有扩大“印太”地区“朋友圈”的战略考量,也有掌握引领关键领域标准和规则的制度诉求,更有围堵和遏制中国崛起的权力诉求。尽管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面临着美国与“印太”盟友和伙伴政策诉求差异、战略平衡困境和成本支付能力不足等因素掣肘,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将弱化中国经济影响力,增加中国安全风险,损害中国国家形象。关键词拜登政府;“印太战略”;集团政治;小多边主义;中美关系中图分类号 D815文献标识码ADOI:10.13654/ki.naf.2023.02.005文章编号1003-7411(2023)02-0065-(15)收稿日期2022-09-2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14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1BZZ081)作者简介赵祺,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罗圣荣,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昆明650000)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从美国 2022 年 2 月 11 日发布的 美国印太战略 报告来看,拜登政府在“印太战略”方面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相较于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单边主义,1拜登政府更加重视小多边外交,企图通过增强与伙伴和盟友之间的政策协同,构建“有力的且相互强化的联盟网络”(a latticework of strong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coalitions),进而形成针对中国的“集体实力”(collective capacity)。2就当前“印太战略”的推进和实施而言,拜登政府更注重参NORTHEAST ASIA FORUM东北亚论坛 2023 年第 2 期与或创设一系列小多边机制,如推动美日印澳四边安全机制(QUAD)和美英澳加新组成的五眼联盟(FVFY)升级扩员,创设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以整合“印太”盟友和伙伴,编织以美国为中心的对华遏制“集团”网络,进而依托“集团政治”加大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围堵和遏制。3那么,拜登政府“印太战略”集团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驱动因素有哪些?拜登政府“印太战略”集团化将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探讨这些问题,不仅在学理层面有助于理解小多边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内在驱动,而且在现实层面有利于中国化解美国打造的遏华集团网络。既有关于美国“印太战略”的相关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视角。一是地缘政治视角。穆罕默德赛义德(Muhammad Saeed)认为,美国已经意识到来自中国日益增长的地缘政治挑战,并决心通过重启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来维护全球霸权。4大卫斯科特(David Scott)明确指出,美国“印太战略”旨在拉拢印度,进而在地缘政治层面平衡中国崛起。5刘雪莲强调,“印太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美国地缘战略观念的变化和战略重点的转移,这些变化必然给中国带来新的地缘环境压力。6葛腾飞指出,“印太”地区作为国际政治中一个较新的地缘政治塑造物,内含激烈的对华战略竞争乃至对抗意味。7曾向红进一步指出,从“亚太”到“印太”的战略转变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从“形布防”到“半嘴形包围”的转变,以及通过寻找战略支点以重构关键地缘政治空间的战略诉求。8陈宇则强调,美国“印太战略”试图通过重构亚太地区的盟友及伙伴关系,形成从欧亚大陆东南包围欧亚大陆的“C 型战略弧”,制衡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国家的崛起,以及边缘地带国家和枢纽地带国家的联合,继续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均势。9二是地缘经济视角。李明江认为,美国“印太战略”旨在对冲“一带一路”倡议,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利益和减弱中国在“印太”地区不断上升的经济影响力。10威廉钟(William Choong)指出,拜登政府上台后,美日印澳四方在疫苗交付、气候变化和关键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使四边安全对话机制获得经济合作动力。11唐新华、孙海泳指出美国与欧洲盟国在数字、地外、生态以及发展空间等战略领域,正构建一个产业链“去中国化”联盟体系,并借此不断强化对华科技施压,进而降低对中国产业链依赖。12毛维准主要聚焦于基础设施,强调美西方国家近年来推出多项全球基建方案,其意图主要是抢占全球基建的主导权和替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基建计划。13陈靓指出美国“印太经济框架”旨在构建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重塑全球价值链,进而实现全球贸易的“去中国化”。14三是意识形态视角。莱汉罗诺迪普罗(Raihan Ronodipuro)、邢瑞利等认为,拜登政府上台后,将价值观重新植入了美国“印太战略”之中,并置于优先地位。15叶成城进一步指出,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为基础,构建小团体式“伪多边主义”;以价值观为纽带,打造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联盟体系;以价值观为手段,对竞争对手进行打压和污名化;以价值观为动员策略,形成国内合作共识。16王鹏权则强调,拜登政府“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霸权地位。17此外,赵明昊和刘国柱指出美国试图通过制度升级、制度创建与制度回归三种方式,重构其主导下的“印太”地区制度体系以“规锁”中国。18综上所述,地缘政治视角、地缘经济视角以及意识形态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为分析拜登政66NORTHEAST ASIA FORUM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研究:基于小多边主义理论视角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但从单一维度论述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并不能全面掌握拜登政府对华遏制的全貌。