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4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渗Cr的组织与性能_张经庭.pdf
下载文档

ID:2236592

大小:746.62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304 奥氏体 不锈钢 表面 Cr 组织 性能 张经庭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3 年 第 2 期 8 Chemical Engineering&Equipment 2023 年 2 月 304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渗 Cr 的组织与性能 304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渗 Cr 的组织与性能 张经庭(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0054)摘 要:摘 要:采用粉末包埋法渗铬技术,通过感应加热的方式在 304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制备了渗铬(Cr)层。利用 X 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等方法,表征了感应加热渗铬层的厚度、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并对渗铬后试样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能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渗铬层厚度约为 80m,渗层主要由渗层主要由(Cr,Fe)23C6、(Cr,Fe)7C3和 Fe-Cr 固溶体组成;渗铬后 304 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明显提高,耐摩擦性能显著增强。关键词:关键词:304 奥氏体不锈钢;粉末渗铬;硬度;耐摩擦性 引 言 引 言 304 不锈钢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高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其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耐热性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在核电厂机械设备的设计中也常常被选作为结构材料1,2。其中 304 不锈钢主要用于制造堆内构件如围板螺栓、稳压器容器等,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核电结构材料之一3。但 304 不锈钢硬度低和耐磨性差的缺陷,限制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核反应堆中高温复杂的工作环境下,304 不锈钢器件容易表面磨损导致失效影响其使用寿命。表面工程技术在不改变材料基体的情况下,强化或获得某些特殊性能从而适应特殊的环境,从而扩大了材料的使用范围,受到了广泛的应用4。通过表面技术对 304 奥氏体不锈钢进行表面改性,可以解决其硬度低,耐磨性差的问题。研究者们发现,渗碳、渗氮工艺得到的扩渗层比较薄,难以在核反应堆高温复杂情况下长期工作。由于反应堆运行的苛刻环境,获得高质量涂层是涂层工艺选择的重要前提5。通过固体渗 Cr 工艺可得到较厚的渗铬改性层,能够显著提升 304 不朽钢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因此,本文采用粉末包埋法渗铬技术,通过感应加热的方式在 304 奥氏体不锈钢制备渗铬层,并研究其渗层的组织及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能。1 实验方法 1 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商业奥氏体不锈钢板,试样尺寸为 25mm20mm6mm,其化学成分如表 1 所示。将试样用砂纸打磨至 800 目,用酒精溶液超声波清洗后备用。所采用的渗剂配方(质量分数)为:45%Cr 粉,45%氧化铝粉(Al2O3),5%氯化铵(NH4Cl),5%稀土氧化镧(La2O3)。把试样包埋进渗铬粉剂中,然后通过感应加热的方式进行渗 Cr 处理。加热到 1000,保温时间为 1h。(样品记为304-Cr)表 1 304 奥氏体不锈钢化学成分(wt%)表 1 304 奥氏体不锈钢化学成分(wt%)元素 C Si Mn Cr Ni S P Fe 含量(wt%)0.08 1.0 2.0 18.0-20.0 8.0-10.5 0.03 0.035 余量 渗 Cr 后,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配备背散射电子成像(BSEI)、能量色散光谱仪(EDS)对渗层组织进行表征,采用 DX-2500 型 X 射线衍射仪(XRD)检测扩渗后试样的表面物相结构。利用 HVS-1000Z 型自动转塔数显维氏硬度仪测量试样渗层的截面硬度,耐摩擦性能由 HSE-2M 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仪测试。2 结果与讨论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面物相分析 图 1 为渗铬层的物相分析图,可以看出,渗层的主要组成物相为典型的合金碳化物(Cr,Fe)23C6、(Cr,Fe)7C3以及 (Fe-Cr)固溶体相6。在感应加热渗铬过程中,工件先被加热再带动粉末升温,再高温作用下渗铬剂反应形成的活性Cr 原子聚集在工件的表面,于是在工件表面和基体存在 Cr元素的浓度差,在高温下 Cr 原子向基体内扩散;同理,基体与渗层中存在 Fe 元素的浓度差,通过热扩散运动 Fe 原子向渗层方向扩散,形成渗铬层。相关研究表明7,相比较 Fe原子,C 原子更容易和 Cr 原子结合形成碳铬化合物,因此奥氏体内的C元素向渗层方向析出,C原子的原子半径较小,容易通过晶界向渗层析出,在渗层靠近晶界处与 Cr、Fe 元素形成了合金碳化物(Cr,Fe)23C6、(Cr,Fe)7C3。