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欲望
主义
美好生活
建设
阻碍
及其
化解
陈京奕
(1.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长沙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22)【政治研究】“低欲望躺平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阻碍及其化解陈京奕1,喻文德2摘要:近年来,客观上受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与高度“内卷”等因素制约,社会上产生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低欲望躺平主义”的亚文化思潮。“低欲望躺平主义”表现为缺失奋斗目标、劳动行为散漫、逃避社会竞争,严重阻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青年群体唯有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劳动和砥砺奋斗,才能走出“低欲望躺平主义”的泥沼,实现向往的美好生活。关键词:“低欲望躺平主义”;青年群体;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637(2022)04-0060-06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所谓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还包括人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近年来,“佛系”“摆烂”“躺平”等网络文化价值观频繁涌现,“低欲望躺平主义一时间成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苦涩个性宣言,并与 佛系文化丧文化 完美合谋,将 颓废型 文化继续推向社会前沿。”2“低欲望躺平主义”是青年群体思想不成熟、不健康的体现,也是青年群体在思想观念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果。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社会思潮,“低欲望躺平主义”导致青年消极遁世,严重阻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只有走出“低欲望躺平主义”,青年群体才能实现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一、“低欲望躺平主义”的形成缘由“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低欲望躺平主义”是青年群体面对时代困境时“躺平”心理与“躺平”行为的现实表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为考察现实生活提供了基本方法。从历史、总体、实践三个维度出发对“低欲望躺平主义”进行考察,有助于正确把握其形成缘由。(一)从历史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根据历史和逻辑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价值引领的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9XKS009);湖南省教育厅开放基金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美好生活价值引领的伦理研究”(项目编号:20K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2-10-11作者简介:陈京奕(1999),男,湖南郴州人,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2021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喻文德(1971),男,湖南浏阳人,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第 36 卷第 4 期山 西 青 年 职 业 学 院 学 报Vol.36No.42022 年 12 月Journal of Sh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Dec.,202260相统一的方法,必须首先从历史出发,即从“低欲望躺平主义”出场的时代背景出发阐释它的形成缘由。“低欲望躺平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产生与发展必然是对具体的社会历史阶段的反应。也就是说,对“低欲望躺平主义”的考察,必须从历史出发,基于我国当下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等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才能把握其形成缘由与本质属性。从历史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新时代经济基础充足的社会现实是青年群体安于现状,形成“低欲望躺平主义”的物质土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被注入了勃勃生机,社会生活可谓焕然一新。生产力的解放与快速发展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年群体生活于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一方面,他们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与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双重叠加而备受宠溺,家长秉持“不苦孩子、不穷教育”的理念,使得这部分群体从小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另一方面,网络科技的进步使得青年群体沉溺网络游戏和影视的虚拟满足,现实生活被虚拟世界占据,部分青年缺失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感悟,无法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共鸣。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青年沉迷网络娱乐文化,面对社会竞争与人生挫折,采取不主动、不对抗的人生态度,退而转向“低欲望躺平”状态。(二)从总体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总体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发展及其现象的基本方法,即把局部的现实表象置于总体范畴进行规律性把握。“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5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自然、社会与人的发展构成有机整体,要想认识、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必须从总体出发。从总体的观点来看,“低欲望躺平主义”是中国社会矛盾转化导致的价值取向偏差,是青年群体对社会多种矛盾的聚合反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低欲望躺平主义”早已超越一般的青年文化范畴,其群体组成虽然以参与社会劳动的“80 后”“90 后”青年为主,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身处其中,形成了一种“人之必言 佛系丧躺平”的现象。因此,不能狭隘化、标签化地将视角局限于青年群体,而要从总体层面深挖其社会本质,从社会有机整体的内在关联理解、把握“低欲望躺平主义”的形成缘由。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虽然其成长环境相比父辈较为富足,但社会矛盾激增、贫富差距加大、社会阶层固化、社会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让青年群体难以承受就业、住房、结婚、生育等方面的社会压力。由此,部分青年开始丧失信心、失去理想而选择逃避,被迫“佛系”“躺平”。