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四川通志·经籍志
嘉庆
四川
通志
经籍
考辨三篇
邹露
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157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年)常明、杨芳灿重新修纂并刊行四川通志,共计226卷,经籍志为其独立门类,分布于卷百八十三至卷百八十八,共计6卷。(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仿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体例,以四部分类法进行编排,将蜀人的著述分置于经、史、子、集四部之中,不仅对四川本土文人的作品及著述有相对完整的记录,而且又另设单独一卷,即卷百八十八,详尽地记载寓蜀作家的创作盛况。纵观四川省志的修纂情况,明代于正德年间、嘉靖年间、万历九年、万历四十七年四次修纂四川总志,清代康熙年间再次修纂四川总志,清代雍正年间又修四川通志,而清代嘉庆年间的四川通志在此前历代的修纂基础上更为成熟。相较而言,(嘉庆)四川通志不仅纠正了前代省通志中众多讹误情况,著述更为完善,而且其内容亦更为丰富,体例更为精良。此通志校定了旧志中多处讹误情况,对旧志中缺漏未收的蜀人及其著作多有补收,卷帙浩繁,可谓集大成者。然而笔者在对(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的对校整理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进一步考证。本文从书目提要、作者时代、卷数三方面出发,因笔者学识尚浅,仅对尚书注的提要内容、元包的作者时代及卷数、五代史记纂误的卷数及引用材料进行考证,想法或许尚不成熟,只能以简略的文字略加研讨,撰成考辨三篇。一、尚书注无卷数(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云:“汉张楷撰。汉书张霸传:中子楷。字公超,通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百人。司隶举茂才,除长陵令,不至官,隐居华阴山中。”1此书目及提要的存疑之处大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讨论。1.书目提要引用材料的出处有误此著录中所引用材料的出处存疑,作者自注出自汉书张霸传,明显有误,实际源于后汉书张霸传。按:汉书所记史事以西汉为主,共计230年,起于汉高祖元年,终于新朝王莽地皇四年,而张霸为东汉大臣,不在汉书所载史事范畴之内,故而检索该书自卷三十一至卷一百,所涉列传共计七十九卷,均无张霸传。惟后汉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六载有张霸传,篇中对张霸及其中子张楷的事迹,记载颇为详细。后汉书张霸传云:“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也。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张曾子,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饶为之,故字曰饶焉。后就长水校尉樊鯈受严氏公羊春秋中子楷。楷,字公超。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百人。宾客慕之,自父党夙儒,偕造门焉。车马填街,徒从无所止,黄门及贵戚之家,皆起舍巷次,以候过客往来之利。楷疾其如此,辄徙避之。家贫,无以为业,常乘驴车至县卖药,足给食者,辄还乡里,司隶举茂才,除长陵令,不至官,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221-25又言:“桓帝即位,优遂行雾作贼,事觉被考,引楷言从学术,楷坐系廷尉诏狱,积二年,恒讽诵经籍,作尚书注。”227由此看来,后汉书张霸传中既言明尚书注为张楷之作,又对张楷的生平予以详细的记载,这成为(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收录的来源。因此,(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尚书注无卷数,此处提要内容或减或删,均从后汉书张霸传中转录而来。显然,此处材料的出处应为后汉书张霸传,而非汉书张霸传。2.提要内容著录有误(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对张楷汉书注的著录皆出自于后汉书张霸传,然其转录,短短数言,出入疑义颇多。(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提要内容所言“左氏春秋”及“隐居华阴山”中,皆为讹误,原文应如后汉书张霸传中所言“严氏春秋”及“隐居弘农山中”。按:后汉书张霸传卷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六,言及收稿日期:2022-12-18作者简介:邹露(1996),女,江西新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文献、文学研究。