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困境及突破_周彬.pdf
下载文档

ID:2237581

大小:315.44K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拔尖 创新 人才 早期 培养 实践 困境 突破 周彬
63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困境及突破*周彬摘要随着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上的攀升,拔尖创新人才及其培养变得越发重要。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由于没有明确而又统一的选拔标准,导致在实践中用普通教育中的优秀学生来替代聪明学生,用普通教育中的较高层级部分替代与普通教育同为一个单独类别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聪明特征,同时也重视与尊重拔尖创新人才在特定领域的聪明表现,据此建立独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据此建构独立于普通教育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聪明的孩子不但不与优秀的孩子相混淆,还能够在完整的受教育过程中顺应自己的成长规律,成为促进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优质教育;教育类别作者简介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上海200062)随着我国产业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攀升,以及在全球产业分工中高技术产品生产比例的增大,我国虽然扩充了更多发展的契机,但是高新技术被“卡脖子”的概率也越来越大,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在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上。1 在此形势之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国内实现产业升级、国际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中都显得格外重要。换而言之,不论是对技术“扼喉”的突围,还是就国际竞争而言,最后比拼的都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伊始便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上游,长期以来对拔尖创新人才都有较大需求,因而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地位,作为提高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利器。2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也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相对独立也相对完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虽然我国重视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已有 40 余年历史,近年来还特别颁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 0 的意见3 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简称“强基计划”)4 等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社会*本文系 2021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VFA210002)的研究成果。64发展与产业竞争对拔尖创新人才的依赖程度不够高,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基本特征的认识、培养规律的发现和教育体系的建构,都还处于较为模糊和初步探索的阶段。尤其是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由于它与义务教育和公共教育混在一起,更容易导致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中的盲区。为此,本文将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碰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剖析当前面临的思想困惑与实践困境,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出建议。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之误:用优秀表现替代聪明特质虽然国际社会都承认存在拔尖创新人才这一事实,但是究竟何种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即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尚未有普遍认可的标准答案。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抽象地承认某些儿童是聪明人,并不用承担具体的代价,而要承认具体的某个儿童是聪明人,那便默认自己的孩子聪明程度不足,意味着优质教育资源与良好的学习机会有可能让渡给这些“可造之材”。因而在这种情形之下,很难有统一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甄别标准被所有家长接受,最终的结果是教育资源不能够提前配置给任何一个群体。与之相反,只能给予学生相对平等的机会,根据孩子们利用教育资源的效率,来倒推谁有可能是拔尖创新人才,并进一步决定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给谁,这种方式其实更容易为普罗大众所接受。毕竟标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议题,在科学层面难以统一,在价值层面难成共识。于是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来推导拔尖人才的实践路径,就把一个非常复杂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标准问题,直接转化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从而避免涉及敏感的“教育不公”的问题,自然更容易为实践所接纳。教育成效替代选拔标准的方式虽然符合教育实践的日常逻辑,却带来了诸多为追逐教育资源所产生的风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不在于谁是拔尖创新人才,而是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群体后,将相应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配置到位,从而让他们得以按照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获得应有的发展。如果大家只使用相同的教育资源,然后根据教育成效来倒推对教育资源的使用能力,再据此决定后续配置什么类型的教育资源,那谁能够保证所有的孩子在获得教育成效的过程中就都“只使用相同的教育资源”呢?如果教育成效本身不与后期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配置挂钩,可能公众会更自然地看待孩子们的受教育过程。可是,当阶段性教育成效会决定后期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时,这个很好的制度设计就不得不面对两个极大的风险:一个是为追逐优质教育所带来的教育内卷化的风险。家长群体会在学校提供相同教育资源的前提条件下,自己想尽各种办法再追加其他的教育资源,这就是学科类培训机构得以野蛮生长的制度基础,也是家长情愿弱化家庭教育也要追随学校教育的根本原因。另一个是孩子成长空间被无限挤压的风险。即使家长不能为孩子配置更多的教育资源,也会竭尽全力调动孩子自身的各种资源,比如比别的孩子投入更多的学习时间,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比别的孩子更加自律等等,65从而在相同的学校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取得比别的孩子更好的成绩。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并得到严格执行,靠家长追加教育资源的方式尽管还存在,但严重程度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目前需要关注的则是校外学科类培训,尤其是学科竞赛类培训对学校教育的替代与优化作用。事实上,这种普遍焦虑的氛围反而抑制了人们依其禀赋、意趣与志向各尽所能、各显神通的自然成长,尤其不利于个性化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5 以上路径实际上造成了一个共同的后果:对学业优秀的追逐,以至于忽视了具备“聪明”特质的拔尖创新人才“种子”。通过调动孩子内在的学习资源来充实和优化校内教育资源,从而让孩子们在学校教育成效的测评中取得更佳的成绩,这种方式较之家长叠加教育资源更加科学,也更能被大家接受。毕竟让孩子更努力、更自律、更好地适应家长与学校的安排,似乎本身也是孩子自带的学习能力,将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校教育提供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有机融合,的确能够证明这样的孩子是优秀的。