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广雅疏证
白军鹏
108 广雅疏证所补“盼,视也”辨误广雅疏证所补“盼,视也”辨误 白军鹏 摘 要:广雅疏证据玄应一切经音义“盼”条“广雅 盼,视也”将其增补进广雅。然而据我们考察,由于玄应对“盼”“眄”的关系没有清楚的认识,将“眄”误作“盼”。因此,王氏将“盼”补入广雅不确。对相关问题的考辨还可以纠正文献中的相关讹混。关键词:盼;眄;广雅疏证;众经音义 中图分类号:H131.4;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23)02-0108-03 广雅释诂“视”字的训释词共 47 个。王念孙据文选注补入“贮”,据众经音义补入“盼”,则增加至 49 个。对于“盼”字,王氏谓“盼者,马融注论语八佾篇云盼,动目貌。大元沈次八云盼得药众经音义卷十引广雅 盼,视也。今本脱。”经籍籑诂去声十六谏补遗“盼,视也。一切经音义卷十引广雅。”此条或依王念孙补所增。此外,汉语大字典“盼”字下列“顾、视”义项,并谓“广雅释诂 盼,视也。”可见王说获得了古今学者的普遍认同。王氏所称众经音义即玄应一切经音义。众所周知,包括众经音义在内的佛经音义所释多为双音词。此条出自发菩提心论。音义原文作:盼:普幻反,下力再反。广雅“盼,视也。”字书:“美目也,目白黑分也。”说文:“,内视也。”论文作眄,邪视也。下又作睐,力代反。说文:“目瞳子不正也。”今俗云“类眼”是也。类,卢对反。睐非今用。从上面所述来看,王氏据此将“盼”字补入广雅似乎没有问题。不过玄应称“论文作眄,邪视也。”这说明发菩提心论本来作“眄”而非“盼”。此外,卷八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亦出该条目,解说文字与卷十大致相同。对于“盼”字,其亦称“经文作眄,亡见反,邪视也。”则可知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经文亦作“眄”。不过玄应认为当作“盼”,因此以“盼”为条目进行解说。这说明唐代“眄(睐)”与“盼(睐)”确实已经发生了讹混,以致音义与经、论之间产生矛盾。此外,唐代以后文献中亦多见“盻睐”,则足见“眄”“盼”“盻”三字混同之剧烈。古书中三字的讹混。宋人已经注意到并进行了明确的区别。如王观国谓:盼、眄、盻三字三音,偏旁不同(引者按,此处原整理断句似有误,此按我们的理解点断),义亦不同。盼从分,普苋切,字书曰:“黑白分也。”诗所谓“美目盼兮”是已。眄从丏,音面,字书曰:“邪视也。”列子所谓“始得夫子之一眄。”邹阳书所谓“莫不按剑相眄”是已。盻从兮,音睨,字书曰:“恨视也。”孟子所谓“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是已。三字音(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2004 年,第 33 页。(清)阮元:经籍籑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9 年,第 753 页。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 年,第 2650 页。本文所引玄应、慧琳一切经音义均出自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汉至唐朝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21&ZD295);“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实施计划研究项目“秦汉简帛古书异文整理与研究”。作者简介:白军鹏(1984-),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出土文献。2023 年 3 月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Mar.2023 第 2 期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2 109 义虽异,而偏旁易于相乱,故世俗多误书,当书盼或误为眄,当书眄或误为盻。与王氏同时代的朱熹、清代的胡绍煐等也有过相近的阐述。今人郭在贻、曾良、徐时仪等先生亦曾对此有过不同侧重的论说。其中曾、徐文中还从字形角度分析了三字所以讹混的原因。曾良认为:“应是 眄异写为后,因丂旁俗写往往在上增加两点,如巧字俗写作,是其例就类推变成了字面对字,有人会释读为盻字;有人可能会觉得跟恨视也的意思实在无关,就释读为盼或眄。”徐时仪谓:“眄俗写为,丂俗写往往在上增加两点,故又类推为而与盻讹混分、兮形近,俗写眄、盻、盼相混。”二家所论三字讹混原因大致是正确的。不过对“”仅以“俗写”视之则与事实相去一间。“眄”字见于汉代简牍本苍颉篇中,北大汉简作(简 7),居延汉简作(简 9.1)。