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满足
人民
日益
增长
精神
民间艺术
档案
保护
调查
分析
刘艳
7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档案管理投稿信箱: 学 习 宣 传 贯 彻 党 的 二 十 大 精 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这为新时期的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不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上脱贫,更要使他们精神上脱贫,这是奋进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滇黔地区作为大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有非常丰富的艺术资源,通过对该地区舞蹈档案资源的调查分析,总结当地艺术档案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这对其他地区艺术档案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1 滇黔地区主要的民族舞蹈资源1.1 贵州苗族和畲族舞蹈。贵州苗族舞蹈在滇黔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中可谓独树一帜,它有两个非常突出的审美特点:一是舞蹈元素中特别讲究“律动”。如黛帕中苗家女子腰胸的起伏,走苗山中苗族女子的点头与身形摇摆,水姑娘中的“荡腰”与“反荡腰”,银落舞中的通过晃手、摆手与按手来展示身上所佩戴的银饰品,银项圈中火热奔放的“点荡”,山路银河中身着百褶裙的苗族姑娘的“摆胯”与甩裙等。二是具有极为丰富的舞蹈道具。如配合踩跳动作的芦笙道具,配合“密林打猎”的土枪道具,辅助表演武术、纺织、化妆、插秧等动作的木凳道具,以及进行载歌载舞表演的各种鼓道具。2畲族人民在从事农事活动的过程中创立了“竹林刀花”这种别具一格的劳动舞蹈。竹林刀花是对农事活动中各种场景的形象化与概括化的模拟,其所用的舞蹈工具就是农事活动的用具柴刀和竹担,其舞蹈动作反映了畲族人民群众在各种劳动场景中的劳动操作样式,伴随舞蹈动作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导向下民间艺术档案保护调查分析刘 艳摘 要: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加强烈。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广大文化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民间艺术档案作为承载民间艺术的主要载体,服务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民间艺术档案的挖掘与保护是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本文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导向,以走访调查滇黔民族舞蹈档案资源为例,重点探索民间艺术档案的保护路径。关键词:文化需求;精神文化;民间艺术;档案收集;数字化;档案保护;滇黔地区Abstract:Peoples pursui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is more intens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s.How to“Meet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is an urgent issue for cultural workers.As the main carrier of folk art,folk art archives serve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o the mining and protection of folk art archives is an important work of archives department.