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2.045(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考辨三篇邹露(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摘 要:清代(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典籍尚书注无卷数,存于卷百八十三经部(书类);五代史记纂误三卷,存于卷百八十四史部(正史类);元包五卷,存于卷百八十五子部(数术类)。笔者采用目录学、校勘学等方法,从书目卷数、提要内容、作者时代、归属类别等方面出发对这三部典籍进行考辨,校正讹误,考证源流,在与其他目录著作对校的过程中进行梳理,力图有所补正。关键词:(嘉庆)四川通志;尚书注;五代史记纂误;元包;考辨中图分类号:I2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3)02-0157-03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158历史研究“中子楷。字公超,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门徒常百人,宾客慕之”227,严氏春秋为汉代严彭祖所编撰的严氏公羊春秋。据后汉书所载,张霸自小“受严氏公羊春秋”,张楷在其父影响之下,精通严氏春秋不足为奇,因而并非此处所言左氏春秋,此盖编纂文字之讹误。又云“司隶举茂才,除长陵令,不至官,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华阴山南遂有公超市”228,(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云“隐居华阴山中”,而非“弘农山中”,盖删减文字及文意错乱而误,此缘由之一。又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一居处部十九著录曰:“司隶举茂才,除长陵令,不之官,隐居弘农山,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华阴山中,遂有公超市。”3(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亦盖取法于此,据太平御览所录,文意误作张楷先隐居于弘农山,后转移至华阴山,遂撰写提要之时,只截取最后所在地“隐居华阴山中”。又后汉书张霸传中只言“后华阴山南”,不言“华阴山中”,字意上的差距亦证实了(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中此处提要之讹误应出自于太平御览之著述,其他目录书中均不见载。且“弘农”及“华阴”均为地名,古为弘农郡华阴县,华阴县为弘农郡之下属,提要所言之误,应是于“华阴山中”一句中,将“华阴”这一地名当作“华阴山”这一山名而成,显然有误。此外,文中又有“公超市”一言的记载,“公超”为张楷之字,“公超市”是由追随张楷的人聚集而成,是对学者竞相追随张楷的盛况的描述,“市”的形成对地形的要求较高,而此处所言“市”形成于山中,亦有悖于现实。因而(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中著录之误,既是删减文字、文意误断而致,亦因取法于太平御览而误。二、五代史记纂误三卷(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曰:“吴缜撰。晁公武读书志称:所列二百余事,今所存惟一百一十二事,然已见其大槩矣。”4此处著录与他书目录的卷数著录情况有同有异,因而,从卷数差异这一角度入手进行讨论,探究五代史记纂误在各目录书中卷数的记载情况,发掘其源流演变。关于五代史记纂误卷数著录的差异,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五代史纂误五卷。”5208其提要言“右皇朝吴缜撰。凡二百余事,皆欧阳永叔新五代史牴牾舛讹也。按通鉴考异证欧阳史差误,如庄宗还三矢事之类甚众,今此书皆不及之,特证其字之脱错而已。又善本未必皆然。”5又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五代史纂误五卷、案:宋史艺文志作三卷。杂录一卷。”6107陈氏提要言“吴缜撰。宇文时中守吴兴,以郡庠有二史板,遂取二书刻之,后皆取入国子监。初,郡人思溪王氏刻藏经有余板,以刊二史置郡庠。中兴,监书多阙,遂取其板以往,今监本是也”6107。又宋史艺文志著录云:“吴缜新唐书纠谬二十卷又五代史纂误三卷。”7四库全书总目亦著录:“五代史记纂误三卷永乐大典本。”8412显然,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所言“三卷”与晁氏、陈氏书中所著录的“五卷”不合。从各书目的著录情况可见,(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关于五代史记纂误的著录,在卷数上与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卷数一致。按:(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云:“晁公武读书志称:所列二百余事,今所存惟一百一十二事,然已见其大槩矣。”4又四库全书总目云:“是书久佚,惟永乐大典颇载其文,采掇裒集,犹能得其次序。晁公武称所列二百余事,今检验仅一百十二事,约存原书十之五六,然梗概已略具矣。欧阳修五代史,义存褒贬,而考证则往往疏舛。”