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镜花缘
词语
义源考
叶川
第38卷第1期2023年2月Vol.38 No.1Feb.2023景德镇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摘要:镜花缘 是清中后期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又一部长篇神怪小说,其语言具有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汉语史研究价值。我们针对 镜花缘 文本中的“吓”(h)词,从历时的角度,检索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本,探究了“吓”这个词语的语义历时嬗变轨迹,分析了其语义嬗变的促动因素。到 镜花缘 发行时,“吓”词仅保留了动词“威胁使害怕”和形容词“害怕”两种意义,“吓”能单用,也能组成复合词。在句法结构上,由“吓”构成的述补短语使用很频繁,语用量较大,尤其是与“得”构成的述补短语。此外,“这一吓、吓了一跳、吃了一吓、吓了一吓”等结构使用也较多。“吓”义的历时演变,是语法化过程,有它的语法化机制。关键词:吓;镜花缘;语法化;语义嬗变;语法化机制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23)01-0007-05(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镜花缘 中“吓”(h)词语义源考叶川收稿日期:2022-06-30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SJA2308)作者简介:叶川(1973-),男,江西九江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对外汉语研究。镜花缘 是清中后期(公元 1817 年)坊刻发行的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一部长篇神怪小说,出版时间基本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阶段,研究其文本中的语言现象有一定的汉语史价值。“吓”(h,下同)在 镜花缘 文本中是一个使用很频繁的词语,且词汇意义、句法功能都呈现不同特征,如:(1)多九公措手不及,吓的只管喊叫救人。(2)林之洋道:“原来是个女猎户。这样小年纪,竟有恁般胆量,俺且吓他一吓。”(3)忽听一人在桌上一拍道:“真好!”众人都吃一吓,连忙看时,却是纪沉鱼在那里出神。(4)这里空空的,我们坐在此处,就是没人惊吓,心里也觉胆怯,那里禁得冒冒失失这一声!例(1)“吓”作“害怕”理解,形容词;例(2)有两个“吓”,前者作动词表“吓唬使害怕”义,后者作“同源动量词”1使用;例(3)的“吃一吓”结构,表明至少在清朝中后期以前,“吓”作为动量词就已经形成,在镜花缘中,“吓”的用法还有不少。例(1)、例(2)的词义、用法至今存在,但例(3)、例(4)的词义或用法却已消失。镜花缘 发行至今才两百余年,这说明“吓”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上都发生了变化。我们拟对“吓”词作历时考察。文中涉及的语料均采用 2011 年 8 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 镜花缘2或“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 语 料 库”,具 体 文 本 来 源 在 每 例 之 后 均 会 注明。为行文方便,下文把 镜花缘 简称为 镜。一、“吓”词义的演变(一)“吓”词的本义探源说文解字 未见“吓”字。徐时仪(2018)3认为,“嚇”似 为“赫”的 后 出 增 旁 字,今 简 化 为“吓”。蔡晓臻(2018)4则认为“吓”是一个俗字,清代没有现在这样读音的简体字“吓”。这些研究说明,“吓”应是在“赫”“嚇”基础上后起的简化字。说文解字赤部 收录了“赫”字:“赫,火赤兒。从二赤。呼格切”5;广韵陌韵 对“赫”的解释是“赫,盛貌”。可见,“赫”最初表示“火焰很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旺盛的样子”,这应该是它最早的意义。“嚇”应是“赫”的分化字。