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rective of“meeting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rotection path of folk art archives by visit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folk dance archives resources in Yunnan-Guizhou region.Keywords:Cultural needs;Spiritual culture;Folk art;Archives collection;Digitization;Archives protection;Yunnan-Guizhou region还有山歌,以及他们内在丰富情感的流露,因而极富形象性和感染力。3畲族还有一种传统的丧葬祭祀舞蹈,名叫“粑槽舞”,据说是为了纪念400年前一位能征善战受民爱戴的畲族首领“代赖”,由于当时(大约是明朝)的朝廷担心正值壮年的代赖会聚众造反而设计将其诱杀,畲族民众悲愤交加,在代赖的葬礼上将象征朝廷的“粑槽”掀翻在地,以棒击打,以此表达了对代赖勇武精神的继承,对强权压迫者的反抗。粑槽舞最初只是一种祭祀仪式,后来发展为祭祖、跳舞和送灵三个环节,舞蹈中以击鼓来控制节奏,除用木棍击打粑槽纪念先祖,还发展出众人围着粑槽甩手舞动作,因此,现在它成为专门为本族去世老人(在畲族村寨中,凡年满36岁者皆享此祭祀送葬礼仪)送行的葬礼仪式舞蹈。41.2 滇黔布依族舞蹈。布依族的舞蹈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娱乐性质的节庆民俗舞蹈,包括花包舞、伴嫁舞、红灯舞、铜鼓舞、龙舞、狮子舞、高跷舞、矮子舞等,第二种是反映生产生活场景的劳动民俗舞蹈,如粑棒簸箕舞、刷把舞、织布舞、生产舞等。其中,贵州紫云山地区的粑棒簸箕舞最富特色,它最初是布依族先民们在将糯米打成糍粑和做汤圆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舞蹈,反映了布依族青年男女共同劳动的场景以及谈情说爱的欢快场面,同时,舞蹈动作的内容其实反映的是生产劳动的具体工序,如颠簸去杂、泡糯米、蒸糯米、粑槽舂米、糍粑捏团等制作糍粑的步骤,5因而该舞蹈还起到了传授劳动经验的教育功能。第三种是祭祀舞蹈,最典型的代表是云南布依族的马郎舞。“马郎”是云南布依族人对女婿的称呼,由于该舞蹈的舞队成员都是死者女婿请来的,故称该祭祀舞蹈为“马郎舞”。马郎舞在举丧的头一天进行,需要六个小时才能进行完毕。马郎舞分为请师(即请祭祀主持人在香案前吟咒镇邪,开启祭祀仪式)、跳马郎和孝男孝女转场三个部分。其中舞蹈的主体部分集中DOI:10.15950/ki.1005-9458.2023.02.024 学 习 宣 传 贯 彻 党 的 二 十 大 精 神8档案管理2/2023总第261期在跳马郎环节。跳马郎需要15-20人参加,都为男性,他们围成一个大的圆圈形舞蹈阵势,然而有首有尾,构成一个奔丧送葬的序列。起首为“牵牛人”,第二位是“犁地人”,第三序列是两位并行的老者:右侧为握拐执巾的祭司(其右侧跟着提酒壶的马郎),左侧为倒背竹箩的“老妇人”(男扮女装),两位老者身后有死者的亲属一名执鬼伞在两人头顶遮护。再后面是鼓吹手和执毛巾相随的众多舞者,最后一人是“骑马人”。转场是由死者的孝男孝女组成,每人手执点燃的香绕场转圈,祭司在圈内一边舞蹈,一边抛撒五谷以示向后辈子孙赐福,孝男孝女们也一边舞蹈,一边纷纷做接纳五谷状以示接受祖先赐福。由此可见,布依族的舞蹈包含有很深刻的文化寓意在内。1.3 云南彝族和白族舞蹈。彝族舞蹈按照其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而言,分为散态的原始舞蹈(与彝族人日常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和程式化的流行舞蹈(表演型的民族特色舞蹈)。彝族比较流行的表演型舞蹈有峨山的花鼓舞、滇西南的左脚舞、滇中南部的“烟盒舞”、红河南岸的“罗素舞”,还有火把节中有竹笛伴奏的“跳三弦”和彝族妇女集体跳的“都荷舞”等。彝族原始舞蹈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具有苍劲、刚健的艺术风格。以滇东北的彝族原始舞蹈为例,其表现形式有三种:单人舞、四人舞和集体舞;从舞蹈的社会性质上看,分为祭祀性、表演性和娱乐性三种;按舞蹈反映的内容上看,又可分为丧葬舞、婚俗舞、祭祀舞和生产劳作类舞蹈(如荞子舞、撒麻舞、栽花舞等)。丧葬舞中有一种守灵时跳的舞,叫“毕肃那”,意为开路或指路。毕肃那属于四人舞,按地点分室内跳(只停尸一天时)、棚内跳(停尸两天或两天以上时),按时长分为大跳(跳三天)、小跳(跳一天)。跳时,舞者一手抓白布,一手持八卦铃,沿着弓字形路线前进,舞蹈动作多模拟动物行为,动作沉重有力,表情严肃,时有歌唱相伴。