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都市
田园
博士生
论文
发表
异质性
分析
海生
2023.3 14 研究生培养 6 朱晓民,张啾,王祎琪.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84-89.7 马成国,李世昌,季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与评价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8):66-70.8 李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文化类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困境与出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4-30.9 马燕华.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64-68.10 穆雷,李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模式的再思考基于 704 篇学位论文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33-39.11 高久群,汪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9):73-78.12 唐德龙,贺欣.好的 MPA 学位论文:谁在写,如何写?基于 104 篇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4):20-27.13 韩恒.“形同质异”的问题意识兼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40-42.14 胡莹,赵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以上海法律硕士等类别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73-76.15 翟翌,范奇.“非升即走”背景下支配型导学关系的异化与复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4):35-42.16 刘小强,彭颖晖.一流学科建设就是建设一流的学科生产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19-23.17 刘进,葛浩,林松月.专业博士学术化:挑战与应对基于对 282 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文本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5):48-53.18 CLARK B R.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Germany,Britain,France,United States,Japan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19 PHAN H P.Exploring students reflective thinking practice,deep processing strategies,effort,and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9,29(3):297-313.20 MOON J.Critical thinking:an 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7.21 李定仁.试析研究生学习过程的主要阶段及其任务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7(5):1-6.22 高耀,陈洪捷,沈文钦.工学门类学术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学科差异以 2014 年全国硕士论文抽检数据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28-34.23 李敏,陈洪捷.不合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典型特征基于论文抽检专家评阅意见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50-55.(责任编辑 周玉清)DOI:10.16750/j.adge.2023.03.003 摘要:以“学术部落”中的“都市型”和“田园型”研究模式为视角,以学生发展相关理论为基本框架,从个体导师高校制度三个维度对理工科和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博士生的论文发表具有较强的学科差异。“都市型”研究模式下的理工科博士生论文发表有赖于较高的科研强度、紧密的科研跟从度以及较高密度的科研指导,而过于密切的师生关系以及刚性的论文发表要求对博士生论文发表产生负面作用;“田园型”研究模式下的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论文发表受益于相对密切、自由选题和中性的导师指导方式以及一定的奖助制度,而过于紧密的导师跟从度将对论文发表产生负面影响。关键词:论文发表;导师指导;“都市型”;“田园型”;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李海生,华东师范大学学位办公室主任,教育学部高教所研究员,上海 200062;曹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教所副教授,上海 200062。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将论文发表作为申请博士学位前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博士研究生科研产出性别分化生成机制及对策研究”(编号:BIA170219)注:文中案例学校的博士生论文发表制度从 2012 级作了调整,提高了论文发表要求。本研究增加了入学年级等变量,以控制可能的效应。李海生 曹 妍 博士生论文发表的异质性分析 都市型与田园型:文理科 2023.3 15 研究生培养 置条件的做法广受诟病。但论文发表活动本身对培养博士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和写作能力,提高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意义不容忽视。博士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具有多重功能,既表征其科研生产力,也能有效展示学术潜力1,还有助于增强博士生在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获取心仪的学术职业2。同时,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对高校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3-4,鼓励博士生发表高质量论文,得到更多高校的实践和推广5。既有研究已充分证实,博士生的学习过程嵌套于多重环境中,博士生的专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为博士生重要学习结果的论文发表,显然也是个体、重要他人以及环境等多要素互动的产物。美国心理科学协会刊物观察家曾指出:“研究人员拥有的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同其导师的关系”“科学家在职业生涯的许多阶段都需要导师,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尤其如此”6。这一论述彰显了与导师的亲密程度、导师指导等对研究生成长的重要性。此外,博士生培养需要一系列学校制度提供保障和支持。博士生的奖助制度从条件保障和动机上调动博士生积极投入科研的学习热情,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考核制度如中期考核、开题报告、论文答辩资格审核以及论文评阅等,从过程上对博士生培养进行监督把关,而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则是带有结果导向的博士生科研训练制度。