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藏敦煌文献》摄影记往_温小宁.pdf
下载文档

ID:2236451

大小:2.20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英藏敦煌文献 敦煌 文献 摄影 温小宁
英藏敦煌文献 摄影记往温小宁(清华大学 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 100084)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大型图集 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教文献部分)出版,开启了我国整理出版流散海外敦煌文献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予 予、王亚蓉承担摄影工作,克服重重困难,拍摄近万张高质量的敦煌文献胶片,为图集的成功出版做出重要贡献。关键词:英藏敦煌文献 王予 予 王亚蓉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252(2022)04-0188-0720 世纪 90 年代,大型图集 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教文献部分)出版,极大提高了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国际声望。当年参与项目的张弓、宋家钰先生曾撰文回顾图集编辑、出版的过程。但是关于摄影工作,少有披露。图集的成功出版离不开高质量、高水平的图片。拍摄古文献不同于一般摄影,对摄影技术和文物保护手段皆有很高要求。笔者曾参加“清华简”红外照片拍摄,切身体会到古文献摄影的特殊性和难度。因此,对当年摄影组成员王亚蓉先生进行访谈,谨撰小文,以纪念前辈们在 英藏敦煌文献 摄影中做出的努力。一一、委委以以重重任任远远赴赴欧欧洲洲英国是世界敦煌文献“三大收藏”地之一,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从 20 世纪 50 年收稿日期:2022-06-01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敦煌与丝绸之路文明”(2021jbkyjd004);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敦煌写本时日宜忌文书研究”(2020jbkyzy025)作者简介:温小宁(1988-),女,河北衡水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文物修复与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合编 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教文献部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 年。第 1-14 卷于 1990-1995 年陆续出版,第 15 卷为英藏汉文佛经以外敦煌文献目录索引,于 2009 年出版。张弓 泪眼亲瞻怜落寞 暂借倩影慰故园 关于 英藏敦煌文献 的回忆,刘进宝主编 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176-183 页。宋家钰 回忆思考期待 从 敦煌古文献 英藏敦煌文献 的编辑出版谈起,刘进宝主编 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上),第 157-175 页。宋家钰 英藏敦煌文献编辑、出版始末,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网站,http:/ 1794368.shtml.881代开始,英国陆续将所藏的敦煌文献拍摄成缩微胶卷出售给各国。日本利用这些缩微胶卷出版 敦煌宝藏 等图录,但仍存在模糊不清、难以识读的问题。尤其对于大陆学者来说,由于缺少清晰的原始材料和出国查阅难等原因,我国敦煌学研究受到很大限制。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弓、宋家钰在英学术访问期间,与艾兰(Sarah Allan)、吴芳思(Frances Wood)、马克乐(Beth McKillop)等英国学者酝酿重拍、出版英藏敦煌文献,最终于 1987 年 10 月达成合作协议。按照协议,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英图”)、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四方共同合作,并破例由中方负责拍照。