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推进
xx
经济开发区
质量
发展
思考
对推进xx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对推进xx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省委、省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指示要求,紧扣贵州发展实际,提出围绕“四新”抓“四化”,续写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型工业化摆在“四化”之首,成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开发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引擎、主抓手,只有把经济开发区建设好、发展好,新型工业化才有出路、才有希望,高质量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非常有幸能参加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聆听了XX等领导作的专题辅导报告,让自己认识更深、思路更清、激情更足,对如何抓好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XX经济开发区于2012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于铜仁市XX自治县峨岭街道小云村,距XX县城9公里、铜仁凤凰机场130公里、铜仁火车站110公里、大龙高铁站170公里、思南乌江码头11公里,杭瑞高速公路XX东、西互通出口均设置在开发区内。规划总面积22.1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9.75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贵州电商扶贫示范基地、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配套设施情况。开发区自2011年3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以来,已建成道路网络6.2公里、标准化厂房12.5万平方米、职工住房1622套,配套幼儿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1所,完成了园区绿化、亮化、供排水及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水电路气讯等覆盖全园区。设立了县医院分院、农商行分行等配套服务机构,开通了县城至园区公交线路。
(三)产业发展情况。开发区坚持“特色、绿色、科技”的产业发展理念,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原则,充分发挥XX生态农业优势,突出茶叶、食用菌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引进和建设项目,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水平,初步形成了以农特产品加工、电子装备研发制造、服装鞋帽、电子商贸物流、建材装饰、旅游商品为支柱的产业集聚区。
(四)经济效益情况。累计引进企业80家,建成项目66个,在建项目3个,累计到位资金50亿元。共有入园工业企业6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提供就业岗位5800个。2020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税收1.72亿元,进出口贸易260万美元。
二、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效益不够明显,发展竞争力不足。一是能级规模较小。开发区起步建设较晚,规模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承载能力很弱,集群发展不优,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不强,未能真正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二是首位产业偏弱。开发区产业定位不明晰,没有突出首位产业,产业发展规划不科学,没有紧扣地方实际,在产业选择上“摇摆不定”,常因项目更替而调整,产业布局零散、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集聚效应弱。三是产城融合不够。开发区距县城较远,在规划发展中重产业集聚,轻教育、医疗、住房、商业等功能配套,无法满足产业工人在园区游购娱及子女入学,产业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不得不“两地分离”,居住在县城,上班在园区,导致园区企业招工难,也造成开发区人气不足。
(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发展推动力不足。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开发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管理体制未理顺,加上开发区建设规模和区域边界逐渐扩大,大量社会管理职能涌入,开发区承担了繁重的社会事务,导致主业模糊、主责弱化。同时,由于开发区受编制、人员不足等制约,在招商引资、用地报批、手续办理等很多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落实,而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有待加强,未能形成推进合力。二是人事体制不顺。开发区编制类型为事业编制,受行政事业身份限制,原行政人员保留身份逐步过渡,新进人员按事业人员管理,而实际在岗行政编制人员,却无法享受公务员职级晋升待遇。开发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干部内部成长空间非常有限,加之与政府部门交流不多,导致干部队伍结构老化,干事创业激情弱化。三是事权体制不顺。“三定”方案中明确了对开发区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土地规划等管理职责,而实际情况是有责无权,因为开发区没有行政执法部门,工作只能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开发区范围内夹杂着部分村寨,而对该范围内村居群众的安全教育、用地审批等管理职能不够明晰,导致在工作中存在推诿现象。
(三)要素保障不够到位,发展支撑力不足。一是建设用地紧张。由于缺乏资金收储土地,只能一边努力引进项目,一边努力做好征地和报批等工作,导致一些项目无法落地或落地缓慢。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国土空间规划已不适应当前工业发展需求,一些适合白酒等优质项目落地的地方之前又未纳入工业用地规划,以致用地无法获得上级审批,造成项目无法落地。二是专业人才匮乏。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干部都是从行政事业单位调入,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属于“行政管理”型干部,缺乏抓园区建设和工业经济的专业人才,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要求极不相称。三是财政投入不足。政府财力非常困难,对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投入有限,造成开发区功能不配套,承载能力较差,无招商引资吸引力,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短期内难以打破。四是企业融资困难。开发区内企业普遍缺乏流动资金,多数企业自身实力不强,无有效抵押,融资能力非常弱,在提供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也无特殊的扶持政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
