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国化的具体实践_郑薇.pdf
下载文档

ID:2237597

大小:2.69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红色娘子军 芭蕾 舞剧 中国化 具体 实践 郑薇
2023.01自延安讲话起,“服务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等诸多文艺指导思想的提出都积极影响着我国文艺的发展。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以工农兵为主角的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大胆地将外国舞蹈形式与中国民族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芭蕾,是中国优秀文化与西方芭蕾的第一次融合,其创作思路为舞蹈工作者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融入了民族情感,以一种属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讲述着专属于中国人的芭蕾故事。一、舞剧题材的中国表达作为一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题材的舞剧,动作表现上,红色娘子军 以芭蕾舞蹈语汇为动作基底,融入了中国传统舞蹈内容,只为书写属于中国人的芭蕾故事。芭蕾舞本是西方传入的舞种,其舞蹈作品常常表现的是罗曼蒂克的神话故事,但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在选材上一改以往的单一选择,选用了革命历史题材。在 1942 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提出要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在提高的指导下进行普及,并且深刻地阐明了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的观点。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次讲话科学地揭示了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指明了中国文艺大众化的方向,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即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到群众生活中去。而 1964 年后又迎来“三化座谈会”,讨论了音乐舞蹈的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而艺术创作通常以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政治政策、经济状况等为基础,舞蹈作品概莫能外。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就在这个特殊的文艺创作背景下诞生了。在此背景下,编导们实地采风,积累素材,以家喻户晓的革命故事为主线,架起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大众沟通的桥梁,使得芭蕾舞剧题材终从“浪漫”走向“现实”,直接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编导采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正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强调的“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积极响应,与以往一系列神话题材的芭蕾舞剧不同,这是一部真正围绕中国革命故事而展开的芭蕾舞剧。可以说,红色娘子军 开创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之先河。二、芭蕾舞蹈语汇的中国化撇开中国化的舞剧选材不谈,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在舞蹈语汇的创新上,同样体现了其中国化特色。整部舞剧以西方芭蕾为基础舞蹈语汇,但并非对芭蕾的创作程式的一味照搬,而是将创作原点落在“中国”这一固定字眼上,将故事主线固定在讲述中国故事上,把传统戏曲、武术等诸多带有浓郁中国色彩的艺术形式融入舞蹈语汇,形成独属于中国的芭蕾舞蹈语汇。在这一点上,红色娘子军 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相呼应,是“西体中用,中西结合”的典范。认真研读与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便知中国的文音乐与戏剧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中国化的具体实践郑薇摘要: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为故事背景,以主人公吴琼花反抗地主压迫,从奴隶成长为革命军人的故事为主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舞蹈作品之一,它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受迫害、受压迫、受奴役的底层劳苦大众为表现对象,讲述着属于那个年代的红色故事。红色娘子军 这部“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精品作品”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仍然深受全世界观众的喜爱,是中国芭蕾史上一座值得骄傲的里程碑。关键词:芭蕾舞剧;中国化;红色娘子军572023.01艺工作者在创作文艺作品时,需要大量吸收外来的进步文化,但不是对所有外来文化都全盘接受,而是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为我所用,以正确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红色娘子军 洋为中用的体现所在 红色娘子军 作为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的开山之作,一方面,保留了古典芭蕾的舞蹈技巧,很好地将古典芭蕾“开、绷、直、立”的美学规范植入了中国舞者的动作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立足尖的技巧性动作,并且这一动作贯穿全剧始终;另一方面,找到了古典芭蕾的舞蹈语汇与中国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契合点,摆脱了以往西方芭蕾舞剧中仙女、公主等形象的唯美贵族之风,以坚贞不屈的“足尖”旋转出“红色娘子军”的革命芭蕾。例如,舞剧中女主角吴琼花的舞蹈动作总是表现出向上的气势和强硬的力度。在牢中与南天霸进行对抗时,吴琼花脚下是保持了芭蕾“开、绷、直、立”的审美规范的技巧性动作,而上肢配合的动作则是挣脱了传统芭蕾僵硬的手形束缚,将芭蕾的“三位手”手型改为双手“握拳”高举的形态,抓住了人物角色本身的形象特点,符合吴琼花英勇无畏的个性特征。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也保留了西方古典芭蕾舞剧偏爱女主角的特点。众多经典的芭蕾舞剧如 吉赛尔 仙女 等都是重点突出女性角色,其中仙女、公主、精灵等形象在观众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这些角色的独舞动作及展现出的高超的技巧更是深入人心。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便是以女主吴琼花的革命故事而展开,其代表性的独舞“反抗”动作和双手“握拳”动作让人印象深刻,将坚韧的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动人。同时,红色娘子军 也挣脱了以往过于刻板的程式性古典芭蕾双人舞动作的束缚,不再沿用双人舞表现爱情关系,不再出现过于高超的托举动作。例如,西方经典古典芭蕾舞剧 天鹅湖 海盗 等,都会通过男女双人舞高超的技巧动作表现男女主之间的爱恋,但这仅限于个人的爱恨情仇。而在 红色娘子军 中双人舞配合动作更多的是用来表现敌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拘泥于爱情,可能是对阶级矛盾的表现和对仇敌的憎恨。如舞剧中的吴琼花和南霸天的舞蹈就是表现与爱情大相径庭的情感,不会出现相互依偎亲昵的双人舞动作。将西方芭蕾的传统舞蹈语汇用中国化的新方式表达出来,是 红色娘子军 成功的一大要素。(二)红色娘子军 古为今用的体现所在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并将其与外国的芭蕾艺术相结合,将追求民族风格与创新舞蹈语言有机统一。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身段和古典舞的动作技巧。