彝族的婚俗舞蹈并不是连贯的表演舞蹈,而是贯穿分散在婚礼进行的各个环节,主要是由阿说喀(出嫁相送舞)、洗猛志(接亲劝酒歌舞)、小鸟飞(迎亲行进歌舞)、酒礼歌(集体道喜的歌舞)等舞蹈环节组成,6反映了源自生活的原始舞蹈尚未加以精致锤炼和体系化的质朴无华的特点。白族民间舞蹈中最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霸王鞭舞,广泛表演于各种节日民俗活动中,如三月节的“绕三灵”、春节的“闹正月”等。白族的霸王鞭舞,据说是由南诏时期军中用于练兵的杖鼓舞和大花棍舞演变而来的,是南诏时期全民练兵习武风尚的遗存。正是由于这一渊源,霸王鞭舞具有清新刚健、欢快明朗、幽默活泼等诸多特点,很好地展现了白族人民勤劳淳朴、勇敢进取的精神。2 滇黔地区民族舞蹈的档案挖掘思路2.1 滇黔民族舞蹈档案的分类收录。滇黔地区是我国舞蹈文化多样性的典型区域,素有“民族舞蹈海洋”的盛誉。7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必要对两地的民族舞蹈资源进行系统的调研,逐步建立起滇黔地区的民族舞蹈的保护机制和用于传承研究的舞蹈资源库。审视滇黔地区的民族舞蹈的资源生存现状,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了,只能在文献记载中看到大概,如滇国时期(前278年前109年)的盾牌舞、云南大理国时期(937年1254年)的大象舞,都已在云南境内消失。虽说盾牌舞在我国历史上并非仅在云南的滇国时期存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描述,现在江西永新的盾牌舞也已经申遗成功,但它们都是后起之秀(永新盾牌舞起源于清朝后期,是太平天国将士们练兵的一种遗存),古滇国时期的盾牌舞毕竟无从再现;有的还保持着古朴的文化特色,如彝族花倮人的葫芦笙舞、弦子舞、闹丧舞等,还保留着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舞蹈习俗;8有的已经改编为现代健身舞蹈或舞剧,如苗族的踩堂舞已经发展为现代广场舞,由杨丽萍改编的孔雀舞已经发展为系列的孔雀舞剧。按照滇黔地区民族舞蹈的发展情况的不同,可以对这两个地区的民族舞蹈进行基本的归类,以便于民族档案的收集与整理。依照它们的生存状态,滇黔地区的民族舞蹈可大体划分为历史舞蹈、宗教舞蹈、大众健身舞蹈、民俗舞蹈四大类,其中,民俗舞蹈是现在依然活跃在民间的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舞蹈。民俗舞蹈按照社会功能的差异又可具体划分为五种: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劳动习俗舞蹈、礼仪习俗舞蹈和信仰习俗舞蹈。9滇黔地区少数民族跨区域分布,在开展滇黔民族舞蹈档案资源建设时,两地应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挖掘,分工分类整理,合力完成这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民族舞蹈档案遗产资源收录工程。2.2 滇黔民族舞蹈档案的声像采集。滇黔两地档案部门在实行档案联合建设的模式下,各自组织人员开展境内的民族舞蹈的调研和采编工作。通常而言,调研人员要负责两项工作的调查和资料搜集,一项是有关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史和舞蹈文化的挖掘性调研,一项是关于现存民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舞蹈技能方面的抢救性调研。前者主要涉及走访民间舞蹈艺人、各少数民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通过访谈和查阅地方志搜集关于民族舞蹈历史和文化的资料,用准确而笃实的文笔将其整理出来,形成文档资料。当然,对于一些珍贵的民族舞蹈历史,可以采取全程摄录的方式记录采访过程,为后期制作相关的文艺科普节目做好影像资料的储备。后者则主要利用现代声像设备对各民族的舞蹈进行专场摄录,对精通舞蹈的民间艺人进行深度采访,对与舞蹈配套的乐器、服装、道具进行摄影,务必形成全套的舞蹈资料,保留各种珍贵的舞蹈表演的全过程的活态的影像档案。10总之,对于民族舞蹈的档案信息采集,要充分运用现代的声像技术,尽可能以音视频的形式将这些宝贵的民族艺术遗产的动态的、立体的形象完整地保留下来。2.3 滇黔民族舞蹈档案的数字化存储。如前所述,对于民族舞蹈档案信息的采集主要采用声像设备来记录,其文件的存储和播放都离不开数字化设备,因而对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