徐时仪认为,“嚇”是后出口语白话词,最初语义混沌,表人们驱除怪物时发出的恐吓怪物的声音,即“怒斥声”,象声词;同时又有“大怒”义,后分化为多义词,引申有“吓唬、恐吓而使害怕”及“害怕”义,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二)“吓”实词义的历时演变我们通过历时考证发现,“吓”词的发展很快。如:(5)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 惠子相梁)该例也出现了两个“吓”,前一个“吓”既表恐吓怪物发出的“怒斥声”,象声词,又伴有“大怒”的神态;后一个“吓”表“恐吓”之义,动词。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吓”已由“火焰很旺盛的样子”发生了引申,但起初引申义确实比较混沌模糊。西汉之后,“吓”便有了“恐吓”“呵吓”“诳吓”“吓协”“逼吓”“唬吓”“吓怕”“惊吓”“唪吓”等双音节组合形式,表达的意义除表示“恐吓”之外,还有所变化。如:(6)人生在世,若有妙术,合有千岁之人,何不 用 意 三 思,枉 受 师 人 诳 吓。(五 代敦 煌 变 文选)“吓”与其他动语素组合构词能力较强,语义由“恐吓”引申为“威胁使害怕”“威胁诈骗”等义,作为复合动词使用,语用量较大。此外,“吓”作为单音节词使用,词义和功能发展也很迅猛,如:(7)京兆人高丽家贫,于御史台替勋官递送文牒。其时令史作伪帖,付高丽追人,拟吓钱。事败,令史逃走,追讨不获。(唐 野朝佥载)例(7)“吓”作单音节动词,同样表示“威胁诈骗”的意思。“吓”表示“威胁使害怕”义时,还可以构成动词重叠,表示“尝试义”,如:(8)武帝忙向他赔不是道:“我的初意,无非想吓吓你的,不料一个失手,推得太重,你可不要怪我!”(民国 汉代宫廷艳史)“吓”在“威胁使害怕”义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引申发展。再如:(9)秋冬渐有音声,瓦石掷人,肉皆青暗,而亦甚痛。有一老奶,好骂詈。鬼在边大吓。(北宋太平广记)“大吓”就是“非常害怕”,这里“吓”作形容词用,表示“害怕”义。这种意义和用法很广泛,且一直延续至今。如:(10)僧曰:“同安今日吓得忘前失後。”(南宋五灯会元)类似“吓得忘前失後”这类由形容词“吓”构成的略带夸张的述补式结构,在南宋就已经产生,直到今天语用量还特别大。此外,“吓”还在“威胁诈骗”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被引申为动词“欺骗”。如:(11)尹氏必不会吓人,须是它自见得。今人读书,都不识这样意思。(北宋 朱子语类)“必不会吓人”也就是“必不会欺骗人”。据 曹 芳 宇(2010)研 究,“同 源 动 量 词”也 叫“同形动量词”,同源异用,如例(2)。到北宋,“吓”也由动词产生了借用量词的用法,最早就是在动词“恐吓”义基础上以“同形动量词”身份出现。如:(12)但直说他,则恐未必便从,故且将去吓他一吓。(北宋 朱子语类)在“吓一吓”类动词性结构中,同形动量词并不能凸显动词“吓”的任何特征,其功能主要是与数词“一”配合起来单纯计数1。到了明朝,“吃一吓”类动词性结构也开始形成,“吓”在此结构中依旧是借动词来作动量词。如:(13)圣火大元帅一直子就赶到海里来,口口声声说道:“煎干了海罢!”海里面大小水神都吃他一吓,闹吵一场。(明 三宝太监西洋记)这是我们检索到的最早一例“吃一吓”结构,出自 三宝太监西洋记,明万历廿六(1598)戊戌年刻本,也就是说,该结构至少应在明万历廿六(1598)之前形成。从“吓一吓”类结构到“吃一吓”类结构经历了几百年,后者的成因、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我们将在另文专作探讨。(三)“吓”虚词功能的发展1.“吓”的语气词用法如上所述,“吓”由形容词“大怒”连续引申出各种实词用法。同时,“吓”由象声词“表恐吓怪物发出的怒斥声”,也引申出了其他几种虚词用法。如:(14)那呆子吓吓的暗笑,不敢复言。(明 西8游记)该例“吓”依旧还是象声词,只不过是以重叠形式“吓吓”出现,类似于现在的“呵呵”。很明显,已没有当初的“恐吓怪物发出的怒斥声”之义,也没有伴随“大怒”的神态,相反,是一种乐滋滋的笑容。说明到明朝后期,“吓”作为虚词的用法也开始发生变化。再看:(15)小 人 素 日 柬 公 守 法,并 无 此 事 吓。(清七侠五义)句中的“吓”,类似句末语气词“啊”。在清中后期,“吓”作语气词使用很普遍,表达说话人各种语气,或感叹,或催促,或疑问,可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用在句中时,类似现在的“啊”,语用上标识前面名词性成分的话题作用明显,起到“提顿词”的作用。“吓”作语气词使用,在语料中很普遍,其始于清朝,广泛运用于清朝,并最终消失在清朝,这是一种很奇怪的语言现象。