如在吴琼花为逃避土匪的追捕而与之搏斗的这段舞蹈中,将中国古典舞“圆”的审美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探海翻身”“串翻身”“倒踢紫金冠”等古典舞技巧,巧妙地刻画了吴琼花顽强的反抗意志。洪常青作为剧中主要英雄人物,常伴有“扑步”“弓箭步”“托按掌”等这些中国戏曲中代表性的动作,展现出洪常青沉着冷静的男子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坚定信念。而具有中国戏曲特色的“亮相”也常出现在剧中。吴琼花和洪常青的舞蹈动作中常有“亮相”,与舞剧中的其他动作形成鲜明对比,这一静一动的结合使舞剧更具观赏性。例如,在第一场中吴琼花出场即“立足尖弓箭步亮相”并配合戏曲的眼神。向上动势的形态使正面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同时配以吴琼花怒目圆睁的情态特征,将人物的仇恨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亮相”这个有意味的造型动作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的设定,通过动与静的对比凸显了剧中人物性格,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丰富了观看的视觉效果。除了与中国传统戏曲、古典舞蹈语汇融合外,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还借鉴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将两种不同风格的舞蹈相统一,形成中国芭蕾特有的舞蹈语汇,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例如,舞剧第三场的“黎族群舞”便令人记忆深刻,身着黎族服饰的妇女保留了部分的古典芭蕾动作,跳出了别具一格的黎族民间舞。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的舞蹈语汇是中西融合的代表之作,不仅拓宽了古典芭蕾的舞蹈语汇发展范围,还完成了对中国故事的精准表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芭蕾的舞蹈语汇。这也是对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想应用于舞蹈创作的具体实践。这将赋予舞蹈工作者新的创作思路,启发他们在进行舞剧创作时,可以适当地将西方舞蹈语汇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生活出发,大胆地创造新的舞蹈语汇。三、中国式音乐的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中的音乐尽显中国式音乐的特点。中国式音乐的一大特点便是音乐与人物形音乐与戏剧582023.01象高度吻合,这符合国人审美习惯。剧中的音乐与人物形象塑造相得益彰,不仅强化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情感的抒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琼花、洪常青和娘子军都有着符合自己形象的主题音乐,而他们的出场也始终伴随着各自标志性的音乐。如贯穿整部舞剧的 娘子军连歌,此歌曲是 红色娘子军 电影的插曲,在娘子军集体一出现时便会响起,时而乐队演奏,时而直接通过合唱的方式表现出来。舞剧 红色娘子军 通过唱词直接达意,能尽快帮助观众理解抽象化舞蹈艺术。如这句“向前进,向前进,战士责任重,妇女要翻身”唱词节奏点明显,铿锵有力,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既展现了革命战士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又直接抒发了感情并烘托了主题。舞剧 红色娘子军 在音乐创作上还有着很大的民族化创新,其中部分音乐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融入各种民族乐器。例如,第三场“黎族群舞”,创作者便选用了大量富有海南地域特色的黎族民歌来表现,用极具地域特色的音乐唱腔从侧面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使舞蹈场面更贴合故事背景,反映了在那个时期最真实、最贴切的军民鱼水之情。同时,这样的表现方式准确地践行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中心主旨,成为整部舞剧中的点睛之笔。四、红色娘子军 的价值体现(一)红色娘子军 的社会价值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五十多年来久演不衰,不仅归功于它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的社会价值。首先,这部中西结合的舞剧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止一次以文化交流者的身份出现在各国的外交场合上。其次,这部舞剧在那个年代也是中国人的精神食粮。在当时,舞剧与京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共同承担起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任。红色娘子军 以家喻户晓的红色故事为舞剧题材,正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一脉相连,使得有过相似经历的群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最后,这部舞剧能够使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革命历史。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革命历史年代与他们有一定距离,他们很难接受说教式的灌输。因此,红色娘子军 作为芭蕾舞剧,也是他们了解革命历史的有效学习资源。优秀的革命题材的经典作品,既可以让观众重温党的奋斗和发展历程,又可以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二)红色娘子军 的审美价值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是中国首部以芭蕾的舞蹈语汇为基础融合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舞剧,是一部中西结合的舞蹈精品。它是特定历史时代的精神产物,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文学艺术思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且顺应了时代的审美风格,符合中国观众的趣味,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为今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五、结语 红色娘子军 将中国故事嵌入芭蕾这一西方艺术形式,用戏剧化的手段反映真实的中国历史、贴切的群众生活,讲述专属于中国人的芭蕾故事。走过半个世纪的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之所以久演不衰,正是因为编导们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贯彻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思想,将其一步步应用于文艺创作的具体实践中,使得这部中西合璧的芭蕾舞剧,既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为中国观众所接受,又能让外国观众眼前一亮,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参考文献:1汤其林.论红色经典舞剧 红色娘子军 的审美特征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44-146.2邱爽.试论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美的特质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301-303,305.3赵瑞.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9.4张诗扬,王进.革命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的当代审美解构与传播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2):67-70.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音乐与戏剧5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