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双碳
目标
中国
绿色
测度
区域
差异
成因
识别
李旭辉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33 卷 第1 期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3 No.1 2023“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区域差异及成因识别李旭辉1,陶贻涛2(1.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摘要 厘清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其成因对于实现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序关系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LWM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基于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效益溢出三个维度对20102019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QAP方法全面揭示和识别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均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各个区域及省域间存在显著差距,粤港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黄河流域处于较低水平;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整体差异较大,总体差异随时间推移呈现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总体离散程度呈扩大趋势,京津冀、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呈多级分化状态,黄河流域大体上分化为两极;知识扩散是影响地区绿色低碳创新差异的主导力量,其次为技术转化、生态建设和人才支撑,创新载体与财政支持的影响较弱。在新时代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对于全面协同提升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水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 绿色低碳创新发展;Dagum基尼系数;区域差异;二次指派程序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01-0124-13 DOI:10.12062/cpre.20220910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和国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低碳创新是关键引擎。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以先进技术手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高效、高质推动,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核心驱动力。“十四五”时期是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实现碳排放增速转变的重要窗口期。中国须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才能有望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1。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明确将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2022年3月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创新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绿色低碳创新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绿色低碳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同时受地区区位和区域政策的影响,各区域绿色低碳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3。作为区域不平衡的重要方面,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区域失衡无疑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成为协同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掣肘。因此,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创新区域协同发展,综合提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水平,已经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文献综述绿色低碳创新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驱动力,是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困境的破解之道,是新发展理念下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关键抓手,收稿日期:2022-06-13 修回日期:2022-09-30作者简介:李旭辉,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Email:。基金项目: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统计测度、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性研究”(批准号:2021LZ13);安徽财经大学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统计测度研究”(批准号:ACKYA22004);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gxyqZD2020088)。李旭辉,陶贻涛.“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区域差异及成因识别 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23,33(1):124-136.LI Xuhui,TAO Yitao.Measurement,regional differences,and causes of China s green and lowcarb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dual carbon goals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3,33(1):124-136.124李旭辉,等:“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区域差异及成因识别是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和产业化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4。绿色低碳创新作为“双碳”目标下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前期主要从理论层面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创新的内涵特征5、影响机制6 以及推广路径研究7等方面;后期随着研究方法多样化和基础数据丰富化,逐渐转向对绿色创新发展的实证研究。第一,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梁文群等8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绿色低碳创新效率进行分类测度。王彩明等9基于20052015年省级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利用DEA-SBM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绿色创新绩效。许玉洁等10采用网络 DEA 模型对 20032018年黄河流域79市(州、盟)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第二,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空间非均衡性考察。杨朝均等11运用基尼系数、Theil 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方法,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创新的区域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向云波等12应用Theil指数及其空间分解方法,考察了长江经济带20012016年化工产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和趋势。孙博文等13通过计算 20062019年中国278个城市绿色创新指数,借助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了中国绿色创新能力的时空演进规律。第三,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区域差异形成机理。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探讨绿色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如王博14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Shapley回归分解方法识别了20052016年中国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考察不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异质性。邓玉萍等15采用 20062015 年 CSMAR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合并匹配后的企业作为样本,考察了节能低碳政策带来的环境规制效应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董会忠等16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综合内、外部因素,探究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保护等变量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既有研究为考察“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成因识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以下局限:在空间尺度选取上,近年来学者多以四大板块、城市群和七大区域为尺度17-19,而针对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作为空间尺度有待深入开展。在综合测度方面,可从测度主体和测度指标两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在测度主体上,既有文献主要围绕绿色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为测度主体展开探索,缺少对绿色低碳创新的统计测度研究。第二,在测度指标上,已有研究多选用一个或几个独立指标作为代理变量进行测度,无法全面揭示绿色低碳创新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另外,在“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创新需要充分考虑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仅从政策支持、经济状况、资源环境等角度衡量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势必会影响测算结果的质量,不足以整体把握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在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识别上,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绿色创新的影响因素识别。随着研究进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绿色创新影响因素被识别出来16-20,然而尚未有研究考察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区域差异的成因,特别是在重大国家战略区域视角下,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尚不清楚。鉴于既有研究的局限,文章的边际贡献主要有:第一,以五个重大国家战略区域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梳理区域发展脉络,为“十四五”时期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形成优势互补的绿色低碳创新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第二,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出发,借助Dagum基尼系数与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全面揭示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时空格局及演化特征,为探索差别化的绿色低碳创新协调提升对策提供依据;第三,基于关系数据视角考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从而揭示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空间不平衡的成因,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供借鉴。2指标、数据和方法2.1指标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创新作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背景下“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结合点,是推动绿色集约发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战略选择。因此,在量化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创新、绿色、低碳的三重属性,不仅要科学合理测度创新发展水平,还要加入绿色和低碳理念,充分考虑环境污染与碳排放,从而更加科学、客观、准确把握“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水平和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水平综合测度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文章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出发,充分参考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 欧洲创新记分牌(EIS)2019 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 等权威报告,并根据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中关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相关要求,整合资源、知识、市场、环境等诸多要素,从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效益溢出三个维度构建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测度框架。2021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明确要求: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强化顶层设计和各方统筹,强化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意味着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绿色低碳创新系统可定义为由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创造活力、创新125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 1 期效益溢出三个子系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综合系统。其中,创新资源配置是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的根本与起点,合理的资源配置是绿色低碳创新行动有序运行、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创造活力能够有效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在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助推器”作用;创新效益溢出是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过程和成果的综合,体现了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赋能效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则,该研究在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创造活力、创新效益溢出三个准则层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的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表1)。上述指标体系中,既有研究多基于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衡量各省份碳排放水平。与之相比,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基于表观能源消耗数据和碳排放因子更加精准地测度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故该研究以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清单作为碳数据来源21。其余指标的原始数据取自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同时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为数据补充来源。样本考察期为20102019年,针对部分年份、省份的数据缺失,采用均值插补法与趋势外推法补齐。2.2研究方法2.2.1基于主客观组合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指标权重的合理判定是综合评价的核心要义。权重系数的确定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主观赋权法。判定结果能充分参考专家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但也可能受专家偏好所限,权重排序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无法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二是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客观赋权法,以各项指标所提供信息量来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权重系数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客观赋权通常依据较为完备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但缺乏对指标的主观认知。为兼具主客观信息表达,该研究采用“功能驱动”和“差异驱动”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一是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主观赋权。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