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SNA
发展
经典
文献
回顾
高敏雪
科普SCIENCE35SNA 的发展:经典文献回顾国民经济核算是一套宏观算大账的工具,如今已经深深植入宏观经济观察和管理决策系统之中。通过核算所形成的各种指标和数据,已经成为全球各国之间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和衡量标准,其中以 GDP(国内生产总值)最为引人注目,是专业场合以及公共媒体上出镜率最高的关键词。与此对应,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一套方法规范,即国民经济 核 算 体 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被视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发明。这样一套宏观核算方法论当然不是一下子就“功成名就”的。如今我们案头所置是可称为鸿篇巨制的 2008 年版 SNA,但在此之前,则曾经有过 1993 年版、1968年版、1953 年版,以及更具原始性的 1947 年版本。把这些版本的内容串联起来,即可以大体显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宏观核算方法论的演进过程。当年我曾主持翻译 SNA-2008 的中文版本,随后花很大工夫仔细检点围绕前后这些版本所发生的变迁,写下“SNA-08版的新面貌及延伸讨论”一文(刊于统计研究2013 年5 期)。10 年过去了,今天我依据当年这篇论文的材料,用更加通俗的文字,简要介绍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和基本方法在 70 年演进过程中的脉络,最后围绕 SNA 这些版本在中国的传播发一点感慨。从 SNA-1953 到 SNA-196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收入估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民收入估算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针对英国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此后逐渐扩散到欧洲大陆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转化为由政府主导的经常性统计工作。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强烈感受到国民收入统计对于宏观观察的重要性,并发现只有国民收入总量估算还不足以满足宏观观察的需要;同时,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为国民收入统计向宏观经济核算体系转变提供了理论准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关键时期,英国经济统计学家理查德斯通和美国经济高敏雪中国统计CHINA STATISTICS36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大体相同的时间里,分别提出了最初构造的体系,其中,依据西蒙库兹涅茨领导全美经济研究所(NBER)完成的工作,美国创立并发展了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NIPA)体系;以理查德斯通1947 年撰写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计量为基础,形成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版本国民账户体系及其辅助表,即 SNA-1953。之所以称其为核算体系,是因为它不再仅限于国民收入的总量估算,而是分别不同经济部门设计了一套标准核算表式,包括 3 个基本部门、6个标准账户,共有 12 张标准表,而且,表中以及各表之间的各个项目是相互联接的,由此形成了一套可用于经济描述和经济分析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SNA-1953 的问世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初步搭建了 SNA 的基本框架。但是,1953 版所设计的核算内容主要集中于“国民收入与生产”,还不能概括国民经济的全部。当时已经有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投入产出表和资金流量表的研究、调查和估算,着手尝试在国家层面构建资产负债表,还有一些文献针对价格和物量核算问题开展研究,SNA-1953 已经关注到这些,但认为尚不具备纳入 SNA 的基本条件。在SNA-1953 之后,这些问题作为后续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到 20 世纪50年代末,各方开始提出应“建立一个更加宽泛的体系的愿望”,并“设想 SNA 未来应该首先扩展到包括资金流量表和投入产出表,作为一个长期目标,还应该包括资产负债表”这些文字来自SNA-1968 文本第 1.21.3 段,可视为对此前发展动态的背景回顾。SNA-1968 就是在上述各方面研究进展基础上形成的,此前所预设的一系列目标在这个版本中大体得到了实现。第一,核算体系的内容得到很大扩展,突出表现在:生产账户被扩展到投入产出账户,净借入或贷出被分解为机构部门的资金流量账户,国家层次的收入支出账户分解为各机构部门的账户,在国家和机构部门层面设计了资产负债表,并将货物服务不变价数据融入核算之中。第二,账户体系的结构得到了改进,其基本结构由期初资产负债账户、生产账户、消费账户、积累账户、国外账户、重估价账户和期末资产负债账户组成,并用一个矩阵通过成对的行和列将上述各个账户连接为一个严密的体系,这些账户在国家和机构部门两个层面展开,最终形成三类共 20 个具体核算账户。从 SNA-1968 到 SNA-1993:基本核算框架的优化从 SNA-1953 到 SNA-1968,实现了 SNA 基本核算框架的外延扩展,到此为止,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果几乎都已经被全面囊括到这个核算体系之中了。但是,SNA-1968 是一份读起来很是费解的文本,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济学语境进行相关概念的定义和阐述,尚难以与各国实际统计数据估算的具体情况相衔接。此外,自该文本发布之后,20 世纪7080 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许多新的重大经济现象,由此给 SNA的具体运用提出了新的课题。回应上述种种,于是有了1993年版本。SNA-1993 用以下若干关键词归纳其修订的内容。第一是更新,针对 SNA-1968 颁布以后经济发展新现象比如通货膨胀、政府作用的变化、服务业重要性的凸显、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做出反应,目的是将这些新现象容纳到 SNA 框架中来;第二是澄清和简化,就核算原理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基本方法给出更加清晰全面的阐述,并提出一些简化处理方法;第三是协调一致,旨在提高 SNA 与其他国际统计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比如国际收支统计、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关于就业的国际定义等等。