因为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涉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层面,需要以更加系统性的方式加以深刻剖析。另外,尽管部分学者综合经济、安全以及意识形态视角考察了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升级,却相对缺乏理论视角。本文基于小多边主义理论视角,对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准确地把握拜登政府“印太战略”集团化的具体表现、驱动因素和对中国的影响。之所以从小多边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原因在于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集团化主要是按照“小多边主义”的思路,通过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精心设计诸多小多边机制,整合“印太”盟友和伙伴,进而编织几乎覆盖整个“印太”地区的“集团”网络。二、小多边主义与对外战略集团化(一)小多边主义的基本内涵小多边主义概念由来已久。冷战结束后,迈尔斯卡勒(Miles Kahler)就行为体数目与集体行动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小多边合作形式比扩大化的多边合作形式更有利于克服集体行动障碍,从而有效地促进问题解决。19维克多查(Victor Cha)进一步指出小多边主义合作具有三个特征:1.参与者数量较少;2.合作方式较为灵活,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3.通常关注传统安全问题。20莫伊塞斯纳伊姆(Moises Naim)认为,小多边主义旨在将尽可能少的国家拉到谈判桌前,以便对某个特定问题产生尽可能大的影响,进而提高国家间谈判效率。21张勇则强调,小多边主义是有特定共同利益的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国家,本着追求集体行动效率的实用主义原则,通过非正式组织的安排,就特定议题寻求协调政策、构建共识与解决问题的制度实践。22威廉托(William Tow)进一步指出,小多边主义是一种成员数量较少(通常是三或四个)的非正式倡议,旨在解决特定的威胁、意外事件或安全问题,并共享解决该问题带来的收益。23苏长和的观点与上述有所不同,他认为小多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关键区别不在于成员国数量多寡,而在于成员国合作性质。24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小多边主义通常是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国家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或挑战,以加强国家间政策协同、提升集体行动效率、维护狭隘小集团利益为目的的倡议或机制实践。(二)小多边机制的主要特征从性质来看,与多边机制相比,小多边机制主要具有便捷的行为可操作性、较强的议程设置有效性和鲜明的目标针对性三个特点。第一,小多边机制具有便捷的行为可操作性。多边主义强调国家间的政策协调要依据共同的理念、规范和规则。25因此多边机制的构建通常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包容性政治过程,其大致经历凝聚共识、形成规范、创设机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6而小多边主义是在国家对具体问题认识基本一致、需求基本相同以及价值观相近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被各国所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范,27从而逐渐整合原来松散的国家,形成固定的非正式组织。因此小多边机制一般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或决策程序,具有较为便捷的行为可操作性。67NORTHEAST ASIA FORUM东北亚论坛 2023 年第 2 期第二,小多边机制具有较强的议程设置有效性。就多边主义而言,随着多边机制集团成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成员间的利益愈发难以协调,多边机制的议程设置和解决效率问题愈发突出,最终导致多边机制的有效性不断降低。28而小多边机制由于集团成员数量少,成员间的利益交集相对较少,更容易加强政策协调,更容易有效地就某些具体问题设置合适议程、达成共识。29对于那些发现双边联盟或多边机制不能充分服务于自身利益的国家,小多边机制可以提供一种额外的中间立场。第三,小多边机制具有鲜明的目标针对性。因为多边机制遵循不可分割性和普遍的组织原则,所以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小多边主义主要关注“临界群体”,30这意味着小多边机制将对解决某一特定问题产生最大影响所需的尽可能少的国家带到谈判桌前。换而言之,小多边主义认为只有将少数几个国家纳入决策之中,排除其他利益相斥和冲突的国家,才有可能针对性地解决某个特定问题,进而针对性地遏制该国家。(三)小多边机制与国家对外战略集团化的联系对外战略集团化是指国家根据战略竞争的需要,通过在各领域加入或创设诸多小多边机制的方式,把盟友和伙伴整合起来,集分散而“团”之,使其发挥“团”的优势的战略模式构建过程。31在这个过程中,机制化是集团化的手段,集团化是机制化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小多边机制能加强国家间政策协同,提升集体行动效率和维护狭隘的集团利益(见图 1)。第一,小多边机制能加强国家间政策协同。相比正式的、具有拘束力的和成员数量众多的多边合作机制进行漫长的政策谈判而言,在小多边机制框架内,国家可以迅速地与那些有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和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组成灵活的联盟。譬如,“供应链弹性倡议”(Supply Chain Resilience Initiative)的构建进程就十分迅速,从日方提出想法,到日印非正式会谈,再到日印澳三国经贸部长宣布启动“供应链弹性倡议”,仅仅用时 7 个月左右。32第二,小多边机制能提升集体行动效率。曼瑟尔奥尔森曾在 集体行动的逻辑 中提出,集团成员越多,提供最佳公共物品的可能就越小。奥尔森给出三个原因:1.集团成员越多,每个成员获得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2.集团成员越多,公共物品的消耗就越快;3.集团成员越多,协调成本就越高,最终很可能导致产出公共产品的难度就越大。33而小多边机制可以通过减少机制成员数量来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提升集体行动效率。34第三,小多边机制能维护狭隘的集团利益。多边主义旨在通过多边合作来形成共同规范,进而应对共同挑战。而小多边主义肆意抛弃多边主义平等包容规范,以国家利益为合作纽带,是一种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伪多边主义”,谋求的是狭隘的集团利益。这主要是因为小多边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优势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