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中硕士生的科研素养培养探微_孙孝科.pdf
下载文档

ID:2236303

大小:171.52K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3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自然 辩证法 概论 教学 硕士生 科研 素养 培养 孙孝科
第 卷第期 年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中硕士生的科研素养培养探微孙孝科(南京邮电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摘要:培养高校硕士生的科研素养,是提升硕士生科研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的目标任务和高校硕士生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此,需要对科研素养“为何”、教材“有何”及科研素养培养的“缘何”“何为”依次予以追问与回应。教师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科研素养内容,施以理论原理引领、科学英杰激励、问题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培育等多元路径培育,内化硕士生科研信念、外塑硕士生科研行为,助力与赋能硕士生良好科研素养的养成。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概论;硕士生;科研素养;科研;培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 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学中的硕士生科研素养教育探索”()通信作者:孙孝科,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然辩证法概论、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问题的提出我国业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然而客观评估却很难说是研究生教育强国。因为,研究生教育强国不仅意味着研究生数量的增长,更体现为研究生质量的提升。客观而论,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不高,这可从研究生的总体科研素养、科研能力状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中得到反映。而要有效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必先培养具有先导与基础作用的硕士生科研素养,幸而内含丰富科研素养元素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堪当也理当担此重任。“为何”内涵揭示“为何”揭示科研素养内涵?既是论题探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后续内容展开的前提基础。一般而言,素养系指个体经由某种训练与实践而习得的技巧或能力。关于科研素养,学界过往有着“学术素养”“研究素养”等不同称谓但其含义却大同小异;对于硕士生科研素养构成,学界构成要素各有不同,但是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道德却是学者们均普遍认同的核心组分,笔者以为科研能力又是上述四种素养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呈现。因此,硕士生科研素养与一般科研人员科研素养并无二致,是指硕士生胜任科研创新工作所必备的科研意识、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道德等相关素质的综合统一体。分而述之,科研意识是指科研主体从事科研工作必备的敏锐的问题意识、宽广的学科视野、旺盛的求知欲望与强烈的好奇心理等;科研精神是指科研主体所必需的有条理的怀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等系列精神;科研方法是指科研主体采用的观察与实验方法、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等系列科研方法,以及技术开发主体所采用的构思、发明、试验、预测、评估等系列技术研发方法;科研道德是指科技主体确保其研发成果造福人类而不危害人类所务须恪守的职业准则。“有何”内容挖掘“有何”厘清教材科研素养内容,主要是对教材已有科研素养内容的存量盘点,当然也包括研究者必备科研素养的查漏补缺。兹将教材科研素DOI:10.16119/ki.issn1671-6876.2023.01.012养内容依据其四大组分梳理归纳如下。科研意识“科学始于问题”由科学哲学家波普尔首次提出,教材则明确指出科学研究始于真正的科学问题,凸现了问题意识作为首要科研意识的特性。识别并抓住科学问题是研究者从事科研活动的出发点与基石,否则研究者难免成为莽撞蛮干的无头苍蝇。西方科学哲学界关于科学的功能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极端思潮:一是科学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凌驾一切的科学万能论或科学至上论;一是科学乃人类一切灾难罪魁祸首的科学虚无论或科学威胁论。