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通一平”健康理论探讨——慢性病生态防治策略_徐琦.pdf
下载文档

ID:2235978

大小:214.25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四通 健康 理论 探讨 慢性病 生态 防治 策略 徐琦
岐黄随笔引用:徐琦,陈延武.“四通一平”健康理论探讨 慢性病生态防治策略 J 湖南中医杂志,2023,39(4):100104.“四通一平”健康理论探讨 慢性病生态防治策略徐琦1,陈延武2(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6;2.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 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因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障碍以及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病机可概括为气血阻滞,痰瘀为患、气机逆乱,脏腑失和、正气不足,五脏虚弱。笔者根据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总结了血道通、气道通、谷道通、水道通及阴阳平衡的“四通一平”健康理论,认为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活血化瘀通血道、祛邪辅助通气道、健脾和胃通谷道、宣肺敛肾通水道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从根本上纠正慢性病的病理基础,有效预防其发生发展。根据上述理论,笔者拟定了防治慢性病的药食同源处方通脉稳压灵、通肠糖脂衡、通络尿酸清,分别侧重于稳定血压、平衡代谢功能及防治高尿酸血症、痛风、抗肿瘤,以期对慢性病进行综合、系统的生态防治。关键词 慢性病;发病机制;四通一平;药食同源;生态防治 中图分类号 259 文献标识码 ADOI: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2304026第一作者:徐琦,女,医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名老中医经验与中医药文献研究通信作者:陈延武,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慢性病防治研究,Email:332576547 qqcom非传染性慢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chronicdisease,NCD,以下简称慢性病)是长期积累形成形态损害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指出,2019 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 80.7%,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率/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1。目前,针对慢性病人群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彭杨等2 就慢性病患者药物相关问题(DPs)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 DPs 的发生率较高,患者年龄、并发症数量、用药品种及用药依从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1 年)显示,2021 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心血管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8.6 万份,占总体报告的 9.5%,其中严重报告11129 份,占 6.0%3。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断模式、治未病理念、整体观念与调控手段、体质辨识等方面4,其以方便、易得、可负担、有效、安全等特点在我国慢性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5。笔者(通讯作者)经过多年理论与临床探索,根据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及中医药病因病机,总结了“四通一平”的健康理论,拟定防治慢性病的药食同源处方,以期对慢性病进行综合、系统的生态防治。1慢性病发生发展规律1.1“慢性病事件链”1991 年,心脏病学家Braunwald E 和 Dzau V 教授发表专家共识,首次提出“心血管事件链”概念,即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开始,引起血管和心脏的变化,如左室肥厚、心肌缺血,进而发展到心肌梗死,最后导致心衰及死亡的过程6。受“心血管事件链”的启发,笔者认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病都001第 39 卷第 4 期2023 年 4 月HUNAN JOUNAL OF T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ol.39No.4Apr.2023是全身性或系统性血液性状改变和血管病变在各脏器的表现,有单独发生或相继发生,但均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这一串慢性病可以称为“慢性病事件链”,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防治。研究表明,中老年脂肪肝的发生与合并存在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7,脂肪肝的患病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体质量指数相关,尤其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关系显著8,因此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脂肪肝的防治相辅相成。1.2慢性病低度炎症理论美国营养专家 ArtemisP.Simopoulos 指出:“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癌症、老年痴呆、肺炎、肝炎、肾炎、女性炎症等慢性病,虽然致病因素多样,但它们存在一项共同特征 伴随着全身或局部低度炎症”9。沈啸团队研究发现,在高血压病小鼠模型里,抗原特异性 T 细胞免疫应答增强,其在Science Immunology 发表论文,系统分析了高血压下免疫系统的改变,阐述了高血压炎症机制,揭示了高血压病和许多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一样具有系统性低度炎症的特点,并提出了高血压下炎症的可测量指标为血浆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升高和CD86 的表达增强,可用来提示高血压相关病理进展严重程度10。夏经钢等11 认为,代谢性炎症是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共同干预靶点,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紊乱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导致更多的炎症反应,而冠心病是以胆固醇代谢异常为“土壤”的慢性炎症性疾病。2慢性病的中医学病因病机慢性病归属于中医学“内伤杂病”范畴,所谓杂病是指除外感病以外所有疾病的统称,而内伤则指饮食、劳逸、七情之伤及五脏者12。其病因繁杂,涉及脏腑功能各异,相互关系错综,病变过程无序无规,总结其病机,不外乎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障碍以及脏腑功能失常。2.1气血阻滞,痰瘀为患朱丹溪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血阻滞是内伤杂病发生和久治不愈的内在基础。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等致气机阻滞,可致郁证、食滞等病证。血瘀是多种实、虚因素导致的血行不畅,可见于胸痹、心悸、痴呆、消渴等病证中。