8412由此可见,(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中对五代史记纂误三卷的著录内容确为对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之文的节录,卷数的著录亦取法于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中所云“是书久佚,惟永乐大典颇载其文”8412,因而,晁氏、陈氏所言“五卷”之数概为该书散佚之前而作,今惟永乐大典所载三卷的内容保存完整。虽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既有对书目的记载,亦有对书目提要的著录,但其提要内容并未谈及卷数演变及收录问题,且宋史艺文志又只著录书目卷数,无提要内容,惟四库全书总目对源流论述明了。显然,此处著录为(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对四库全书总目的节录。四库全书总目中又言“谨依宋史目次,厘为三卷。其间有与薛史同异者,并略加附识于下,以备考证焉”8412显然,四库全书总目对五代史记纂误卷数的记载又出自于宋史艺文志。总而言之,从多书目录著录情况的对比来看,(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的关于五代史记纂误的著录出自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为仿宋史艺文志著录的目次而作。而晁氏与陈氏书中所言五卷之数,概已散佚,今无从考证,惟永乐大典存有五代史记纂误三卷的内容。三、元包五卷(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著录曰:“元包五卷,周卫元嵩撰。唐苏源明传,李江注,其书体例近太元,序次所用归藏,以坤为首多作奇字,猝不易读。”9并归于“子部数术类”。对于这一著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书目的卷数及归类有误此书在新旧唐志的著录中俱为十卷之数,崇文总目著录云:“元包十卷。卫元嵩撰,元嵩,唐人,武功苏原明传,赵郡李江注。包以坤为首,因八纯之宫以生变,极于六十四,自系其辞,言外卦体,不列爻位,以谓易首乾尚文,包首坤尚质。夏连山、商归藏、周易、唐包,其实一也,虽欲驰骋而放言,趋理近止,易家之区鄙云10。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著录:“元包十卷,唐卫元嵩撰。秘书少监武功苏源明传,四门助教赵郡李江注。其书以八卦为八篇首,而一世至归魂各附其下。”66王应麟玉海提要亦云“卫元嵩元包十卷后周人,唐苏源明传,李江注书目同”11。钱东垣言玉海引崇文总目著录卷数,亦言元包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只言“元命苞”,并未对卷数予以说明。五卷之数,惟明代崇祯2023年第02期(2023年02月)No.02 2023159历史研究年间刊行元包经传五卷,并且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著录亦为五卷之数,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云:“元包五卷附元包数总义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8914按:元包原为十卷之数,而今崇祯版元包经传四库全书总目俱为五卷,据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云:“今本五卷,其或并或佚,盖不可考。”8915卫元嵩所撰元包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中言“其书以八卦为八篇首,而一世至归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次兑、艮、离、坎、巽、震。坤曰太阴,乾曰太阳,余六子有孟、仲、少之目”66,共为十篇内容,而崇文总目中著录言“元包十卷,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仲阴、仲阳、孟阴、孟阳、运蓍、说原”10,此处将十篇内容各分置为一卷。盖著录十卷之数皆为单篇一卷的结果,然如今五卷之数,其中内容或已久佚,尚不可考。今惟崇祯版元包经传四库全书总目五卷尚存,据其内容体例,原分一篇为一卷,今作两篇合为一卷,即“太阴、太阳”为一卷,“少阴、少阳”另为一卷,余下六篇依此类推,分为三卷,共为五卷之数,因而,崇祯版元包经传及四库全书总目中所言五卷之数应为两篇合为一卷的结果。此外,关于元包此书目的归类问题亦有所差异。此前目录书中,包括新旧唐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崇文总目玉海等,俱将元包归于“经部易类”,而崇祯版元包经传及四库全书总目则将元包归于“子部术数类”。在对元包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卷五“运蓍第九”中存有大量关于术数的内容,讲求以方术之法观察自然现象,进而推测人的气数,预测人的命运。此二书中将元包归于“子部术数类”而非“经部易类”盖因“运蓍第九”的内容而致。而(嘉庆)四川通志经籍志对于元包这一书目的著录,无论是从卷数上还是归类上皆为仿照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而作。2.作者时代的著录存疑见崇文总目著录云:“元嵩,唐人。”10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元包十卷,唐卫元嵩撰。”66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