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阶级制度”“阶级压迫”与...“阶级”近代语义的过渡生成_蒋凌楠.pdf
下载文档

ID:2236033

大小:1.66M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阶级 制度 压迫 近代 语义 过渡 生成 蒋凌楠
“阶级制度”“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的历史叙述 世纪初“阶级”近代语义的过渡生成蒋凌楠摘 要“阶级”一语在晚清始为大量使用,内涵仍是传统官阶等级制度的延伸。近代国民平等观念传入东亚后,传统等级制的合理性颇受质疑。这种遭到反思、批判的传统品位政治特征,被概括称为“阶级制度”。清末革命和民国设计上都吸收了近代日本“四民平等、破除阶级”的政治、社会双重改革目标。康有为、刘师培等人进而构建了一套中国“阶级制度”与“阶级压迫”的历史叙事,成为民初一代新青年熟识的思想资源。年代初,社会主义思潮流行,阶级问题重新引起关注。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进化史观始终引人注目。“阶级”概念近代语义由此过渡生成而来,其内涵从以“阶级制度”与“阶级压迫”的历史反思为主,逐渐向“阶级斗争”的横向社会分析转化。关键词 阶级;等级制;阶级压迫;阶级斗争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作者简介 蒋凌楠,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阶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话语中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回忆 年代初接触社会主义书籍时对阶级斗争印象最深:“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关于阶级斗争学说如何吸引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广大知识青年,学界已有一些研究。年代末李泽厚提出,早期中共党人选择吸收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是因为近代救亡急需与中国思想的实用理性,尽管它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思路为同时代著作广泛采用,但作为学术解释略嫌疏阔,后代学者多从联系性来解读这一关键问题。年以来,学界从知识考古或语言学探源角度讨论阶级概念与思想变迁的研究逐渐增多,如赵利栋提出早期“阶级”理解以“均贫富”为主,黄冬娅考察“阶级”初传入时联系进化论、平等和谐、公私观等观念,还有汪晖用西方学者概括的马克思“阶级”概念双重性特点来分析中共的阶级认识与划分等。近年解读“阶级”概念与历史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年 月),毛泽东文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李泽厚:试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赵利栋:“五四”前后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阶级与阶级斗争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页;黄冬娅:对“阶级”理论传入中国的历史考察,二十一世纪 年第 期;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 年代的消逝,去政治化的政治:短 世纪的终结与 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王贵仁:世纪早期中国社会的阶级观念论析,史学月刊 年第 期等。语境的研究仍在增多,不一而定。“阶级”话语意涵如此之丰富,留给研究者充分的解读空间。既有研究多是抓住“阶级”概念中的新要素加以深入讨论,揭示其“新”之所在,或将新义联系固有思想观念进行解读。但若想探究这一新概念与传统的关系,及其在 年代迅速流行的原因,对于概念本身的“旧”义理解,仍是关键。相对于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晚清思想家所理解并建构的“阶级”,既是传统观念的集成,又是新义的过渡。本文尝试从词语、文本到思想,辨析“阶级”在 世纪初的早期内涵,探讨近代思想家所理解的“阶级”如何从对传统等级制的批判,转变为对社会群界结构的分析,其近代转变过程中的思想过渡与新旧转换。传统社会分层与秩序观念颇为复杂,可以确定的是,古汉语中“阶级”词语出现晚,使用频率低,汉代以后社会层秩结构以官阶品位为主,或称“等”“等级”。社会与经济地位是政治地位的附属,法律、礼仪上规定不同品级对应不同配享。至于平民以下的身份区隔如奴婢等,另有规定与专门用语,被排斥在主流社会秩序话语之外。清末民初,政府文件中开始较多使用“阶级”语汇表示行政与军事领域的官阶等级,这与近代渐次引入的西方军衔制有关,翻译而来,仍不出传统的政治等级意涵。