湿、痰、饮、水是津液不归正化的产物,痰阻于心胸可致胸痹,蒙蔽清窍可致痴呆、癫证,饮留于胸肺发为支饮,留于胸胁发为悬饮,水积腹中可见鼓胀。气、血、痰结聚日久可新生肿块,出现积证与聚证。痰瘀是多种慢性疾病的基本病机,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近代医家的普遍共识1314。由于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等造成痰凝(血脂与斑块)、血瘀(血凝与血栓),脂膏蓄积于脉膜之上,一方面使血脉失于营养,另一方面阻滞脾的运化,痰湿内生;瘀血阻碍气血运行,阻滞经络,使经脉不通、络脉不畅,致癥积包块、神志失常、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痰瘀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于脉道,而发为动脉粥样硬化15。气滞血瘀,日久化火,瘀热相搏,胶结为患,闭阻心脉,可致胸痹心痛,阻于肢体经络,可发为痛风、糖尿病足,阻于孙络,可发为脂浊;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瘀热为患可发生于内伤杂病热郁血分、久病入络的严重阶段,其形成与内伤久病、气火亢盛、湿热痰瘀、壅塞血脉有关16。2.2气机逆乱,脏腑失和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因情志、饮食、外邪而导致气的运行逆乱、脏腑失和,是内伤杂病常见的病变状态,常见于肺、胃、肝三脏。肺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气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肝升发太过,肝气上逆,发为胁肋胀痛、头痛、头晕等症,或壅遏清窍而致昏厥;肝气横逆犯胃可致胃痛,乘脾可致泄泻;气机逆乱,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可见心悸、失眠。素问至真要大论 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说明气血条达和平是治愈疾病的主要法则。高兵等17 总结舟山医案 内伤杂病临证方药规律发现,调畅气机、疏肝降肺和脾胃是唐氏治疗内伤杂病的基本治则。2.3正气不足,五脏虚弱仲景认为内伤杂病的一切病证都是五脏正气受损,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后的外在反映,其在 金匮要略 中以内因立论杂病之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正气亏虚,则可出现局部或全身的失养,进而导致功能衰减,并成为邪气侵犯、停留的内在基础,同时也是久病不愈的内在因素。五劳六极、饮食饥101第 4 期徐琦,陈延武:“四通一平”健康理论探讨 慢性病生态防治策略饱,金刃、虫兽所伤,常致脏腑或气血亏虚,成为导致慢性虚损性病变的直接因素18。景岳全书载:“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慢性诸病久病迁延,反复发作,耗损正气,终致五脏虚衰,机体无力抗邪,以致疾病进展成慢病且迁延反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载:“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元气充实,营卫通畅,能适应气候的变化,抵御外邪的侵袭,则可安和健康,提示扶正固本是治疗内伤杂病的根本方法。高兵等19 对管见医案 中内伤杂病临证用药规律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出陈氏论治内伤杂病不离健脾益气养血之准则,并以健脾为第一要义。3“四通一平”健康理论笔者根据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及中医学病因病机,总结了针对慢性病诊治的“四通一平”健康理论,其中“四通”是指“血道通”“气道通”“谷道通”“水道通”,“一平”即“阴阳平衡”。3.1“血道通”“血道”指血液循行的通道,中医学中称为“脉”,“血道通”即指血脉通畅。内经中“血脉”的含义,一指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为奇恒之腑,心所主。“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血者濡也”“脉者渎也”“心主血脉”,共同构成了一个循环于全身的心血脉系统20。二指血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仍未脱离血管的含义。灵枢九针论 载:“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血、脉功能的正常是机体各项功能正常的基础。灵枢平人绝谷 载:“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脉和利是机体健康的具体体现。3.2“气道通”“气道”指气运行的通道。中医学中的“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因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是生命活动变化的表达形式21,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人体的生命进程。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则五脏气机逆乱,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外邪极易侵入人体,内外邪交结产生湿、饮、水、痰、瘀等病理产物,日久则形成结节、肿块,百病丛生。故“气道通”一指调节气机,以通为治;二指调节气化,平衡五脏;病理产物的堆积还可以壅塞经隧,所以调“气”时亦应宣通府气,开窍道,给邪以出路。3.3“谷道通”“谷道”指水谷运化、吸纳、排泄的通道。中医学将整个消化系统功能高度概括为脾胃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为太仓,主受纳,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为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在此过程中,肝主疏泄的功能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并疏利胆汁,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使水谷精微得以吸收,糟粕得以排泄。脾胃论 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早在李东垣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脾胃对机体功能的重要作用,及饮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合理的饮食行为已经成为慢性病的最大致病因素22。饮食失宜,脾胃功能失常,百病始生,故“谷道通”包括平衡饮食、健运脾胃、调节运化枢纽(肝、胆、胰)、通畅肠道。3.4“水道通”水是人体营养物质代谢和转运、代谢产物排泄的重要载体,“水道”即人体水液运行代谢的通道。金匮要略 所载水液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包含水肿、痰饮、小便不利、黄疸病23。现代研究表明,湿证与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24。素问经脉别论 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在人体内主要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的功能有关,故“水道通”主要包括开宣肺气和敛降肾气。3.5“一平”的含义“一平”即“阴阳平衡”,“四通”是过程,“一平”是结果,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平衡”是对防治结果的高度概括。“一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平衡,顺应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及“月有阴晴圆缺”“日有白昼黑夜”的规律。2)“动静平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