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笔下
四川
习俗
王振
艾芜笔下的四川 岁时习俗?艾芜笔下的四川岁时习俗王振熊宇凝内容提要:艾芜作品中有大量巴蜀民俗文化的描写,彰显出巴蜀文化对艾芜创作的深刻影响。本文对艾 芜全集进行系统考察,并结合四川地 方志的相关记载,探讨艾芜笔下的端阳游百病、端午赶韩林、清明及冬至祭祖、正月初一朝庙子、正月迎春官等四川传统岁时习俗。关键词:艾完;四川;民俗;岁时艾芜是四川新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人,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的高尔基”。其“南行”系列小说著称于世,与 此同时,作为一名地道的四川人,其创作是“四 川特定的地域文化影 响下的产品”,尤其以家乡为背景创作的系列小说,具有鲜明的巴蜀地域色彩和丰富的四川 民俗文化元素。本文仅以艾芜笔下部分岁时习俗为例,阐释艾芜文学创作中的巴蜀地域特色,领略艾芜文学作品中 的四川民俗文化。一、端阳游百病在暑天,一吃过午饭,做庄稼的人,便拉一张凉席,放在通风的地方,倒下 头 去,悄悄地睡着,让苍蝇在脸上爬,打跟头。然而,到今日端阳节,就是一向躲在屋 里,生人 来了,只能从门缝里,偷瞧几眼的大姑 娘,也要擦着粉,打打扮扮的,衣纽 上挂着前一天做好的香荷包,袋里装着李子,大胆地同妈或是嫂嫂到晴朗天空下,田野 里,随便走 走这叫作“游百病”。据说,从此一年内便不容易染上疾病了。(艾芜端阳节)游百病是通过游走、散步的方式来祈求“消除百病”的一项民俗活动,正如成都竹枝所云:“说游百病免生疮,带崽拖娃着 更忙,过丫人年刚卜六,大家邀约上城墙。”艾芜记 录了旧时新繁端午贳热闹的“游百病”之俗,时不能轻易出门的人 姑娘也可以借此机会?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正大光明地外出游走。此俗在四川广泛流传,县志多有记载:咸丰七年冕宁县志:端阳节男女绕城垣而行,曰“游百 病”。民国三十一年西昌县志:五月五日端阳节午游古庙,晚游近郊,曰“游百病”。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午后多结伴山坡,谓“游百病”。上述县志记载,与艾芜作品中描写的游百病习俗类似,都是在端午节举行。除了端午节之外,四川地区“游百病”活动亦可在正月十五或十六举行。这在四川旧志中也有记载。同治十二年成都县志:十六日武营罗列旗帜、兵 杖,出南郊,迎春神,儿童妇女 上城周历,谓 之“游 百病”。民国二十七年安县志:十五日为上元节有妇女结伴,手炷香,游巷闾,名曰“游百 病”。民国三十年汉源县志:正月十五有登高会,是日乡曲士女奔 走看 会,名曰“游百 病”。可见,在不同地区游百病时间略有不同。无论是端午节,还是正月十五、十六,都使其成为四川重要的岁时节俗。有些地区,游百病既是端午节俗,也是春节年俗。光绪三十二年越嵩厅全志就明确记载:“(正月)十六日及端午日,无论男妇遍游城垣,乡村则游郊外,谓之游百病。”游百病的参与者,艾宪重点强调了妇女参与。上述县志有的也明确指出是“儿童妇女”或“妇女结伴”,但该项活动也并不限于妇女,有些地方“无论男妇”,游者甚众,热闹 非凡,乃至通宵达旦。正如民 国二十七年泸县志所记录 的:“十五日为上元节男妇携手游行,曰游百病,携来攘往,达旦乃已。”尤其阆中等地,游百病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元宵节后,当地的锦屏山、玉台观等处游百病之人甚众。根据民 国十五年阆中县志:“上元后一日,锦屏山、玉台观等处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年,阆中市的“正月十六游百病”人选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项目,政府在春节时仍会组织“正月十六游百病”迎新登高活动,体现出传统民俗活动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二、端午赶韩林我们中国 民间传说,原来就有阴间统 治者,是 和印度 不相同的。