相较而言,传统“阶级”用语表达强调官僚制度下的等级层秩,而今义“阶级”以社会主义理念为基础重新划定了社会分层,尤其重新审视了每一位国民的政治身份。其中近代转化,自清末革命追求“平等”“国民”等政治理念始。一 传统政治“阶级制度”在清末的历史建构“阶级”新义与近代日本密切相关。古代日本社会的“身分”固化程度远强于传统中国,也引发了近代日本知识人的强烈反感。明治以后,日本以西方国家为蓝本进行现代化转型,进化论、自由平等人权思想传入的同时,思想界也关注着当时西方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年代开始在少数期刊如六合杂志中有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其后社会主义专著与专刊陆续出版,相应的社会主义用语逐渐出现。因而“階級”汉字词的出现,既延续了传统身份制语义,也有社会主义背景,更多被运“阶级制度”“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的历史叙述近年来对经典文本中的概念分析关注渐增。徐天娜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的“资本家”和“资产阶级”:由译词的确定过程看革命对象的固化(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年第 期)一文认为,译词经历了从突出道德、社会、经济内涵向突出政治阶级斗争的转变,与之对应的是不同时期中国革命者关于中国革命对象的不同描述。陈红娟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中“阶级”概念的源起、语义与理解()(中共党史研究 年第 期)一文指出“阶级”概念“从服务于等级协作的封建礼制到彰显社会分化的嬗变”。有的研究越来越倾向长时段的语义与语境分析。常莉:论 世纪末 世纪初“阶级”概念在中国的早期阐释(社会主义研究 年第 期)综合考量清末“阶级”在不同语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涵,指出古汉语中“阶级”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在近代转变为“指向一种社会差异与失衡:等级之差、进化之差、贫富之差、劳动之差以及生产地位之差”。曹龙虎身份观念的转换与现代国家建构 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理论解读(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年第 期)将考察时段从清末延至新中国建立前,抓住“阶级”概念在促成“身份观念的转换”这一议题上的核心意义。另外,关键人物、政派的阶级斗争思想依然受到关注,如王也扬: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点研究,史学月刊 年第 期;张海鹏:孙中山民生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 兼议孙中山阶级观点问题,历史研究 年第 期;罗福惠:辛亥革命前后的阶级言说,湖北大学学报 年第 期等。韦伯、瞿同祖、孔飞力等基于中西比较视角,较早都论述过中国传统社会的阶层观念特点。孔飞力提到:直到 世纪才出现对人群分类意义的阶级观,仍受传统官阶等级影响,其他职业地位分层如“四民”的观念对其也有重要影响。政治上统治者与平民的大区分始终明确;下等阶级一直存在。贫富差异与人的品质、其他社会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见 ,“,”,:,。瞿同祖:中国的阶层结构及其意识形态,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刘纫尼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年版。文崇一从中西比较视角辨析了汉语“阶级”的用法特点,参见文崇一:官民阶级与阶级意识:中国的阶级模式,“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 期,年秋季。阎步克则从制度史角度揭示了秦汉以后的官阶品位结构演变,参见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版。清末新政直至民初的政府公报、各地官报都经常出现此种用语,特别是民初政府明确以“阶级”来指称军衔,参见马军:晚清西方军衔名称的翻译,近代中国第 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年版,第 页。另外“阶级”常见的语义还有“阶段”“阶梯”等,本文不作考察。用在自由民权的语境中,批评传统社会等级制的不平等。尽管出身背景复杂,“階級”一词明确表达了近代日本人对传统社会身分等级固化的负面印象。“四民平等,破除阶级”,正是明治维新的口号之一。这既是政治平权的主张,也包含了社会平等层面的诉求。政治与社会的双重平等诉求形塑了清末旅日知识人心中的“阶级”概念。世纪初,日本流行的欧洲近世史观传入趋新知识界。