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在于,在定义或者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时,希望选拔出来的究竟是优秀的孩子,还是足够聪明的孩子?从目前学校通过教育成效来选拔学生的情况而言,的确可以把优秀的孩子选拔出来,可问题在于优秀是一个比聪明更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优秀视为“聪明+”的孩子,而其中“+”的要素主要是努力、自律、听话等等自身附加因素。之所以将优秀视为“聪明+”,意在把优秀中的聪明与其他要素相区分,因为相比其他要素,聪明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创造力,也应该是拔尖创新人才和非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区别所在。可是,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阶段,当我们用教育资源的使用成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判断标准时,在产生教育资源使用成效的诸多要素中,聪明这一核心要素很容易被“聪明+”要素所掩盖,甚至被这些附加要素所替代。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就是得最佳成绩的孩子,一定是聪明与“聪明+”都发挥得最好的孩子,但肯定不是把聪明发挥得最好的孩子。其实还有更糟糕的情况,那就是大量并不聪明的孩子也有可能在早期教育阶段依靠自己的“聪明+”等附加因素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在后续教育中获得更多教育机会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实际上这些孩子有可能在后期很难消化这些“过剩”资源,导致心理与学业上的多重问题。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教育:作为一种类别教育的存在通过学生的前期学业表现来决定学生后期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最终选拔出来的往往是一群优秀的学生,但却不一定是聪明的学生。现代教育被赋予改变命运的使命,6 把聪明的学生置换成了优秀的学生,让家长不再“认命”于自己的孩子聪明与否,而是坚信勤能补拙,坚信所有的人都有成为优秀学生的可能。于是,原本应该专门为聪明孩子建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便演变成了为优秀孩子建立的重点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重点学校或者同一所学校的重点班级。比如我国现行的高中教育,就把高中学校分成了若干66等第,尽管名称各异,有的是按照星级来评定的,有的是按照省市级重点学校来评定的,但最终都表现为在中招时录取分数线的不同,重点高中学校总是先录取,等他们录取完后才是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由于决定进重点学校读书或者进重点班级读书的标准,是由孩子们在前一个阶段获得的学业成绩决定的,所以社会上对重点学校或者重点班级的设置并没有过多异议,而是将问题归咎于自家孩子的优秀程度。为优秀的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充裕的教育机会,似乎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这可以让有限的教育机会和稀缺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使用。可是,既然用这种模式选拔出来的并不一定是聪明的学生,那么据此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也并不是针对聪明学生建构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而为了优秀学生培养建立起来的是重点教育体系,它的本质是普通教育体系中一个更优质的部分,它存在的理由是更有效使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它因此失去了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初心和宗旨。事实上,在普通教育体系中建立一个重点教育体系,其目的是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的目标。这一模式的不足之处是让一部分人得到充裕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弱化了大部分人相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模式更强调对优秀学生的选拔,而不是将重点放在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上。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变得不那么稀缺,民众更期望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让教育变得更加公平。最终目的不是让一部分人成为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而是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自身所能达成的“最优状态”。不论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还是关注对优秀学生的选拔,都不再是发展普通教育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重点学校与重点班级正在逐步退出教育领域,即使高中教育领域还存在重点学校与重点班的情况,也已逐渐成为大众不满的存在。因此,在普通教育领域提及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似乎被视为对最初的重点学校与重点班级的复活,自然被认作与普通教育追求教育公平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办学特征相违背,从而导致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举步维艰。尤其是在以公平为追求的义务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几乎不复存在,在高中教育阶段,虽然在重点高中学校有所保留,但也由于缺乏明晰的办学定位、系统化的育人课程和可期待的升学出路,整体处于迷失状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对办学进行定位时,要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视为一种独特的育人模式,思考其究竟为何种样态,其与普通教育、重点教育模式有何不同之处。创建教育特征和教育模式的重心并不在于如何区分拔尖创新人才和普通学生,而是寻找到两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区别。这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有着对拔尖创新人才与普通学生的区别,但这远不是两种模式的全部区别,它还涵盖了相应课程体系、教学实践模式、学生评价标准,以及学生升学路径的不同等等。这就意味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普通学生培养是不同类别的培养模式,并非重点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间的从属和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不是在水平层次上做出区隔,而是平行与并列的关系,两者之间在教育本质上有着相同之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以及在教育形式上却有着67完全不同的特征。其实,只有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教育模式相区别,才能够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因重点教育体系在普通教育模式中的式微与没落,而被连带追责或者被误伤,也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因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更科学地建立起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让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能够与义务教育的高公平性相区别,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有力量地延伸到早期教育,让具有拔尖创新人才特质的孩子能够不因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而被埋没。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基于聪明又区别不同的聪明甄别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应该着眼于孩子聪明与否,而不能困囿于孩子们在某一个阶段取得的学业成绩。于是,国际社会便开发出了各种测试孩子聪明与否,以及聪明到何种程度的测评工具,似乎只要把孩子们的聪明程度测试出来,便可以一劳永逸地对他们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了。其实,对于普通孩子而言,他们看起来在聪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