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过程中,学科作为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每个不同个体与导师和制度的互动过程,进而形成差异化的互动特点。根据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的分析,在师生科研合作中,理工科“都市型”研究者在相对狭小的研究领域范围内采用大规模协作方式,因而导师的指导密度也会相对较高,且由于博士生的选题范围较窄,多选择跟从导师的方向作深入拓展;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田园型”研究者则由于选题范围较大,关联性语境较强,师生研究领域的合作研究不是一般规则,因而导师指导密度也可能相对较低,博士生自由选题的空间相对较大,师生的跟从度也相对较低7。这一结论启示我们,在探究博士生论文发表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科差异在个体、导师指导以及高校制度之间互动的异质性表现,从而增强研究结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一)理论基础 1.“都市型”与“田园型”的研究模式 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深入分析了不同学科在认知特征、理论特征、知识语境以及研究模式上的差异7。延续这一逻辑思路,从学科特征上来看,理工科中的大部分专业属于托尼比彻所述的硬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强有力的概括性指导性理论,学科内具有更为规则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语境,内部话语模式具有较强的趋同性。相关的研究模式多趋近于“都市型”的研究模式,在相对狭小的学术领地集聚着较多的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问题往往深入具体并富有特色。课题之间联系紧密,多采用大规模协作方式,同时包含共同任务与分解任务。人文与社会学科则更接近于托尼比彻所述的软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相对松散,存在着较多的分支理论,且分支间不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学科内部无明确的规则性知识体系,学术语境因而更多呈现出关联性和趋异性,很多研究问题没有统一的解释,在观点和问题上也缺乏一致性。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研究模式更趋近于“田园型”研究,研究者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研究课题没有明显的前后连贯性,课题之间可形成联系或紧或松的课题群,但未必遵循相同的研究环境规则。托尼比彻和保罗特罗勒尔的学科分类及其“都市型”和“田园型”研究模式的区分,是本文对理工科和人文与社会学科进行异质性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都市型”和“田园型”的研究模式将直接影响博士生培养模式,直接作用于研究问题选取、研究合作展开、导师指导特征以及最终论文发表的效率。2.学生发展相关理论 学生发展的相关理论包括布兰德(Bland)的提高教师科研生产率的三要素模型、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和奇克林(Chickering)的三因素模型8、廷托(Tinto)的 四 因 素 模 型9以 及 帕 斯 卡 雷 拉(Pascarella)的五因素模型10等。其中,布兰德等人认为科研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得益于个人和机构特征的动态相互作用,同时也高度依赖领导者或重要 2023.3 16 研究生培养 他人的有效领导;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侧重于通过环境、行为与人三因素相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奇克林的三因素模型将学生入学前特征、机构的结构特征以及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关系用于分析学生的发展。上述理论均从个人、领导或重要他人以及环境的多维视角出发,发现教师或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是多维因素之间互动的结果。这些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框架。(二)文献综述 1.科研训练及其作用 科研训练体现了博士生教育的本质,是博士生的必要学习方式,而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则是科研训练的重要内容。有研究发现博士生在校期间参加科研课题的比例在 90%以上,其中纵向课题的比例达到 60.1%11。有研究调查发现有 49.4%的博士生认为科研负担较重12。也有研究指出博士生参与科研项目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其中 10%的博士生未参加过科研项目13,73.2%的博士生承担项目的工作量在 50%以下,四分之一的博士生参与了 5 项甚至更多的科研项目14。还有部分研究探讨了参与科研项目的效果,发现通过参与导师的高水平、高层次、创新性的科研课题,可以快速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实践能力13。参与科研项目较多、主动性较好的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14、论文发表较为突出15-16。上述研究为我们了解国内博士生科研训练和课题参与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因各项研究所采思路和对象选择不同,所得结论也缺乏完全可比性。2.科研训练中的导师指导 导师和学生的专业网络关系在促进博士生发表论文方面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17,博士生的成功取决于他们与导师这一“重要他人”18的互动和良好关系19。博士生学业成就受到导生关系、导师指导风格与水平20、导师学术指导的时间投入21以及指导频率等多重影响22-27。科研跟从主要指博士生的科研训练与导师的科研方向的依从关系。长期以来,博士生教育一直被认为具有鲜明的学徒模式特征,这种特定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将师生的研究方向自然地统一在一起,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较少。从有限的相关研究来看,对博士生科研跟从与否似乎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导师对学生在研究项目中过度的独立和不充分的学科知识表示担忧28,认为课题参与依然是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基本途径29。基于博士生培养实践来看,博士生的科研跟从与独立探究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张力。一方面,博士生跟从导师的研究方向,可以获得导师直接且更专业的指导和研究数据或设备等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博士生跟从导师研究方向会完全限制博士生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可能不利于博士生探索多种发展的可能性。3.科研训练中的制度因素 在诸多影响博士生学习的组织环境因素中,制度激励是最为直接和显性的一种。制度激励作为内生动力机制,主要通过制度、规则和文化等作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方向引导、动机激发与行为强化以实现预期目标。就制度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国外一些学者曾有过探讨,如洛维茨(Lovitts)认为高效的制度设计对博士生的专业发展意义重大30。魏德曼(Weidman)和施泰因(Stein)发现制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