一般认为北大简抄写于武帝后期,居延汉简大部分为西汉后期书写。此两例应为“眄”字的标准汉隶写法。东汉张平子碑“眄”作(隶辨4.52),则“”之出现可以早至东汉是没有问题的。张参五经文字“眄:莫见反。上说文,下经典相承隶省。”这种说法应该更符合实际。不过前两例的“眄”其实也已经是“隶省”写法了:一般认为“丏”字与“万”为一字分化。先秦文字中作:(西周:殷周金文集成3667)、(西周:殷周金文集成10175)、(战国:古玺汇编4467)、(战国:郭店简唐虞之道简 27)。显然,“丏”字非直接承自此形。石鼓文汧殹“汧殹沔沔”之“沔”作,其右侧所从之“丏”与汉隶“丏”形则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只是汉隶中的“丏”作了进一步的省略。上引诸说中对“眄睐”与“盼睐”的讨论仅郭在贻(1978)有明确表态:“古诗凛凛岁云暮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是邪视义,绝不能训为白黑分或恨义。”但是古书中“眄睐”与“盼睐”均有相当数量的存在。因此对两者的关系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论证。我们认为“盼睐”为“眄睐”之误。理由如下:首先,在出土汉代文献中有“眄睐”。前引两“眄”字即均出自于此。以北大简苍颉篇为例,相关文句为“逋逃隐匿,往来眄睐。”居延汉简本内容与此相同。苍颉篇的编排主要有“罗列式”与“陈述式”两种,这是目前学界的基本认识。说文:“眄,一曰衺视也。”与“睐”之“目瞳子不正也”义正同。而“逋逃”“隐匿”“往来”亦均为同义或反义连用,也就是所谓的“罗列式”。这与“消息”“寻常”“准绳”等的情况相同。前揭郭文所引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之“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吕延济注“眄睐,邪视也。”可见至迟在此时已将其视为一个双音词。其次,“眄睐”见于成书于唐以前的文献。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牋“咳唾为恩,眄睐成饰。”魏书 恩倖传“夫令色巧言,矫情饰貌。邀眄睐之利,射咳唾之私。”其后两句当化自任昉之牋文。世说新语识鉴载褚裒与孟嘉事:“褚眄睐良久,指嘉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梁书简文纪“方颊丰下,须鬓如画,眄睐则目光烛人。”而“盼睐”则基本未见于唐以前的文献。而且唐代文献中作“盼睐”者亦往往有作“眄睐”之异文。如陈书皇后传:“每瞻视盼睐,光彩溢目。”南史后妃传则作“眄睐”。这些显然也有利于作出“眄睐”早于“盼睐”的判断。这也可以说明在唐代以前“眄睐”一般还未被误作“盼睐”。两者相较,以“眄睐”为正“盼睐”为讹应是没有问题的。发菩提心论为姚秦与鸠摩罗什译,二人生活在十六国后秦时期;据香川孝雄所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的作者有三种看法:支娄(宋)王观国撰,田瑞娟点校:学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 328 页。曾良:“盼望”“疆场”俗变探讨,中国语文2008 年第 2 期,第 180 页。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俗字考,中国文字研究总第 12 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年,第 113 页。郭在贻:说文段注与汉语词汇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78 年第 3 期,第 338 页。(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0 年,第 570 页。(北魏)魏收:魏书卷九十三恩倖传,北京:中华书局,第 1974 年,1987 页。(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20 页。(唐)姚思廉:梁书卷四简文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第 109 页。(唐)姚思廉:陈书卷七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第 132 页。(唐)李延寿:南史卷十二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348 页。110 迦谶、白延以及竺法护。三人中时代最晚的竺法护为晋初人。二经、论翻译的时代距唐代已有数百年。其作“眄睐”而非“盼睐”,亦说明此时仍以“眄睐”为正。而玄应以“盼睐”解“眄睐”则是唐人对此问题已经无法正确认识的表现。从宋代及以前的字书、韵书来看,均未见“盼”有训为“视”之例。