而事实上,科学本就具备双刃剑属性,研究者须对上述两种思潮予以批判性反思,客观、理性、辩证地看待科学的功能,既要坚守科学揭示自然界本质的基本认知,又要树立“科学向善”的价值理念、负责任地发展和应用科学。科研精神伪科学是一种已被实践证伪而又打着科学旗号的假说或理论,“装神弄鬼”、精于伪装是其显著特征。基于对西方科哲不同流派关于“科学是什么”回答的系统梳理,教材指出科学本质上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知识体系、社会建制、文化现象的统一体。反对伪科学,是科研者从事科研的基本遵循和科研精神的首要构件。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特性、理论检验的实践标准等均蕴含了科学研究的求真务实精神;真理的相对性原理、思维的批判性特性等要求研究者负责任地思考,对于前辈理论学说不一味盲从而须经实践与逻辑的双重检验,体现了科研的有条理的怀疑、批判精神;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原理包含了科学献身精神的基本要素;等等。求真务实、有条理的怀疑与批判、执着与献身等均是科研精神的必要组分。科研方法科研方法分为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方法。教材阐述了辩证思维方法、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以及科研活动方法等一般或宏观层面的科技研究方法论原则。古代科研方法肇始于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关于自然界本原研究的抽象思维。之后,亚里士多德创立了以“三段论”形式逻辑为内容的演绎法,继而欧几里得发展出了公理法。近代最具代表性科研方法当属培根基于科学观察与实验的经验归纳法、笛卡尔以思维清晰原则为核心的理性演绎法、马克思与恩格斯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本性且兼具哲学世界观与科研方法论的唯物辩证法。与此同时,近代也出现了如伽利略“实验与数学结合”的科研方法、牛顿以推理四法则为核心的“归纳法”等。随着自然界复杂性、系统性、整体性特征的凸现及其对之认知的需要,现代相继形成了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协同学等新、老三论为代表的复杂性科研方法。技术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于思维中的设计对象予以结构、功能、工艺构思的技术构思方法;利用自然物、能量、信息创造人工物的技术发明方法;对于技术思想、设计、成果予以探索、考察、检验等的技术试验方法;利用已有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推测与判断技术发展趋势的技术预测方法;对于技术系统、活动、环境可能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影响予以测评的技术评估方法。科研道德当今大科学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大都以共同体成员身份出场,因此教材中的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与研究伦理、技术共同体伦理规范与责任,实则也是科研个体与群体均须遵循且涉及科技活动与科技成果应用两个不同维度的科研道德准则。指导和规范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美国科学社会史家默顿提出了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四原则”;科研工作者个体及其共同体需对研究中的个人、动物及研究可能影响到的公众负责,遵循“公众利益优先原则”。技术共同体及其主体的工程师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创新,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科研道德既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科研行为的基本遵循,也从正面回应了科研工作者的不为与不能为。“缘何”因由探寻“缘何”探寻硕士生科研素养培养因由,回应硕士生科研素养培养必要。其一,科研素养对于硕士生科研的基础支撑作用;其二,高校硕士生科研素养的缺失。前者不证自明,后者可从硕士生科研素养缺失及其成因予以阐明。硕士生科研素养缺失表征 科研意识薄弱在面对科学问题时,硕士生一般缺乏敏锐的洞察或识别能力,更遑论问题的拓展与深化;学科视野狭窄,难以觉察波澜壮阔的学术洞天。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卷 科研精神缺失硕士生一般习惯于照搬现成理论而不质疑其适用条件与边界;对于未知疆域大多畏首畏尾、踌躇不前而不是无所畏惧、一往无前;面对未经证实的科学假说不是心存疑惑、明辨真伪而往往是不加质疑、一味盲从。科研方法阙如大多数硕士生解决科研问题的方法,要么是盲人摸象式的方法乱用与张冠李戴式的方法错用,要么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却无方法可用。其结果,前者劳而无功乃至南辕北辙,后者茫然无措而终无所获。