历史研究所原有专职摄影师,由于拍摄要求、资助条件高等原因,经领导磋商,决定选派古代服饰研究室主任王予 予(1930-1997)及王亚蓉承担拍摄任务。当时,两人已在文物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70 年代,王予予承担阿尔巴尼亚两部“二战”时期珍贵手写羊皮 圣经 的修复任务,创造发明桑蚕单丝绕网加固技术(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他们先后主持或参与河北满城汉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陕西法门寺唐塔地宫等出土纺织品文物的发掘与修复,均取得了长期稳定的保护效果。王予予常说“考古现场环境复杂,纺织品文物的色彩、形制等很多信息可能稍纵即逝。要抢在第一时间记录,拳打脚踢 都得会。”长期一线工作中,两人练就了一身“绝活儿”,文物摄影、绘图不在话下。除了纺织品外,王予 予、王亚蓉还参与了青铜器、壁画、陶器等各类文物保护工作,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科学保护理念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赞誉,正是这次拍摄任务的“不二人选”。领导动员:“希望你们牺牲一点儿个人的科研和生活,尽力完成项目任务。”1988 年 10 月,在有关领导和学界的重托下,王予予、王亚蓉携带 HORSEMAN 相机等专业器材飞赴伦敦。二、任务繁重克服重重难关二、任务繁重克服重重难关浩瀚英藏文献一万五千件,中方主要拍摄汉文佛经以外的社会文书部分,先由国内著名敦煌学家宁可先生进行筛选(1989 年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郭峰、王冀青协助)。初到英国,王予 予、王亚蓉先进行了试拍。虽然 135 胶卷便宜、快速,但文献尺幅大、字迹小,且多模糊不清,王予 予力主用 120 胶卷。如此一来,成本增加不少,“英国物价奇贵,仅一万张 120 黑白片、20 卷彩片,就需 4000 英磅。这样,按原方案拍摄,再加购买镜头、冲洗费、运费等开销,我们的钱无论如何都不够。与使馆商谈从香港订购也无可能,因他们一年订购两次,不能单办。”几经商议,最终采取了王予 予的建议,981英藏敦煌文献 摄影记往 1988 年 11 月 20 日,宁可致宋家钰的信。参见宋家钰 英藏敦煌文献编辑、出版始末,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网站,http:/ 1794368.shtml图片的质量得以保证,字迹细小难认者加倍放大后依然清晰。拍摄场地位于英图善本书库内,王予予、王亚蓉每天上午 8 时入馆,下午 5 时离馆,中午只一小时简单午餐和休息。出于安全管理,馆方待人员进入书库后便锁门,两人常常一待就是一天,直到闭馆才出来。拍摄工作繁重而艰难。两人事先固定好相机和三脚架,根据每卷的状况,再调试灯光和设备。有一些文书原件发黑、字迹模糊,需调整滤镜和不同曝光时间;再有漫漶不清的文书还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红外线拍摄技术。敦煌文献保存状况不一,残片不盈寸,长卷数十米。为了避免漏拍、错拍,长卷采取分段拍摄方法,一般两张照片之间接拍重复两行。每拍一张,都要编号登记,反复检查,极考验眼力和耐心。像 历代法宝记(S.516)首尾俱全,存 1064 行,整卷分拍了 33 张照片,一拍便是大半天。两人每天大概拍七八十张胶片,每天下班回到住所后抓紧冲洗,再次核验。有错拍、效果不佳者,次日重拍。冲洗胶片又是一项技术活儿,显影、定影、水洗,每个步骤都要把握好时间,稍不慎便前功尽弃。王予 予、王亚蓉住在伦敦大学留学生公寓,条件简陋,没有室内卫生间,更谈不上暗房。公寓走廊有许多独立小卫生间,两人每晚便占一小间,在里面来回忙活。为了节省开支,王亚蓉还要时常从垃圾桶捡回可乐瓶用来装清水和配制药液。就这样,每天忙到凌晨十二点。在外国学生眼中,这一男一女颇显怪异,纷纷流传“有两个中国人在制假酒”。王予 予因长期日夜操劳,腰疾反复,只能咬牙坚持。当年的种种困难和艰辛,不一而足。英图对敦煌文献管理严格,马克乐曾说:“我馆规定不允许外人入馆拍照。这次破例同意你们(中方)派人来拍摄,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原本对文物安全还有一丝担心,目睹两人的工作后,英方评价“还没看到像中国人这样认真工作的。”“王予予、王亚蓉夜以继日地工作,原定去爱丁堡及一些约会也不去了。”三三、文文保保并并举举古古卷卷展展现现真真颜颜英图设有敦煌文献善本库,库房恒温恒湿,写本放在特制的玻璃门木柜中。同时,也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或用薄纸条衬粘到卷子破损处的背面,或用薄牛皮纸作衬纸托裱。由于收卷时较为松散,“很多长卷打开之后就像瓦垄似的,高低起伏”,王亚蓉形容。除修复之外,还有一部分保持原状。历经千年,有些古卷脆化、板结或糟朽,每展阅一次都面临风险。