所谓欧洲近世史,就是讲述欧洲对传统政治革新的历程,即同时铲除“君主专制”与“社会阶级”两大障碍的历史,代表就是法国革命“平民政治”。典型描述如“经法兰西三次革命之震荡之洗刷,风潮所遍轰动全欧,自由钟振而专制之妖氛灭绝,平等旗张而阶级之毒焰扫清,所谓平民政治者,乃大出现于十九世纪”。又译作名篇近世社会主义讲述法国革命之作用:“铲除君主之尊严,打破贵族之阶级,绝灭僧侣之特权,各国效之于不公平、不平等、专制、压抑等,皆讳言之,一洗旧来之面目,而高唱民权。”书载法国革命的口号便是“四民平等,无有阶级”。清末革命党人在设计革命时,显然也受到这种影响。最著名莫过孙中山“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构想。又如革命派所论“国民”概念的内涵之一就是“平等”。最终“四民平等、破除阶级”成为辛亥革命的基本要求之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起草时,第二章人民部分第一条就是“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其后的民国约法也保留了这样的说法。自 世纪初,清末趋新士人便由“阶级”新义出发反思中国历史,批评传统社会存在严格区分的等级制度。但平等观念先行的论述思路,面临一个最大问题:如何在古代中国寻找与“阶级”概念相符合的社会现象。康有为建构的传统价值观是最早的尝试。康有为较早地受到西方乌托邦思想影响,将之融入传统思想,重塑价值体系,大同书集中体现了该理念。康氏把西方博爱、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与佛教的众生平等观结合,批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夫人类之生,皆本于天,同为兄弟,实为平等,岂可妄分流品,而有所轻重,有所摒斥哉?”康氏重塑的理想价值体系,又以维护传统的形式论证。按照他的世界历史观,各国都有“阶级”之分,唯独中国不然,但这要归功于孔子:“自孔子创平等之义,明一统以去封建,讥世卿以去世官,授田制以去奴隶,作春秋立宪以限君权,不自尊其徒属而去大僧,于是中国之俗,阶级尽扫无阶级之害。此真孔子非常之大功也,盖先欧洲二千年行之,中国之强盛过于印度,皆由于此。”康氏所论“阶级”实指先秦的封建制、贵族制与奴隶制。“中国有一事过于大地者,其为寡阶级乎?当太古春秋时仅贵族、平民两阶级,故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楚之屈、景,齐之国、高,周之刘、尹,世执政权。虽以孔子之圣,颜子之贤,不得大位焉。孔子首扫阶级之制,讥世卿,立大夫不世爵、士无世官之义。经秦汉灭封建后,贵族扫尽,人人平等,皆为齐民。”在保皇立宪时期的作品中,康氏的立论更显夸张:“吾中国二千年,改郡县后既无世诸侯大夫,人人平等,无封建之压制。”“若法人所矜夸以无量血购之平等自由,则我国久得之而忘之。”“我国史林李博、朱京伟有相关词汇史研究,参见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版,第 页;朱京伟明治期社会主義用語形成、世紀中国語諸相、東京:雄松堂出版、年、頁;小野昌階級事典、東京:第一法規出版、年、頁。汉驹:新政府之建设,江苏(东京)第 期,年 月。福井准造:近世社会主义“绪论”,赵必振译,广智书局 年版,收入姜义华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民报第 号,年 月 日。说国民,国民报第 号,年 月 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年 月 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年版,第 页。见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汪荣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康有为:大同书第二,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 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康有为:大同书第二,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 集,第 页。康有为:大同书第一,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 集,第 页。人以孔子道义之故,经秦汉大革之后,平等自由已极。”康有为所论,政治策略高于政治思想。他鼓吹孔子之平等精神,意在与法国革命相区分,主要用来为保皇立宪的主张张目。康氏关于“阶级”的观点也得到同时代士大夫赞同。如康有为认为,传统等级制下的“阶级”体现在贵族与奴隶两端,对平民无大影响;而章太炎从“阶级”限制平民从事“世业”的角度,认同秦以后无此制,“百姓不以阶级相丽”。除了先秦贵族制之外,康有为描述另一种不平等的“阶级”,现于“忘孔子之大义”的后代。大同书中论述了一个压迫与奴役的后世历史,集合了封建、爵位、门阀制度、奴隶、贱民、酷刑等等所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