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育
融合
政教
法规
管理
课程
教学
李巍
46 环境教育理论 Theory 沙龙“三观”教育融合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法规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法规与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探讨了将生态文明观、绿色发展观、环境法制观“三观”教育融入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文/李巍陆中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环境法规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很好地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协同,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和理念发展,紧跟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时代步伐,课程将生态文明观、绿色发展观、环境法制观(以下简称“三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图 1)。生态文明不仅被写入党章,而且是 2014 年新修订的环保法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23 次提到了“法治”,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因此,科学把握“三观”内涵与专业课程的重要关联,着重解决专业教学与“三观”教育的紧密衔接,将“三观”教育系统地渗透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以“三观”思政为主线,来优化调整教学逻辑和教学重点,瞄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要求,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效果2。将“三观”中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设计和融入课程中,深入挖掘课程中各个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本质联系,将“环境法规与管理”与“三观”精准地融合实现高阶性目标,有机融合知识和能力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紧跟当前热点问题,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将“创新性”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堂采取混合突破式教学方式,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课程在小组作业、期末考核等过程均具有一定的挑战度,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等良好品质,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方式,主动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之中(图 2)。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环境立法教学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的新的使命任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在要求”而言的新的时代意义。“两个明确”相较于党图 1“三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2023 年 3 期 47http:/ 部法律,修改了 17 部法律,可见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环境立法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是环境立法教学的指导思想、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而环境立法教育为生态文明培养生态环保青年建设人才。课程在原有国家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涵、重要理念、行为准则、实践案例等作为教育重点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专业使命意识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课程通过对国家宪法、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和环境保护相关法等法律、法规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介绍,让学生理解通过环境立法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必要性。着重结合案例介绍和分析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自然资源法、污染防治法的主要特点和重要规定,并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讨论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及经济手段和行政、技术手段应如何结合,通过多种手段互补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课程紧跟环境热点,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生态红线制度、生态补偿等新制度理念与思政充分融合。例如课程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的知识讲解,提醒学生人生、职业、道德、行为均有红线,要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和传播法律常识的专业人士。将环境法制观融入环境司法教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 年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要加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依法治理。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因此在当前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作为将来社会发展主力军大学生的环境法治观念,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美丽中国”建设。但是,高校相对重视专业教育,多数大学生尽管知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法律意识却较为淡薄,尤其是对合法与违法间的边界不清晰,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不明确。因此课程将环境法制观融入环境司法教学,创新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学生职业责任认知。课程向学生讲解了环境民事责任、环境行政责任、环境刑事法律责任的特征,要求学生熟悉和比较这三种环境责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针对环境侵权、环境犯罪、环境行政、环境诉讼内容,通过深入分析案件的争议焦点,详细梳理判决结果,从而归纳出分析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法规案例、管理案例以及核心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从而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和出发,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和讨论,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环境诉讼模拟、问题巡回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环境法律法规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理解,图 2“三观”教育融入课程设计48 环境教育理论 Theory 沙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担当。将绿色发展观融入环境管理教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绿色发展,并重点突出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本科生通识课/专业课中将绿色发展观融入环境管理教学,让大学生对于绿色发展理念有全新的感知和认识3。在课程第五讲介绍和分析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特点和主要制度手段,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并掌握主要的监督管理制度和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等基本法律制度。强调问题导向性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方法,整个课程以解决环境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应用思辨能力。课程整体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思辨)解决问题(实践应用)展开。以本科生通识课为例,班级构成为来自 16 个不同专业背景的大一学生。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以建设“绿色京师”为具体案例,通过案例实践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的理念。学生自由组合构成了文献组、调查组、规划组、管理组四个小组。以调查组为例,小组从绿化、厕所、公共区域、垃圾处理、资源回收和水资源六个板块对校园环境和管理展开调查,找到当前北京师范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基于调查结果给出了绿色校园建设和校园环境管理需要改善的若干问题。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学生通过 PPT 展示、小组辩论等方式分享所学、所想、所感,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结语思政教育与各门课程的融合是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方面,其中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通过“三观”教育加强“环境法规与管理”课程中生态文明建设内容,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期为后续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提供参考借鉴。在专业课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三观”理念,将专业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的“三观”统筹结合,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放大效应。课程从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案例多个角度,探索环境法规与管理“三观”融合思政教学的模式与路径。整合教与学过程、模式和目标,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在教学模式上围绕“三观”,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过程,重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全过程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尊重学生、注重差异,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设计上,明晰课程思政的要点,围绕要点设计和细化课程教学思政方案,以效果为导向来优化思政方式和融入点。结合案例分析和小组研讨,不断跟踪学生情感意识、偶像追求、价值偏好等的变化,以此测量和反映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和出发,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线上和线下学习相混合,课堂与课外教学相融合,丰富课程思政理念、手段和实践,实现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目标4。(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参考文献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2 江雪情.从“线上金课”窥视中国高等教育“金课建设”质量J.现代大学教育,2019(6):36-41.3 何京玲,杨小军.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 J.环境教育,2017(Z1):76-80.4 孟宪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合力机制探究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