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力量,对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感受尤为深刻。“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6当代社会,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陷入物欲之中,其越感受到物质的丰富,便越体会到自身的贫乏。这些消极的社会体验与负面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释放时,“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主体在认知、情感甚至价值层面的消极反应。”7由此,青年群体价值取向产生偏离,表现出“摆烂”“佛系”“躺平”的颓废心态,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错误价值观进行自我麻痹与欺骗。(三)从实践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从实践出发,坚持以实践的立场认识事物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低欲望躺平主义”所代表的不仅是“躺平”“摆烂”“低欲望”等“颓废型”文化,其本身更是人的一种感性活动,是无助型“不作为”行为的表现。单从语义或词源来看,“低欲望”“躺平”不过是降低欲望、“休息”或“睡眠”以寻求身体放松的状态。仅从概念出发对“低欲望躺平主义”进行阐释虽然有助于理解其概念,但脱离了具体语境,即将“躺平”视作一种应对客观现实的行为,由此造成对其理解的抽象化与机械化。因此,对“低欲望躺平主义”的考察,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8544。从实践出发考察“低欲望躺平主义”,它是青年群体对抗社会“内卷”的妥协方式。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中国从传统社会迅速转变为现代化国家。这种转变虽然让青年群体得以生活在物质财富相对充足且安逸的社会环境中,但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转变,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传统社会风险与新的社会风险之间相互叠加,由此导致青年群体必需面临高房价、高物价、就业难等严峻的社会形势。“在高度数字化的后工业环境中,人们必须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实时更新才能达到全面量化且不断提升的评价标准,从而导致部分行业和领域出现了不理性和非必要的过度竞争。”9在这种高度“内卷”中,当代青年通过自61身努力仍然难以向前进步,从而进入高度内耗、互相倾轧的状态。青年群体身处“内卷”洪流而无可奈何,进而引发群体性焦虑。青年群体的美好生活理想与现实生活状况构成极大反差,由此感受到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的背离。在这种群体性焦虑中,部分青年被迫以降低欲望、“躺平”的方式逃避高强度的社会竞争,意图脱离“内卷”的钳制。然而,“低欲望躺平主义”者以“内卷”的外部环境制约作为“躺平”“佛系”行为的自我慰藉,实际上是对自身与社会的双重妥协,是逃避竞争的表现。这既否定了劳动的创造价值,也消解了自身作为劳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二、“低欲望躺平主义”对美好生活建设的阻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低欲望躺平主义”的形成代表了青年群体颓废型、“低欲望”式生存哲学的诞生。这种社会文化症候表现为青年群体安于现状、价值取向偏差、群体性焦虑等不良倾向,使青年群体消极地选择“丧”“摆烂”“佛系”等“低欲望”生活方式,导致个人生命意义的消解与社会活力的消沉低迷,严重阻碍了美好生活的实现。(一)奋斗目标的缺失使美好生活建设缺乏动力青年群体安于现状导致奋斗目标的缺失。“低欲望躺平主义”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现象。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生产力发展与物质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当代青年自出生以来便无需为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忧虑,相较父辈的生活经历,当代青年群体没有体验过贫困、严峻的生存成长环境,缺乏生活体验,缺少对“苦难”的感知。在面对社会转型期所伴随的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时,当代青年更容易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当基本需要有了保障,生活质量难以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努力实现时,他们对“天道酬勤”嗤之以鼻,秉持“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的口号,导致自身奋斗目标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青年群体在面对社会竞争、人生挫折时,选择逃避、抵触,其奋斗目标的缺失显然与美好生活的建设背道而驰。马克思、恩格斯在 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295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会通过劳动创造出所需的生产资料以及物质财富。中国人民为了满足自身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样会依靠劳动创造财富以化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青年群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奋斗目标的缺失必然阻碍社会进步,致使美好生活的建设缺乏动力。(二)劳动行为散漫使美好生活建设成效不足青年群体价值取向偏差,导致劳动行为散漫,实质上是宿命论的体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一方面表现为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使部分青年倍感无力,在努力之后难以取得预期成果而深觉“劳动无用”。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往往使人们陷入“世俗的比较”当中。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我们”往往落于下风。这让青年群体无法正视“现实的自己”,从而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焦虑当中,感叹“命运不公”。在这种无力感与焦虑的堆积之下,青年群体选择“躺平”“佛系”,进行对社会的软性反抗与价值重构。一边强化外因,消解“勤劳奋发”的实践价值;一边以“低欲望”方式欺骗和麻痹自己,使自身与“奋斗”渐行渐远,导致劳动行为散漫。“低欲望躺平主义”使部分青年在建设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社会挑战、人生挫折产生畏难心理,而选择相对安逸的生活状态,出现清闲、省力、“无脑”的工作倾向。“混日子”式的劳动散漫行为使他们在面对真正的幸福与美好时,随遇而安、逆来顺受。在工作中,“低欲望”的文化叙事使青年群体态度消极,对自身的职业选择与规划缺乏价值指向,不再关注工作发展前景与工作效率,将职业片面地定性为满足“养家糊口”需求的工具,敷衍式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既是对爱国、敬业、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离,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在生活中,“躺平”式的劳动让青年群体不再关注生活质量与劳动成效的提升,不断降低生存所需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底线与需求,将人生托付于“命运”“缘分”。这种被动、消极的“无欲无求”状态实质上是宿命论的体现,是对劳动价值的否定。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2劳动创造了现实的人和整个社会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