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赵小明
事迹
赵小明事迹
援藏行 后藏情
——记上海“组团式”医疗援藏医疗队员赵光明事迹
赵光明,男,1973年1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博士学位。2015年8月份,赵光明积极响应中组部、上海市委组织部的号召,怀着建设高原的满腔热情,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来到后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卫生援藏生涯。到藏后他始终牢记“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神圣使命,克服高寒缺氧,投身于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工作,针对受援医院放射科存在的问题,将内地先进的工作理念和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融入到本职工作中,履职尽责,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赵光明上任放射科副主任后,与医院科主任沟通后,多次向医院领导、上海市第七批援藏联络组、日喀则市委组织部申请建设放射科PACS系统。在国家卫计委、上海市卫计委及西藏自治区卫计委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调研征求意见时,曾多次反映PACS系统是放射科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必备设施,也有利于科室管理和质控。经过多方努力,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放射科PACS系统于2016年3月底正式施工,4月底投入使用。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他充分利用放射科现有设备,经过分析和论证后,先后开展了下肢全长X线摄片、冠状动脉CTA、小肠CT、磁共振动态增强、磁共振波谱、磁敏感成像、关节及软组织成像等39项新开展的检查项目,均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放射科首次开展的检查项目。本着 “精心的检查前准备工作可以部分弥补设备的不足,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可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的 原则,在开展新的检查项目时,从了解患者病史、以前的影像资料、检查前是否需禁食、是否需要准备药品到患者是否需要饮水、喝多少以及是否需憋尿等等向带教对象详细讲解,并使其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每项新开展的检查从患者体位的摆放、向患者说明检查过程、训练呼吸到检查后的图像重建和阅读,要求带教对象全程跟随,从第二例检查开始放手让带教对象上机操作,全程指导,直至让其能独立开展,累计共指导影像学检查约304人次。
人员队伍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根本点。基于此,赵光明在积极开展医疗工作的同时,加强培养带教当地卫生技术人员。“一对一”地带教2名当地医生外,坚持每周4下午举办科内业务讲座,提高放射科理论和实践水平,目前已举行过23次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内容先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开始,按解剖分区系统讲解;同时按当地疾病谱(多发病、常见病)重点介绍,有时也按当地放射科医师提出的要求精心准备专题的内容。鼓励带教对象举行读书报告,从如何在问题中找题目,然后查找学习资料和文献,学习提炼后准备PPT进行指导,指导带教对象进行读书报告13次。作为科室副主任,他坚持每个工作日上午组织全体放射科疑难病例讨论活动,共400余病例,教学读片572次,这样既能得到较为正确的影像诊断,又能起到教学目的,同时带教对象对图像分析、判断的过程积极发言,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加快彼此熟悉的进程,增进了友谊和相互交融。而这样的病例讨论也不仅仅局限于放射科,医疗队队员之间、放射科与其他临床科室之间也经常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MDT),这在组团式医疗队进驻之前从未有过。目前已参加科内、院内及院外会诊共113人次,受邀到其他临床科室授课7次。在2015年10月份市人民医院“院庆60周年”及“第三界学术年会”上开展了《磁共振的临床应用》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MRI检查由原来的每周3-4例增加到现在每周20-30例。
在医疗、教学工作的同时,赵光明积极思考、探索放射科进行临床科研方面的发展,与带教对象一起完成2014-15年包虫病图像及病历检索、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正在进行。根据现有设备条件提出了“高原环境下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骨髓MRI与血细胞分析对照研究”,“高原环境下对心脏形态与功能的影响:多模式定量影像学研究”,“肝包虫病微创介入治疗:高能量聚焦超声(HIFU)、射频消融与穿刺引流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的科研方向。作为一名科室管理者,赵光明参照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和派出医院放射科的管理制度,提出了专科发展规划9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11项,规范医疗技术操作规程13项,提出优化检查流程和科室管理建议16条吗,对科室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奠定了基础。
时光飞逝,一转眼援藏一年的时光即将结束。回望过去的一年,让赵光明感触最深的是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磨练出坚韧而富有感恩心的藏民,他们眼神和笑容透露着真诚。收获最大的是与当地医生、医疗队员和第七批援藏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论职位、职称高低,他们始终都是兄弟。“缺氧不缺精神”,援藏一项光荣神圣的使命,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能力得到了提升,援藏经历,也成为他一生难以忘怀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