DOI:10.19566/35-1285/tq.2023.02.047 张经庭:304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渗 Cr 的组织与性能 9 图 1 渗铬层物相分析 图 1 渗铬层物相分析 2.2 界面微观组织分析 图 2 为渗层截面的微观组织图,从图 2(a)可以看出渗层的主要组成元素 Cr、Fe 的元素分布,其渗层厚度大约为 80m,Cr 元素随着渗层向基体方向出现含量减少的趋势,而 Fe 元素则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图 2(b)为(a)中的方框局部放大图,可以明显地看出碳铬化合物形成的柱状晶是沿晶界处析出的。图中的 EDS点扫数据如表 2 所示,可以明显看出渗层的 Cr 元素含量比基体高出了 1 倍;Fe 元素的含量是从基体到渗层表面逐渐减少的,从基体(P3)的 75.65wt%到渗层表面(P1)的56.11wt%,可以看出渗层中的 Fe 元素含量是比较大的。渗层与基体的结合界面没有出现孔洞和裂纹等缺陷,表明了渗Cr 层与基体的结合性能较好。图 2 界面微观组织图及 EDS 分析图 图 2 界面微观组织图及 EDS 分析图 表 2 图 3 中 EDS 点扫成分分析结果 表 2 图 3 中 EDS 点扫成分分析结果 点 质量百分比(%)Fe Cr 原子百分比(%)Fe Cr 1 56.11 43.89 54.34 45.66 2 68.87 31.13 67.31 32.69 3 78.65 21.35 77.42 22.58 2.3 界面显微硬度 图 3 304 奥氏体不锈钢渗 Cr 后试样界面显微硬度 图 3 304 奥氏体不锈钢渗 Cr 后试样界面显微硬度 图 3 为渗 Cr 后的试样界面硬度分布图,可以看见,渗铬后试样表面硬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可达到 360HV,相比较基体的 150HV 提升了 2.4 倍。相比较基体的奥氏体组织,渗层是由 Fe-Cr 固溶体和合金碳化物(Cr,Fe)23C6、(Cr,Fe)7C3组成,合金碳化物的硬度是较高的,分布于渗层之中,能够显著的提升渗层的硬度。研究表明8,(Fe,Cr)7C3碳化物硬度随 Cr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结合点扫数据 Cr 元素含量的变化,这与渗层硬度的变化是相对应的。2.4 耐磨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由 HSE-2M 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仪测试,图 4(a)是原始样(304)和渗 Cr 试样(304-Cr)的磨损质量对比图,结果表明,渗 Cr 后的磨损质量约为原始样的一半,为 0.32mg。在相同摩擦参数下,感应加热渗 Cr 样比原始样更耐磨,磨损更小。图 4(b)为 304 和 304-Cr 试样的摩擦系数随磨损时间的变化曲线,304-Cr 试样的摩擦系数明显比 304 试样的低。这主要是因为渗 Cr 层的表面硬度较高,磨球在相同载荷情况下,与试样的接触面比原始样小,故初始摩擦系数更小。随着摩擦时间和磨损量的增加,磨损面逐渐增加,磨球和试样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系数增大9。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感应加热渗 Cr 试样的耐磨性更好。10 张经庭:304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渗 Cr 的组织与性能 图 4 渗铬前、后摩擦磨损对比图:(a)磨损质量;(b)摩擦系数 图 4 渗铬前、后摩擦磨损对比图:(a)磨损质量;(b)摩擦系数 3 结 论 3 结 论(1)利用粉末包埋渗铬法,通过感应加热的方式升温到 1000,保温 1h 能在 304 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制备出致密的渗铬层。渗层主要由合金碳化物(Cr,Fe)23C6、(Cr,Fe)7C3以及(Fe-Cr)固溶体相组成。(2)渗铬处理后,304 奥氏体试样的表面硬度明显提高,表面硬度为 360HV,较基体组织提高了 2.4 倍;摩擦磨损测试中,磨损质量约为未处理试样的一半,摩擦系数也更小,耐磨性得到明显提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朱齐荣.核电厂机械设备及其设计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12-15.2 顾军扬,陈连发.先进型沸水堆核电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43-49.3 WAS G S,AMPORNRAT P,GUPTA G,et al.Corrosion and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in supercritical water J.J Nucl Mater,2007,371(1-3):176-201.4 涂铭旌,欧忠文.表面工程的发展及思考J.中国表面工程,2012,25(5):1-5.5 杨红艳,陈寰,张瑞谦,等.核电耐事故锆包壳表面涂层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22,1(16):1-16.6 HU Jian-jun,MA Cao-ping,YANG Xian,et al.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During Contin-uous Cooling in AISI 5140 Steel Processed by Induction Heating Chromiz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2017,26(11):5530-553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