2.“吓”的叹词用法叹词最主要的语法特点就是能独立运用,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和神态,但与句子其他成分没有句法关系。“吓”发展为叹词,表示的语气和神态都很丰富。如:(16)只见屈申微睁二目,看了看苦头儿,又瞧了瞧众人,便道:“吓!你等是什么人?为何与奴家对面交谈?是何道理?还不与我退后些。(清 七侠五义)(17)这句话还未说完,苟太太早伸手在桌子上一拍,大吼道:“吓!你简直的帮着他们派我犯法了!”(清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8)想罢,一声发喊:“呀吓,那无名小辈,快快出来,若要挨迟,我叫你碎尸万段。”(清 小八义)结 合 语 境,我 们 能 感 受 到 例(16)表 疑 问 语气,脸上很惊讶的神态;例(17)表感叹语气,很愤怒的样子。同样在清朝兴起,并在清朝得到广泛使 用,“吓”作 叹 词 可 表 各 种 语 气,展 示 各 种 神态。“吓”还与其他叹词构成复合叹词,如上例“呀吓”表祈使语气,有催促、招呼的神态。复合叹词还有“哎吓”“咳吓”“嗳吓”“阿吓”等,比单音节叹词表达的语气要更强烈一些。如果说话人情绪到了极致状态,语气就最猛烈,此时“吓”可先重叠,再与其他叹词连用,几个叹词连用,能更好地宣泄情绪,如:(19)梁从政喜道:“好哥儿,还是你明白!快快招出来,就完了你的事,免得多受苦了。”小宦官怒目骂道:“吓吓呸!我招你这贼要谋乱。中宫怎么会谋乱!”(近代 宋代十八朝演义)“吓”作 叹 词 还 可 表 示 应 答 声,下 级 应 答 上级,仆人回答主子,多用于军队或官宦地主之家,如同回答“是”。如:(20)王元帅道:“有这等事!”吩咐:“把中军绑去砍了!”两边答应一声:“吓!”即时把中军拿下。(清 说岳全传)“吓”作叹词在明朝就可重叠使用,类似今天的“呵呵”,如上例(14),到了现代,这种重叠形式偶尔还在使用,但到了当代,文学作品已经见不到这种用法了。“吓”作语气词和叹词,相当于“啊”或“呵”,如今“吓”的这两种虚词用法已经消失,被后起的“啊”或“呵”取代,这些都是“吓”语法化的结果。3.“吓”的通假字用法“吓”在清代还被用于通假字,通“下”。如:(21)灵宅释手,曰:“尔好好打点吓,老仙去矣!”(清 绣云阁)“吓”的通假字用法仅见于绣云阁,它比镜 初刊发行略晚 40 年左右时间,几乎在同一时期,但这种通假字用法还没有得到广泛运用,很快就消失了。“吓”的几种虚词用法都是在象声词“人们驱除怪物时发出的恐吓怪物的怒斥声”基础上发展而来,说明“吓”的泛化程度很高,这是清朝中后期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并且得到了较广泛运用。不过,这几种用法如昙花一现,到近代时期就已逐渐不用,被后起的具有相同语法功能的其他虚词所取代。“吓”作为实词,有些引申义现已消亡,不过“恐吓”和“害怕”义却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吓”词由最早的本义“火焰旺盛的样子”开始演变,呈现实词和虚词两条平行线引申,后各自呈现辐射状的引申,最终结局是虚词用法基本消失,实词有部分语义和用法得以继承,其扩展途径如下(图 1)。二、“吓”词义嬗变的促动因素从“吓”义的扩展途径可知,它经历了漫长的叶 川:镜花缘 中“吓”(h)词语义源考2023年第1期9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历时发展,“吓”的语义演变比较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词义范畴扩展的促动因素有:隐喻、转喻、形象-图式转换、常规的内心意象四种6。从“吓”义扩展的第一条途径看,由“火焰旺盛的样子”(形容词)引申出“恐吓怪物发出的怒斥声(象声词)”,但语义较混沌,这已经基本上由实词变成了虚词,在此基础上,呈放射状引申出语气词、叹词及通假字“下”,这说明,通过这条途径引申,是“吓”的语用功能和句法功能的扩展,而不是“吓”本身词汇意义的引申。“吓”变成虚词后,它本身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已经虚化了,仅保留了其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弱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因而,第一条途径的引申也就不存在语义范畴的促动机制,这只是“吓”在句法和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