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正名
立言
先秦
政治
哲学
论证
分析
陈建洪
Feb.,2023Vol.31 No.2河南社会科学HENAN SOCIAL SCIENCES2023年2月第31卷 第2期收稿日期:2022-12-20作者简介:陈建洪,男,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宗教学研究;曾宪坤,男,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博士研究生。“正名”以“立言”先秦政治哲学论证分析陈建洪,曾宪坤(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珠海519082)摘要:从已有资料看,西晋鲁胜 墨辩注 叙 可算是第一篇先秦名学史的论文。文中准确地概括了先秦名学的特征,即名学有“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四大特征。“别同异”“明是非”是从名学内容来说的,即正名;后二是讲名学的作用,即通过“正名”以“立言”。先秦诸子“别同异”各有偏向,“明是非”是他们说辩的目标,呈现先秦名学“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的双重作用,即先秦名学既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论证的工具,又是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的内容。关键词:先秦名学;正名;论证;政治哲学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5X(2023)02-0093-06关于先秦名学思想,西晋鲁胜 墨辩注 叙 有一非常简洁的概括,此“叙”分为三部分,即名学史、名学内容和 墨辩 四经之史料说明。名学史讲名学的特征以及基于此特征哪些先秦人物可以纳入其中,如其言:“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也。孔子曰 必也正名,名不正则事不成。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形名显于世。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荀卿、庄周等皆非毁名家,而不能易其论也。”名学的内容:“名必有形,察形莫如别色,故有坚白之辩。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无,故有无序之辩。是有不是,可有不可,是名两可。同而有异,异而有同,是之谓辩同异。至同无不同,至异无不异,是谓辩同辩异,同异生是非,是非生吉凶,取辩于一物而原极天下之污隆,名之至也。”1此中涉及坚白、有无、两可、同异、是非之辩,辩的方式是通过具体之物之辩推及天下之兴衰。由此我们得出先秦名学是通过“别同异,明是非”达到其政治哲学论证的目的,即通过“正名”以“立言”。这样看来,名学是“道义之门,政教之准绳”的一门学问。一、“立言”与“别同异”虞愚的 中国名学 将先秦名学分为“无名”“正名”“立名”“形名”四派,又将“立名”归于“正名”派,惠施一系“形名”派归于“无名”派,公孙龙一系归于“正名”派,“惠施历物十事无一非道家思想孔子正名分之名(纯粹伦理),荀子正贵贱兼同异之名(伦理论理参半),墨子正同异之名(纯粹论理)耳。至公孙龙重物指之辩,究白马之非,定坚白之义,在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另立形名一派固可,谓之正名学派一大旁流,亦无不可也”。中国名学总特征为93“注重人事之问题”“家数之繁多”“传统势力之发达”“无抗辩之风尚”2。虞愚是从伦理学与论理学二学科区分先秦诸子名学的差异,即先秦名学分属于两个学科,这种分类是以名所对应的实而确立的,如孔子正名之实指名分,属于伦理学;墨子正名之实在同异,属于逻辑学(论理学)。这是基于学科分类寻求先秦诸子归属的先秦名学研究的一种策略。以熊十力的理解,中国名学始于 周易 和 春秋,战国诸子留下来的仅为残篇,名学的内容是“论辩物正辞”之学,所谓“辩物正辞”。用他的话说:“实测以坚其据,实测者,即由感觉亲感摄实物,而得测知其物。荀子 正名 篇所谓五官簿之云云亦此义。此与辩证唯物论之反映说亦相通。推理以尽其用。若无实测可据而逞臆推演,鲜不堕于虚妄。此学者所宜谨也。”“荀子正名、墨氏 墨辨、公孙龙 残帙、及 庄子 偶存惠施义。韩非有综覆名实之谈,此其较著也。诸家名学思想皆宗主 春秋,大要以为正辞必先辨物。春秋正辞之学,归本辨物。后来荀卿乃至墨翟等家皆演春秋 之绪,以切近于群理治道,实事求是为归。从诸家孤篇参帙中考之,其宗趣犹可见也。孤篇如荀子正名,残帙如 墨辨 等。宗趣犹云主旨。名学倡于中国最早,诸家坠绪犹有可寻。”3如果依据鲁胜关于名学特征的概括,熊十力对先秦名学特征的总结只显示名以“别同异”方面,这是把自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归于“物”,“辩物正辞”,即正名以立言。按照鲁胜的思路,先秦诸子的名学特征在“别同异”方面如墨家的“辩经”与惠施、公孙龙、孟子、荀子、庄子有相同的一面,即先秦诸子正名以“别同异”是处理名实的关系,这是立言的基础,正名就是正实。只是围绕着名实关系,不同学派关注点不同而已。墨家关注的实,范围最广,包含整个世界,是当时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是实践知识的总结,墨家正名就是正这样的世界之实,即 小取讲的“以名举实”4415,用名来反映实。所以,在 墨经 六篇里,从现在的知识分类看,所正之名,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学科的概念。而儒家重在从社会规范角度关注名正的问题,尽管儒家不排斥非社会规范之名,但儒家只关注服务于儒家政治建设之名所对应的实,如君臣父子等社会规范的要求。道家侧重经验世界之外的道名之“实”,如老子讲的“道”“善”“德”等。为了正名,道家虚构一些名所反映的对象及对象世界,如 逍遥游 齐物论 等。而公孙龙只讲经过“正位”后的实(即名的本质,名之实),如 名实论 指物论 讲的“物”“指”“实”“位”“名”等。这里所举呈现出的是正名以别同异方面。