除了内容修订之外,SNA-1993的最大变化是重新设计了作为表现形式的一套账户体系。首先是在总体上将账户体系归纳为经常账户、积累账户、资产负债表三科普SCIENCE37个部分,并使之连为一体。同时对各部分所包括的具体账户做细化设计,比如在经常账户部分细化了原来的账户设计,从生产账户开始,进而是收入形成账户、初始收入分配账户、收入再分配账户,最后以收入使用账户收尾;积累账户部分则扩展了原来包含的内容,不仅限于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还将重估价账户、其他物量变化账户包括其中,由此覆盖了资产负债表从期初到期末的全部变化。可以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真的变成一套以“账户”为中心的体系,它像一条优美的流水线,可以在国家和部门两个层次上依次显示生产、分配、消费、投资等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结果。经过修订之后,围绕国民经济核算核心内容部分:概念定义更加清晰了,相关部门分类更加完善了,账户体系设计更加合理和完备了,核算原则被更好地贯彻其中了,由此大大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以及可应用性。如果说 1968 版本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的外延扩展,那么,1993 版本的主要功绩则应定位于该框架的内部优化。从 SNA-1993 到 SNA-2008:中心框架向灵活运用延伸面对这样一套已经过内部优化的核算体系,SNA-2008 的贡献是什么?为说明这一点,这里要引入“中心框架”这个提法,进而就可以讨论对应中心框架的“灵活运用”。所谓 SNA 中心框架,实际上就是指自 SNA-1953 开始定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身。可以说,SNA 的基本核算理论方法和宏观分析功能就是在这一套中心框架中体现的。之所以要提出“中心框架”这样一个概念,背后的原因在于,自 1993 版开始,SNA 包含了一些超越国民核算基本原理而“灵活应用”的内容。基于此,整部文本开始演化为两个部分:承袭 SNA 一套基本方法的部分被命名为“中心框架”,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或变通使用的部分称为“中心框架的灵活运用”,这在 SNA-1993 中有明确体现,并被 SNA-2008 所延用。就中心框架的基本功能定义和结构组成而言,2008 版没有做出显著改进。尽管其中会有一些可视为规定动作的改进,比如要把一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以及新的数据源包容进来,但就中心框架设计而言,到 1993 版已臻成熟。SNA-2008 曾经这样评价这套中心框架的特性:全面性,包含了一个经济体的所有活动及其运行结果;一致性,支持按照统一的核算规则对各项活动进行不同角度的测度;完整性,各项经济活动的所有结果可以通过不同账户得到全面的记录。之所以越来越强调需要讨论中心框架的“灵活应用”,是因为光靠一套中心框架,还不能够对当前出现的所有重大现象给予充分有效的处理,还不能从不同视角、以不同方法和数据呈现方式来为管理提供多元化信息。问题是:SNA 中心框架应该如何灵活应用?SNA-1993 已经开始涉及中心框架的灵活运用,不仅设专章讨论“综合框架在不同情况和需要下的应用”,还引入了卫星账户(当时中文对译为“附属账户”)。但相关讨论还不深入,灵活运用的内容、方式都尚待明确,只能将其视为是一个初步探索的成果。真正的突破是在 SNA-2008 中实现的,一方面更新了关于灵活应用的基本认识,另一方面显著扩展了灵活应用的范围。第一类灵活应用是基于中心框架本身做“文章”。具体包括:如何将中心框架基于年度核算、全国核算、现价核算提供的账户序列移植到季度、地区、物量等层次使用,说明编制季度账户、地区账户、物量账户以及按照时间序列展示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入人口和劳动力作为补充变量,以便于基于中心框架提供的总量进一步计算人均值和生产率;将功能分类引入中心框架,聚焦于某些关键部门,以此考察其对应中国统计CHINA STATISTICS38整个经济的宏观影响。第二类灵活应用是将中心框架与其他统计体系或分析框架联系起来。关涉公司、政府、非营利机构、住户、国外、金融等方面的各种统计体系,可以与 SNA机构部门账户对接起来,使中心框架内容的应用得以延伸。此外,还通过资本服务概念将 SNA 与经济增长、生产率研究分析的内容衔接起来;从就业角度对非正规经济给予更全面的讨论;通过投入产出核算将中心框架中的货物服务账户、供应使用表与投入产出分析领域链接起来;创建社会核算矩阵以此作为将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进行建模分析的工具,上述种种探索从不同维度延伸了中心框架的应用意义。第三类灵活应用就是编制卫星账户。卫星账户以其与中心框架相连接同时又不同于中心框架的特点而得名。尤其是外部卫星账户,其特点是:借助于中心框架的基本结构,但又会改变其中的某些要素(概念定义、基本核算范围、基本分类、基本总量等),籍此编制一套新的账户,形成新的分析框架和替代总量,满足特定分析目标。通过卫星账户编制,极大地扩展了中心框架的分析能力,可以在不增强中心框架负担的前提下,扩展中心框架所能提供的信息。从中心框架到以上三类灵活应用,其扩散程度是逐级外推的。第一类仅限于中心框架本身,第二类希望将中心框架与其他统计体系的有关内容衔接起来,第三类则进一步希望通过卫星账户将一些新的元素引入中心框架。反过来看,三类灵活应用在 SNA-2008 中的实现程度是呈阶梯状下降的。第一类已经具备较高的实现程度;第二类尽管已经搭建起框架结构,但具体呈现出来的实现程度却有很大差别;第三类灵活应用的主旨是提供卫星账户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使用新概念、新方法论”,所以具有很强的实验意义。琐记:SNA 各版本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开发建设过程与上述各个版本具有直接关系。从时间节点看,SNA-1968 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转型具有奠基性影响;SNA-1993 对中国政学两界全面掌握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建立规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SNA-2008 则大体象征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开发建设与国际研究同步的起点。传播从中译始。“首要问题是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理解SNA 体系,然后才能进行比较、转换和设计”。SNA-1968 中译代表了从无到有的开拓性工作,闵庆全(北京大学)、萧嘉魁(天津财经学院)、崔书香(中央财经学院)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的前辈。很多词汇在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存在,需要译者结合多个学科的应用场景予以全面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