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家
在场
乡村
社会
文教
建构
京族
仪式
杨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期 年月 “国家在场”的乡村社会文教治理程式解读及建构 以京族哈节仪式为例杨宁 摘要民俗节庆仪式是民族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的聚合体,是一种特定区域文化现象。在民俗节庆仪式教化中引导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这对于兴边固民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在场的社会互动理论来看,对广西东兴京族三岛的案例研究表明,京族哈节仪式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圈层迭代中完成了从民间祈福、神灵崇拜到“一心向党、文化自治、共奔美好”的历史性转变。这表明国家意志、国家符号等元素更为全面地嵌入、融合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其深刻的影响。关键词国家在场;哈节;文教治理 作者简介杨宁,浙江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广西开放大学副教授。浙江金华,邮编:。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引言哈节是广西东兴最重要的节庆活动,也是京族人表达民族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哈节是京族奉献给世界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示了京族作为海洋民族的属性,浓缩了京族同胞在此繁衍生息的生存智慧,对他们的宗教信仰产生、社会历史演进,以及民间工艺、老百姓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祭祀与歌舞两部分内容。“哈”是京语中“歌”的意思,哈节仪式是东兴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传承而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节庆仪式,融象征性、表演性、民俗性为一体,展示着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其特殊的表演形态加以呈现,成为人们了解这个民族的窗口。“国家在场”源于对“出场”一词的考据。“出场”多指随着场域的转换,与之相对应的表现模式也相应地发生了转换。“出场”揭示了对置身于一定场域中的行动者产生影响的外在决定因素,“出场”的意义在于其从来都不直接作用在行动者身上,而是通过场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的特定中介环节,预先经历了一次重新形塑的过程,才能对行动者产生影响。一个场域越具有自主性,就越能强加它自身特有 的 逻 辑,强 加 它 特 定 历 史 的 积 累 产 物。将“出场”这一概念运用到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中,则衍生出“国家在场”理论。国家在场理论兴起于 世纪 年代的国家回归学派,学者斯科切波()、伊万斯()等人在所著的 找回国家中提出“将国家带回来”的方法路径,主张将该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国家在场”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内学者高丙中的 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一文中,原义指将“国家力量、国家符号出现在民间仪式中,实现对民间社会的间接塑造”。后经过系统研究,著名政治社会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五个认同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地域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研究”(项目编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项目“广西城市民族互嵌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法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年,第 页。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家乔什米格代尔在其国家权力理论中提出了“国家在场”概念,认为“国家在地理空间上确立了一个权力场域,通过使用暴力和威胁使用暴力的技术手段,一方面实现对其疆域内公民组织观念和社会生活展演的凝聚和控制,另一方面即为对其国家机器各个构成的实际实践”。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所认为的:“一切人类行为都是在使用符号中产生的,只有通过使用符号,全部人类文明才得以产生并获得永存。人类的行为是符号行为;符号就是人性之全体。”同时,“一切群体所创制的行为规范,以及其他所谓文化等一切人为的东西都是服务于人的手段”。因此,“国家在场”定义着人们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生活所呈现的地域性支配的特点。沿着这一思路,京族哈节在广西北部湾地区节庆文化传承与文教治理的情况,主要反映着国家权力与民俗节庆文化方向的契合性。随着国家对社会治理认识的不断变化,国家有必要借助这些民俗节庆活动,增强现代乡村社会的文化内涵,促进乡村社会文教治理。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年中央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文化振兴“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有必要将地方传统节庆仪式活动融入乡村社会文教治理,使人们以节庆民俗传统活动的形式参与其中,这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与经济价值。本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国家在场”为条件,研究节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活动中国家和社会间的互动,有助于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构建一种更广阔的“文教治理”关系。二、信仰与仪式:哈节的民族记忆历史传统在民族认同中起着重要作用,共同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文化记忆中“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其 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仪式里的制度、仪式保存着本族群共同信仰起源的证据要素,可以用其区分“我们的民族”和“其他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构筑起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仪式通过重复性历史传统的特殊形式延续着民族记忆,通过仪式的形式,民族认同得以形成并永久保存。民族性是可以追溯的,但民族性是随着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社会发展使得民族仪式可以不再遵循旧规则,而是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民族认同也要同步动态升级。