别同异通过立言而确立,立言是一种论证,即先秦诸子所讨论的说辩,在说辩中仍是关注正名的问题,而正名包括别同异内容。如 公孙龙子 中的“白马非马”“二无一”“羊合牛非马”“青以白非黄”“坚白石二”547-90等论证,邓析的“两可”6论证,惠施的“历物之意”十事,“天下之辩者”二十一事71102-1106,小取 中的“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一是而一非”等论证4417-421,庄子的“寓言”“重言”“卮言”7947-964等立言方式,荀子虽然破三惑(“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用名以乱实”8420-421),如鲁胜言:“不能易其论。”之所以如此,这部分内容,如按照现在的哲学学科分类,在先秦诸子思想里属于工具性质的“逻辑学”内容,后期墨家总结为辩学,其结构如 大取 言:“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者。”其论证途径,如 小取 言:“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其论证规则,如 小取 言:“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其论式,如 小取 言:“或”“假”“效”“辟”“侔”“援”“推”等。其作用,如 小取 言:“摹略万物之然。”4415荀子不仅没有“易其论”,而且多有吸收,如 荀子 正名 言:“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辩。故期、命、辩、说也者,用之大文也。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用、丽俱得,谓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8422-423如同伍非百的总结,荀子 正名“是把从邓析、孔子以来发展的由正名而析辞而立说而明辩的过程,明白清楚地指出为 名、辞、说、辩四级,使我们从学术思想上,知道由孔子的 正名,发展到墨子 辩经,及再由墨家之 辩,回到荀子之 正名”9。这是对应鲁胜讲的墨子立的“名本”,惠施、公孙龙的正形名,孟子的辩言正辞与墨同,荀卿、庄周不能易其论的“别同异”的“名”,等同于94今天所讲的先秦逻辑或先秦名辩学或先秦名学等称谓。二、“立言”与“明是非”作为“明是非”之名学,此中的“是非”不是西方逻辑的“真假”,带有先秦诸子的不同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的色彩,尤为儒家所关注。如 公孙龙子 名实论 讲正名实落脚于“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581。如墨子讲“言有三表”,“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4266。小取 讲“辩”的第二作用就是“论求群言之比”,在 墨经 六篇里时有表明墨家政治主张之“名”。庄子 齐物论 也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783的说明,所谓六合指天、地、东、南、西、北,即世界,世界之外“存而不论”,世界之内,可以“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可“议”,此中庄子虽区分了“论”“议”“辩”之别,但仍有“议”以明是非的需要。所以 天下 篇针对“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的情况,专“议”他论之缺点,如墨翟、禽滑厘、彭蒙、田骈、慎到、惠施、桓团、公孙龙;扬己论,如关尹、老聃、庄子。今以儒家为例详言之。论语 里多处有“正名”的论述,如 子路上:“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0885-893程树德在 论语集释 中引用诸多注释,如其言:“全祖望 鲒埼亭集 正名论 曰:孔子以世子称蒯聩,则其当为灵公所立无疑矣。观 左传 累称为太子,固有明文矣。不特此也,其出亡之后,灵公虽怒,而未尝废之也。灵公欲立公子郢,而郢辞,则灵公有废之意而不果,又有明文矣。惟蒯聩未尝为灵公所废,特以得罪而出亡,则闻丧而奔赴,卫人所不可拒也。蒯聩之归有名,而卫人之拒无名也。况诸侯之子,得罪于父而仍归者,亦不一矣。晋之乱也,夷吾奔屈,重耳奔蒲。及奚齐、卓子之死,夷吾兄弟相继而归,不闻以得罪而晋人拒之也。然则于蒯聩何尤焉?故孔子之正名也,但正其世子之名而已。既为世之,则卫人所不可巨也。”得出“是时出公不父其父而祢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10886。这是正父子之名。还如 颜渊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同样的集释方式,程树德言:“论语后录:夫子以昭公之二十五年至齐,当景公三十年。是时陈僖子乞专政,行阴德于民,景公弗能禁,是不能君君臣臣也。”“论语述何:时景公宠少子舍而逐阳生,后阳生因陈乞弑舍而立,大乱数世,国移陈氏,是不能父父子子,以致臣得篡国也。夫子早见及此,故其对深切如此。”“集注:齐景公名杵臼,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10987-988引文中充分表明孔子名学的“明是非”性质。孟子的“知言”“好辩”也有“明是非”的意义。在 公孙丑上 二章 里,孟子讲:“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11209-213焦循 孟子正义 释为:“生于其心,譬若人君有好残贼严酷心,必妨害仁政,不得行之也。发于其政者,若出令欲以非时田猎,筑作宫室,必妨害民之农事,使百姓有饥寒之患也。吾见其端,欲妨而止之。如使圣人复兴,必从吾言也。”11212“诐淫邪杨墨兼而有之:杨为我、墨兼爱为诐辞,此二浸淫失其本,为淫辞,无父无君,邪辞,张仪、苏秦之诈饰为遁辞。”11213在 滕文公下 九章 里,孟子讲好辩的理由:“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95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