玉篇:“诗云美目盼兮。谓黑白分也。”与玉篇有密切关系的篆隶万象名义:“普幻反,白黑分。”龙龛手镜:“匹辨反,美目也。”此外,广韵 集韵亦以“美目”为训。综上,我们可以确定众经音义中所谓的“广雅 盼,视也。”其实应作“眄,视也。”而“眄”正是广雅释诂中“视”的训释词之一。王念孙所补“盼”字其实是建立在玄应错误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四沙弥十戒经有“瞻盼”一词,对于“盼”字,慧琳称“郑注论语云盼,目动貌也。说文 邪视也。”说文训为“邪视”的显然为“眄”字。而慧琳将两个不同的词都归于“盼”下解说,与玄应将“眄睐”误为“盼睐”的情况相同。黄仁瑄先生在众经音义“盼”条“广雅 盼,视也”下以注释的形式谓“见释诂一。盼,今本作盻。”广雅释诂“视”的训释词中确有“盻”,不过从前面所述可知此处与“盻”无关,可见黄说不确。这大概也是对相关讹混没有理清的结果所致。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宵竚遥念,一盼周九天。”此“盼”似为“眄”之讹。水经淮水注引崔琰述初赋“倚高舻以周眄兮,观秦门之将将。”可为其证。封氏闻见记卷八载述初赋残文“朝发兮楼台,回盻兮句榆;顿食兮岛山,暮宿兮郁州。”校注谓“秦本作盼。”按,此“盻”或“盼”亦当为“眄”之讹。九怀匡机“乘日月兮上征,顾游心兮鄗酆。”注谓“回眄周京,念先圣也。”注所言与赋文正同。“回眄”“顾眄”义近。“回眄”之讹作“回盼”亦与“顾眄”之讹作“顾盼”同。前引郭在贻文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即取眄字的邪视之义,窃、邪义相成。后人多训为目光流动,未为善诂。”可见郭文对于“流眄”与“流盼”关系的判断以前者为正,而后者为其讹混。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今艺文类聚卷五十七所引张衡七辨“靥辅巧笑,清眸流眄。”其与登徒子好色赋两句极为接近。“眄”字见于他书所引多作“盼”。而七辨此二句显然化自诗经卫风硕人及论语八佾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说文:“盼:白黑分也,诗曰美目盼兮。”对于此处的“盼”学者均没有任何异议。因此很难想象张衡在化用此句时使用了“眄”而非“盼”。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集解引马融注“倩,笑貌;盼,动目貌。”马瑞辰、郭在贻均认为此说不确。不过若以“目光流动”来解释“流盼”应该是接近事实的。(责任编辑:李路)日川香孝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考,佛教文化1990 年第 2 期。(梁)顾野王著,(宋)陈彭年等重修:大广益会玉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2008 年,第 21 页。日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日本崇文院崇文丛书第 1 辑,1923 年,卷第十二。(辽)释行均:龙龛手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2021 年,第 328 页。其中集韵中凡三见,有时误作“盻”,不过训解均与此近似,未见以“视”为训者。大宝积经卷八十九又出“瞻眄”条,而谓“眠遍反”,说明“瞻眄”是正确的。(唐)释玄应撰,黄仁瑄校注:大唐众经音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 年,第 415 页。“顿食”字或作“朝食。”(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72 页。(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第 269 页。“顾眄”“顾盼”的关系参前引曾良文。(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 1026 页。参彭春艳张衡七辩文本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 年第 5 期,第 91 页。不过彭文据郭在贻的意见认为当以作“盼”为是。(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 年,第 71 页。(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2202 页。马说参见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第 206 页;郭说见前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