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是广西独有的跨境、人口较少的世居少数民族,其民族团结的形成、发展与共同的民族文化及其认同密不可分。京族人在纪念祖先、神灵和祈求丰收过程中,创造了“哈节”这个综合性的民间风俗节日,节庆集中在广西防城港东兴京族三个岛屿举行。哈节本是京族祀神祭祖、祈福禳灾、团聚族人的天人合一和团结和谐的具体实践,它逐渐演变成京族认同的“规定动作”,寄托着京族人民用特定的“力量”实现幸福和谐的美好愿望,目前节庆持续一周,京族同胞即使在外地,也都会赶回来盛装加入祭祀仪式的行列中,欢庆哈节。仪式上,“礼生”由主祭、陪祭、通唱、引唱、捧祝者、读祝者、内外执事和锣鼓手等组成,分工细致,各司其职,严格遵照仪式顺序开展,祭祀活动包括迎神、祭神、坐“梦”和送神四大过程。追杨宁/“国家在场”的乡村社会文教治理程式解读及建构 美乔尔 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 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李杨、郭一聪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第页。美莱斯利 怀特:文化的科学 人类与文明的研究,沈原、黄克克、黄玲伊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北京:华夏出版社,年,第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年月日,:。英扬阿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陶东风译,文化研究,年第 期,第页。溯哈节的起源,“唱哈”即为“唱歌”,传说是一位歌仙到了京族三岛地区,她用歌声唤起当地人民奋起反抗封建统治的勇气,当地人因受其歌声感动后建“哈亭”以作纪念,并设神位世代歌颂之,哈节由此得来。哈节每年都举办,不仅规模有大小之分,而且根据丰收状况决定大、小年之分。各乡镇哈节举办日期也各不统一,农历六月初九,澫尾岛、巫头岛举行哈节仪式,山心岛则在农历八月初十组织哈节。迎神、祭神、唱哈、送神四个环节必不可少。在迎神环节,民众着民族服饰,齐聚哈亭,举旗擎伞,在迎神队伍带领下加入迎神仪式;在祭神环节,由翁祝诵读祝文开场,听到翁村号令后翁祝朝神灵敬茶敬酒;唱哈环节的内容主要是听歌看舞,哈哥、哈妹的歌舞主要围绕歌颂神灵、祈求安康展开,送神环节完成后哈节仪式结束。哈节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京族人民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多神信仰,对于维护京族民族信仰,加强族群认同和民族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国家在场:京族哈节仪式的程式解读(一)国家在场与京族哈节仪式“国家在场”主要表现为国家力量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即国家意志符号进入哈节的仪式中,并以“传统”的形式长期存在于京族文化中,从而促使哈节的公共性增强和仪式意义的转变。纵观京族哈节的发展历程,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哈节的仪式活动曾被当作封建迷信被禁止,镇海大王、点雀大王、高山大王及入驻哈亭的诸民间信神灵均被破坏,哈亭也被拆除;改革开放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获得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直至 年,哈节期间的各类庆祝活动基本恢复,哈亭得以重建。经历了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建发展后,哈节、独弦琴、喃字等京族文化经学界、各级媒体的持续研究、报导及进行符号化、舞台化的广泛宣传后,哈节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名片和品牌旅游资源。年京族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政府将京族三岛聚居区作为京族文化窗口及品牌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年,当地政府举办了京族哈节活动周,在活动周开幕当天,万京族同胞有条不紊地接待了万余名从区内外等地前来参加开幕式的群众。自此之后,哈节的举办带有明显的“国家在场”的痕迹,先是“政府主办、民间承办、旅游参与”模式探索和试验,后到“政府搭台、民间主办、旅游商贸参与”定位确定和贯彻,哈节仪式文化资源被赋予了全新的舞台化、符号化和市场化的包装,这一方面迎合了旅游者文化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文明观念的提升和非遗保护意识的加强,京族民众固有知识结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甚至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结构均已发生历史性变革。哈节从被破坏、中止到重建的历程说明,哈节活动虽然曾受国家意志、权力的影响而一度被停止,但京族文化中对神灵的敬畏、祖先的崇拜以民族“集体记忆”方式得以保存下来。哈节承载着文化认同和民族身份识别的文化功能,政治行为、商业模式和民众生活变革相伴随的京族文化变迁,也时刻影响着传统哈节,哈节也一步步演变为社会资源博弈中利益主体间合作与竞争的现代文化传承形式,京族哈节仪式所承继的民族记忆必将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变化而得以传承和发展。(二)国家在场的京族哈节仪式程式解读哈节仪式展演最初源于京族人的神灵崇拜,供奉的主要是镇海大王、高山大王,京哈亭是哈节祭神、祀祖、唱哈、乡饮的重要场域,京族人在此供奉神灵和祖先,“又食(吃)又唱”是对哈节内容最直接的描述,仪式主要包含迎神、祭神、唱哈乡饮、送神四个环节,但在具体的日程安排上京族三岛哈节仪式的时间安排稍有不同。自 世纪 年代起,哈节迎神仪式以五星红旗作为迎神头旗、先导前阵,在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拉开序幕。年当地政府参与到京族哈节活动中,对仪式内容编排进行指导,年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年第期陈珊珊:仪式变迁中的族群认同研究 基于京族哈节的考察,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 页。张灿:从节庆仪式到文化展演 京族哈节仪式音声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第期,第 页。澫尾哈亭民间事务委员会重新接过澫尾岛哈节的举办权,每年仍邀请当地政府相关官员参加哈节的乡饮,全村出席乡饮的成年男子齐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表达京族同胞对党和祖国的自豪与感激。现今,哈节仪式在政府的宣传和政策引导下,已经成为京族民俗旅游发展的一张特色名片,以往仅限于京族族内群体的节庆仪式,在乡村文化振兴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政策的影响下,哈节已成为京族与国内其他民族同胞、跨境各民族人民之间共话发展、增进文化交流的经济、文化盛会,唱哈环节的歌唱内容在以往的祈福求平安、重礼知恩等传统内容中,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新近传唱的哈节唱词有一半以上是表达爱国爱党、感谢党的民族政策的。京族同胞通过哈节仪式接触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旅客,哈节仪式的“公共精神”日益增强,乡饮不再限制女性入席,甚至已变为跨越国界、族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