科研道德失范毋庸讳言,出于种种动机,部分硕士生存在贪图私利虚名而剽窃、抄袭他人成果或自我抄袭,迎合研究需要而随意篡改乃至伪造实验或统计数据,急于成果发表而致一稿多投,获取科研利益不惜动用非法手段等一系列科研失范行为。硕士生科研素养缺失成因硕士生科研素养缺失可从教育体制、硕士生自身、培养高校、指导教师四个维度剖析。)教育体制。一是应试教育制度掣肘。我国一以贯之的应试教育制度只注重学生知识掌握的记忆能力培养与强化,而忽视学生怀疑与创新思维培育以及创新能力开发。二是高中的“文理分科”变多数学生为“单面人”,兼之本科专业教育过窄、过专,使得硕士生存在学科视野狭窄、科研思维片面等科研素养上的“先天不足”。)硕士生自身。一是科研动机不纯。在学风相对浮躁的当下,不少硕士生价值取向过于现实、功利意识过于浓厚,获学位、找工作多是其读研乃至科研的直接动机,真正由好奇心驱动者则为数不多。而史上科技大家,无一不是由好奇心驱动而获成功。二是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欠缺。硕士生解决科研问题多习惯于依赖网络搜寻现成答案的所谓“动脑”,而很少依凭具有创造性特质的实际操作的“动手”。其结果多为“新瓶装旧酒”,鲜有真正的创新突破。)培养高校。一是指导科研工作实务的专门课程缺乏。高校一般很少开设如“科研方法论”等专门课程,硕士生难以掌握学以致用的科研方法。二是高校硕士生培养资源短缺。我国高校硕士生扩招速度(需求)远超硕士生培养能力(供给),供需相对失衡,不少硕士生徒有研究生之名,其科研素养与科研能力均难以达标。)硕士生导师。一是导师责任心不强。高校有些硕导整天俗务缠身不问学术、追名逐利,无暇给予硕士生科研与人生的实际指导。二是硕导科研项目有限,硕士生很难参与从而缺乏实际科研训练。三是硕导对于硕士生重功利使用,轻系统培养。传统师生关系业被部分导师异化为“老板员工”关系,硕士生成为导师公司的“员工”或“廉价打工仔”,承担的又只是工作重复琐碎、时间耗费多、学术含量低的很小部分,从而缺失系统的科研素养培养与全过程的科研训练。“何为”路径求索“何为”求索硕士生科研素养培养路径,指引教师现实作为。教师当以科研素养理论武装学生,以科学英杰激励学生,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勠力共筑硕士生科研素养。而前两者系统整体发力,后两者关键痛点突破。理论原理引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显然,有效的理论武装是人践行正确行为的先导。此处之理论是指“自然辩证法概论”中有关科研素养的原理,而群众则特指高校在读硕士生。教师以系统的科研素养理论武装学生,学生便会产生自觉、自为的科研行为并有所斩获。俗语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乃至长流水”。教师需及时学习、吸纳国内外有关科技哲学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认真梳理、透彻领会教材有关科研素养的理论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学理性、系统性。其次,教师讲授内容要取舍有度,有意识地系统宣讲科研素养(课内的与课外的)内容,给硕士生以科研素养的全面性知识。再次,教师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革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艺术,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科研素养理论原理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最后,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原理分析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一般进程与规律。既向学生系统剖析科学家对于科学问题的敏锐洞察、凝练揭示、应对解决与理论诠释,又教导学生关注科研成果本身(“论事”)及其背后蕴含的研究机理与必然逻辑(“论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达至由表及里、触类旁通。科学英杰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显然,教师精心挑选第期孙孝科:“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中硕士生的科研素养培养探微科技史上杰出精英科研实践予以宣讲,既可达到单纯宣讲相对晦涩的科研素养理论原理所难以企及的教学效果,又能起到有效激励硕士生致力科研的直接作用。普利斯特勒与舍勒分别将现今我们熟知的氧气称为“脱燃素气体”“火空气”,而拉瓦锡则独具慧眼地识别这是一种尚未被人类认识的全新气体并将之命名为“氧气”,进而创立了氧化说;再如伦琴对于 射线的天才洞察与精准识别;等等。拉瓦锡、伦琴等科学发现案例充分说明,敏锐的科研意识是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科研素养。伽利略不盲从而是大胆质疑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契合常识的“重物比轻物下落速度快”的理论,通过实验与数学的结合分析得出了“重物与轻物下落速度相同”的正确结论;居里夫妇历经年从重达吨的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质量仅为 克的纯净氯化镭;富兰克林为了验证雷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