我的家乡四川新繁县(今合并于新都县)清流乡(今称清流公社),则传说阴司中的鬼王,名叫韩林,一切鬼魂 都受他的统治。每年 端 午节,我们清流乡举行“赶韩林”的 盛大集 会。上午在清流 场上,叫一个叫花子(多半是叫花子的头头)饮酒食肉,还送他咸蛋粽子。午后则要他身 穿红衣,脸涂黑色,形如 恶 鬼,呼之曰韩林。装扮好了,便从场外逃走。后则有数百人,手拿刀枪矛子,从后追之,有时还向天鸣枪,以助声势。数十里内,都被呼声轰艾芜笔下的四川岁时习俗?动。到了黄昏时候,韩林便 被人捉到。从此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因为鬼王都伏住了,其余的鬼,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这 是我小时候亲自看见,还在三十年代写过一个中篇小说端午节,记述此一风俗。(艾芜大 足石刻观感录)韩林,也写作“寒林”。根据汉语大词典,“寒林”为梵语音译词,指弃尸之处,是佛教用语。旧时四川民间韩(寒)林被视为鬼怪的一种,但亦与佛教有关。道光十七年德阳县新志中说“七月十五日为盂兰会设高座,施食寒林诸鬼,谓之放焰口”,虽寒林是“诸鬼”之一,但从盂兰会、放焰口等活动可以看出其与佛教文化的密切关联。艾宪记录旧时新繁县的韩林,是“传说阴司 中的鬼王”,虽看不出与佛教的关系,但这一鬼王形象很可能也是从佛教引申而来。我们在新都田野调査得知,旧时每年的重要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当地人会举行“赶韩林”的盛大集会。“赶韩林”的盛会由两大部分构成请菩萨和捉“鬼王”。请菩萨,即当地有钱的乡绅会雇几十人抬着菩萨的塑像游街而过。所谓捉“鬼王”,即让一个乞丐扮作鬼王,在街上逃窜,其后有无数人追赶他,直至黄昏时捉住“鬼王”,寓意着鬼王已伏法,小 鬼岂敢扰,来年定会五谷丰登、平安康泰。当地人会为扮鬼王的乞丐准备丰盛的饮食,恰如艾芜记载的“叫一个叫花子饮酒食肉,还送他咸蛋粽子”。清末傅崇矩成都通览中也有相关记载:寒林不知何 许 人,相貌凶恶,意 如旱魃魍 魉之类。凡各街遇有瘟疫,及凶死者,必醵金演戏。令一乞丐,扮作寒林,伏于城外丛冢间。会 首及兵 差等,刀枪出队,捕捉回台,囚之于笼,谓 如 此乃得驱厉也。成都通览关于寒林的记载与艾宪作品十分相似,两则文献可以互补互证。由此亦可见艾宪作为四川作家,对四川民俗文化描写之客观、刻両之深人。三、清明、冬至祭祖成都平原的人家,对于祖宗的坟墓,每年大约祭扫两 次。第一次在清明时 节,但只限于 高祖曾祖为止,他们的坟墓,大 都跟子孙耕地的田地,距 离不远,或者竟在 住居的院落 旁边。祭扫的 时候,用不着走多少路程。只有在冬至节这个时候,便 把祭扫的范围扩大了,首先就是要向上 来川的祖 先,致我 们最敬的追念。有些 人 家要走一两天的路程去上坟,我 们的还不算远,当天可以打来回。祭扫这样的远坟,自然要选个晴朗的曰子,同时事前 也约了一些隔房弟兄,好在路 上伴。事实上,这一群上 远坟的人,手上提 着祭品和香蜡纸 钱,也的确是个个欢欣,一路上有说有笑,毫无悲戚 之感。(艾芜我的幼年时代)根据艾芜的记录,祭祖主要有两种:清 明 祭祖,只限于卨祖曾祖,祭祀的坟墓距离不远;冬至祭祖则规模更大,上 至来川始祖,远至一两天的路程。民国三十五年新繁县志中记载巧艾芜的描写基本一致:县俗,每岁清明、冬至前 后,必具鸡酒,祭于墓,谓之“杀扫”。?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九辑)一般清明多为祭扫住所周围的先辈的坟墓,冬至一般是整个大家族一同前往祖祠祭拜,规模较大。同治十二年成都县志指出:“每岁清明祭于墓,三元诸节祭于家,冬至祭于祠,无则祭于室。”清明宗族集会祭祀称谓清明会,冬至祭祀称为冬至会。成都通览指出,乡村更重清明会,而城里则更重冬至会:“乡间无论房分亲疏,男男女女,均可应清明会。会有一聚几百人者,则乡间之清明会重。城中无论祠派远近,老老幼 幼,均许入冬至会,有一庄数千金者,则城之冬至会重。”清明会不仅是祭祀祖先,还包括家族集会、宴饮等活动,既是重要的祭祀活动,也是难得的家族聚会的机会。