这些都为拍摄带来不少困难,煞费思量。为了避免对文物的二次伤害,王予 予、王亚蓉格外谨慎。拍摄前,认真辨识古卷的保存状况,再凭借丰富的文保经验和手法,小心铺展。拍摄中,往往还需要进行除尘和一091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 1989 年 5 月 31 日,宁可致宋家钰的信。些特殊的平整处理,才保证每张照片没有出现明暗不同的阴影(图 1)。拍摄古文献,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资料的完整性,片纸只字也不可轻视。之前的微缩胶卷遗漏不少经卷背面内容,因此大家十分重视卷背文字,有些极少、漫漶不清的字迹也不漏拍。敦煌文献中装帧形式复杂多样,如经折装、线装等,都需要进行细致精微的处理(图 2)。拍摄完毕,两人对文书精心收卷和保存,再移交英方。整套流程下来,整批文献得到了一定清理和保护。图 1 原件高低不平,拍摄中要进行特殊的平整处理图 2 以麻线装订的小册子,揭展时需注意是否粘连、散落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最终拍摄了约一万张敦煌文献原始胶片。1989 年 6 月,王予 予、王亚蓉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带回北京。后经编委会整理和出版社图像处理,英藏敦煌文献 刊布了 7000 张黑白照片,400 多张彩照,为学界提供大量拍自原件的清晰照片。图集质量上乘,阅之如睹原卷,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反映英藏191英藏敦煌文献 摄影记往 第 1-11 卷收录英国国家图书馆藏 S.6981 之前的汉文佛经以外的文献,主要由王予 予、王亚蓉拍摄,少部分由英国国家图书馆补拍。第 12-14 卷收录英国国家图书馆藏 S.6981 以后的文献,以及英国国家博物馆、原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非佛经文献,由摄影师庄小明于 1990 年后拍摄。敦煌文献最清晰、最完整、最准确的版本,敦煌文献原件也得以更好的保护。四四、拍拍摄摄之之余余“重重操操旧旧业业”“除了把敦煌文献 带回 中国,希望你们也能帮英国做一点儿事情。”艾兰教授提出,著名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W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正在筹建中国艺术馆,大批中国明清各类服饰及丝绸文物无人能整理,希望两位中国纺织考古专家协助。1987 年下半年,香港收藏家徐展堂先生偶然游历该博物馆,看到印度、埃及等各国珍宝专馆,唯独不见中国馆。打听得知馆内收藏的一批珍贵中国文物,由于缺乏经费而被堆放在库房中,旋即捐资 500 万英磅筹建中国艺术馆。王予 予、王亚蓉被徐展堂先生的爱国情怀所感动,更不忍中国文物湮没。紧张的拍摄之余,两人每周三在维多利亚和阿系伯特博物馆工作。他们主要对纺织品文物进行鉴定、分类、定名,并附写文字说明,也有了不少新发现。1991 年 6 月中国艺术馆开馆,展出 600 件中国艺术珍品,全部说明使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在欧洲展览历史上还是首次。两人扎实的纺织文物水平也得到了博物馆认可。2005 年,王亚蓉受邀对该博物馆藏缂丝文物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并指导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休息日也不得空闲。王予 予、王亚蓉受邀为伦敦一些大学和博物馆举办了中国服饰文化讲座。江陵马山一号墓、法门寺地宫等幻灯片展示后,一下子吸引了英国各界的目光。早从 1985 年起,王亚蓉就开始马山一号墓织物的工艺复原和复织研究,逐渐破解了服饰腋下“嵌片”的名称和功能问题。这种结构的服饰上身后,胸部前耸,腰部自然收敛,系上腰带后既方便动作,又保持仪态静雅。中国服饰专家威尔蒂(Verity Wil-son)教授不吝赞美之词:“中国人真了不得,2000 多年前就用平面剪裁做出了立体剪裁的效果!这些精美的战国刺绣纹样是中国毕加索设计的!”五五、通通力力合合作作前前贤贤“夙夙愿愿”成成真真王予 予、王亚蓉埋头在浩瀚的“故纸堆”里,光影之间,定格千年。工作中经费有限、时间紧、任务重,生活上也“捉襟见肘”。王予 予、王亚蓉两人在英国的资助,每人每月只有 250 英镑,在维多利亚和阿系伯特博物馆也仅一餐午饭。除去住宿、吃饭等日常开销,所剩无几,有时还贴钱买设备。“沈从文先生总说,爱国是具体的”,王亚蓉回想过往的种种,“身在异国他乡,亲手触摸到这些流散的国之瑰宝时,这些苦不值一提。”291敦 煌 学 辑 刊 2022 年第 4 期图3 敦煌画迹中所见行脚僧(中国古代服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