(四)考评激励不够科学,发展创新力不足。一是考核机制不健全。省、市、县都在对各地开发区进行考核,但不同开发区发展规模、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用同一套指标考评与实际不符。特别是在县级考核中,没有侧重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等经济职能,综治维稳、精神文明建设、扶贫等方面仍要进行考核,导致开发区承担行政管理职能过多,挤占了抓经济主业的时间精力。二是薪酬制度未完善。开发区薪酬制度改革未实质性推动,没有推行企业化年薪,而实行固定的财政工资,与省内外国家级开发区普遍推行高于市、县2倍以上的企业化年薪制相比不具优势。受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没有与市场相匹配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和机制,致使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三是创新能力差距大。开发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十分有限,致使大量企业难以建立起专业的技术孵化体系。政府对企业的激励政策也十分有限,能及时落实到位的主要是厂房租赁优惠措施,其它在招商引资中确定的激励措施,要么是兑现不及时,要么是难以兑现,形成了许多遗留问题,影响着园区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着力在科学布局、集聚发展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应确定发展主攻方向,集中精力打造首位产业,培育潜力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在确定首位产业时,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和亮点,避免同质化竞争。修订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首位产业培育提升方案,集中力量推进首位产业发展。积极采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明确各产业园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推进白酒等重点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二是做好建设用地规划。抢抓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机遇,将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将更多适合新型工业项目发展的土地纳入工业建设用地规划,从源头上做好项目建设用地保障。三是做好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坚持“亩产论英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充分发挥开发区集聚效应,除对资源、环境、地质等条件有特殊要求外,原则上新引进企业必须集中到开发区,确需在开发区外安排重大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业项目,要按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关要求进行科学论证,加快促进园区集聚发展。
(二)强化配套建设,着力在设施完善、要素保障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按照生产加工、商务办公、生活配套“三位一体”模式,加快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除水、电、路、标准厂房、环保等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吸纳能力。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环境。二是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大力做好工业建设用地申报等工作,千方百计加强资金筹措,超前做好土地收储,有效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建立工业用地收回收储机制,严格执行低效用地、闲置土地处理规定,对经济效益较低、闲置的土地和空置的厂房进行“腾笼换鸟”,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多形式增加用地供给。三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地方财政资金稳定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和世行贷款,多形式保障开发区建设发展资金投入。探索推行开发区“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管委会”作为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公司”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市场主体,盘活利用开发区各类资产资源,把开发区土地、标准厂房、公共配套设施、环境设施等有形资产和经营开发权、使用权、广告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注入开发区经营公司,由经营公司负责开发区开发、建设和管理,增强开发区自身“造血功能”。
(三)强化精准招商,着力在招大引强、龙头带动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创新招商机制。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要,树牢精准招商引资理念,从“唯商是招”向“精选优商”转变,从“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严禁不计成本、“血拼式”招商。建立完善领导带头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组建招商引资工作专班,采取产业链招商、区域招商、多元化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关联配套的大项目,培育一批带头性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完善招商政策。结合园区自身承载能力和财力条件,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要求,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明确享受条件、适用范围、优惠内容、兑现流程、执行期限等内容。严格做到守约重诺,不折不扣履行招商引资协议,确保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兑现到位。三是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强化公共服务,为优质项目落地、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事前评估机制和联席会议会审制度,加强项目落地后续服务、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对重大项目签约、注册、开工、投产、运营全程领办代办,对一般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四)强化运行调度,着力在服务企业、助推发展上实现新提升。一是建立定期调度制度。高度重视企业的生产发展,全力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在企业用水、用电、用工等方面积极做好服务,尽最大努力给予支持帮助。开发区管委会每月召集区内企业进行座谈,了解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及时掌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对接政府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促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应主动担当作为,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树立企业至上的理念,对区内的企业实行定点联系,每月至少走访联系企业1次以上,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政银企协调制度。积极搭建企业融资担保平台,有效解决企业无担保问题,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加强对企业融资的协调对接,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政银企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资金需求和银行贷款投向,促进政府部门、园区企业、金融机构通力协作,最大限度给予企业资金支持,推动园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强化改革创新,着力在理顺体制、转型升级上实现新提升。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紧紧抓住全省推进开发区体制改革的机遇,对开发区的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人员编制等进行调整优化,将开发区管委会从事业单位调整为行政单位,并设置相应的内设机构,赋予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土地规划等管理职责,有效解决有责无权的问题。进一步明晰开发区与所在地乡镇(街道)的管理职责,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突出经济管理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由乡镇(街道)政府主抓,管委会重点抓好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二是优化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开发区考核的统筹,既要有各类开发区普遍适用的共性评价指标,也要根据开发区固有的差异性研究设置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指标。考核内容应侧重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