这一点在县志中也有明确记载:民 国十一年邛 崃县志:邛崃县人以清明上冢为踏青,杯盘酒食相饮于墓田草舍之间。其大姓或锣鼓喧阗,迎神阡陌,烹羊炮 羔,合族会食,谓之清明会。民 国二十 七年安县志:清明日为清明会,邑人具雏 鸡、麦饭,祀祖 先 坟墓,毕,会饮而散。民 国三十三年重修彭山县志:清明拜 墓则集族 人而享之,曰清明会。四、正月初一朝庙子每 年正月初一,我们小孩子都要 大人去朝庙 子。像高庙 子何家寺总是 有许多妇女在那 里 烧香,连平日不大出门 的年轻姑娘,也打打扮扮出现在神的面前。一些卖各种玩意儿的小贩,便把 平曰不大看见 的纸风车,一按就发出叫声的泥娃娃,用木片做的能舞关刀的人物,以及红红绿 绿的老翻 花,通插在草把子 上 面,用手高举在头顶,往 来人群中兜售。而 大人和小孩,也在庙里尽 量地游戏,有的抽陀螺,有的扯响簧,有的摇巴郎鼓。至于单独一响的爆竹声音,则常常在人丛中,一声声地响了起来。硫磺的气味,便不 时浓烈地触人的鼻子,这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日子,小孩子以至大人,都在常常盼望这一天的。(艾芜我的幼年时代)朝庙子,即逛庙会,是举家出行的好时机。根据艾芜的记录,朝庙子的目的大概有三个:一是到庙里烧香敬神、做善事,认为这样可以给自己和亲人带来好运,很多人会花高价去庙里烧“头炷香”,以求来年顺遂。成都地区以武侯祠香火最为旺盛。民国二十三年华阳县志记载:“旧历元日,市人皆闭户出外游览,大抵以至于南门外武侯祠者为盛。”又,成都通览载:“成都地区正月初一游各庙,以武侯祠、丁公祠二处最为热闹。”二是到庙会散心、游玩、看戏。艾芜生动描写了大人小孩在朝庙子的 时候玩游戏、放爆竹的场景,这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日子”。三是为物资交易。艾芜提到了朝庙子的时候会遇到“卖各种玩意儿的小贩”,正是节日活动促进商贩生意的表现。五、正月迎春官春官到人家去,主人家一见了就高兴地喊:“春官来了,快吆着狗!”春官便说:艾芜笔 下的四川岁时习俗?“主人家,恭喜恭 喜。”主人 家问:“今年闰 月吗?牛儿牵起走还是吆起走?”因为 牵起走,年成好,吆起走,年成不好。春官唱二十四个节气:正月迎 春二月惊蛰与春分,家家 准备把田耕。三月谷丙新,一子落地生 万子,人收五谷庆丰登”春官手 里还要拿一根棍子,准备打落狗的牙齿。向有钱人送春牛时,要向有钱人多要钱,不给就老说下去。向贫农送春牛时,有时就不要 钱。送的春牛,是县里印的,包成多少钱,多的就归自己得。(艾芜 年日记)旧时,每年从立春到春分民间会有“迎春官”的习俗。“春官”是“说春人”的俗称,常是中老年男性。根据艾芜的描述可知,当时新繁习俗,春官常自己编一些歌遥,唱二十四节气、说吉利祝福语,并送上县里印制的“春牛”,以获得酬劳。春官人户说吉语,是较为普遍的四川旧俗。光绪十年射洪县志:“立春先一日,各官迎春。东郊邑人竞观盛典。是日春官着彩衣于公堂,暨各署说吉利语,谓之点春。”春官往往口才很好,见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有歇后语“春官的嘴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春官摸帽子没说的了”。艾芜丰饶的原野中汪四麻子说:“算了,不同你讲了!我们碰在一道,总是两个春官睡在一头,说不完的。”这里的“两个春官睡在一头说不完的”,也是一句歇后语,说明春官口才之好。当然,春官不光是为了说吉利话求得酬谢,在传统农业社会,某种程度上,他也有指导生产生活的职能。艾芜说春官会唱二十四节气歌,还会回答“今年闰月吗”这类与历法相关的问题。此外,有些地方春官“头戴翅冠,身着开叉藏青绫官 袍”,到农民家中还会派售当年的历书。二十四节气知识对农事活动的安排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历书则是一年中生产、生活中选定日期的重要参考。因此,迎春官这一岁时习俗也具有其实用价值。(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市城市 管理 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