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公文
语言
味道
公文语言的“味道”
公文语言的“味道”
一篇文章就是一盘菜,写文章的人好比是厨师,读文章的人如同品尝美味的人。在美味的烹饪过程中,厨师勺影飞动,烹饪出不同味道的菜,不管口感是软糯酥,或滑脆嫩,都会以酸、甜、苦、辛、咸、鲜不同的味道呈现出来。读文章的人,在对文字的咀嚼中,会自然而然地用味蕾去感受文字所蕴藏的味道,文章的价值也随之味道被读者感知,味道成为厨师与食客对话的桥梁。
味道是文章的灵魂,任何一篇文章,若想令读者回味,就得有味道可寻,美文还得有不同味道层次的叠加。对公文这道菜而言,有哪些味道呢?笔者以为,常见的有七种。
一、政治味
公文姓“公”,它体现公共意志,宣扬集体思想,解决社会问题。这就意味着,公文必须有浓郁的政治味。对党政机关公文而言,这种味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态度的鲜明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比如,指导思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决策部署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员干部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些都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
二是措施的政策性,落实政策不走样。比如,2019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六稳”是中央经济工作会确定的,在下级的文稿中得体现出来。这一点对一般企业来说,政治的味道相似的。
三是语言的规范性,关键表述不变形。比如,关于2019年的形势,一般这样表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写作时最好规范使用这样的规范表述。另外,对于“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要概念,表述要准确,一个字都多不得,少不得。
二、专业味
公文这道菜为事情而做,事情涉及方方面面,有党务、行政,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话”“行规”,都有专业味。这种味道的“佐料”有四种:
一是行业术语。比如,“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的制造企业。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加大国家级和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力度,争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产业融合”是经济部门的专业术语,而“两化融合”“服务型制造”“军民融合”则是工业和信息化专业术语,专业味很浓。
二是科学理论。比如,“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的5000万元、示范县和示范工业小区各安排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转移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的贷款贴息,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撬动、吸引和放大外来投资和民间资金参与园区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建设。”“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上的理论,说明投资会导致经济总需求的剧烈变化,带有几分学术味。类似的理论还有很多,诸如“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塔西佗陷阱”“黑天鹅”“灰犀牛”等,在公文中都经常被使用。
三是工作规律。比如,“深化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极端重要性认识,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抓手,落实一把手负责制,紧盯项目包装招商、落地开工、投产见效三大环节,理清工作思路,坚持外引内培,做优存量,做大增量。”这段文字具有鲜明的项目管理味道,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前期的招商、中期的建设,后期的经营三个环节,这段文字彰显了这个规律。
四是专业数据。比如,“2018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呈现‘高开稳走、稳中有进’态势,主要指标好于预期、高于全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较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预计增长6.2%)5.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2位,增速为近5年来最高。”
再如,“今年我省人均GDP有望超过3000美元,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突显,自身体制和机制更新进入临界状态,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规避这一陷阱,通常的方式之一就是从产业入手,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构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分别使用了几个关键的数据,专业味很浓。
三、哲理味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思想,这些思想通常结晶为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名人格言等语言形式。这些语言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是公文味道的上佳调料。若运用恰当,能起到“蓬荜生辉、境界全出”的效果。这种味道的调制有三种策略:
一是“借风使船”,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借力使力,顺势说理。如:“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段话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观点,营造了一个说理的强大气势。
二是“移花接木”,把名言警句自然地套用在文稿的语言之中。比如,“如果缺乏协同、政策不配套,‘东边日出西边雨’,会影响改革整体效益;迟迟不能在关键问题上突破,‘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会错失改革良机。”这段话巧妙地引用了苏轼《定风波》中的诗句,与上下文的语境水乳交融起来,语意衔接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三是“格物释理”,从众所周知的自然现象中找到事物发展的逻辑。比如,“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已经充分爆发出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用江河冲开绝壁夺隘而出的自然现象,揭示了人要获得成功必须奋力拼搏的哲理。
四、“家常”味
味道的泉源在民间。毛泽东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词语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现实生活的。
民间语言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不管是谚语、歇后语,还是惯用语、顺口溜,都饱含生活气息,如同家常小炒,虽然简朴,却耐人寻味。家常味有两种“味精”。
——口语。比如,“我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这是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长江病了”这句口头语,贴切地说明了长江生态系统的污染问题。
还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这些都是老百姓拉家常,“摆龙门阵”“唠嗑”的话,说出来,像亲朋好友相互邀约,走亲串戚,充满亲切感。
——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顺口溜等。比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用“懒婆娘的裹脚步——又臭又长”的歇后语形容空话连篇的长文章;在《论持久战》中,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人所共知的俗语,告诉军民要保存力量,等待时机,夺取胜利。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习近平总书记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句耳熟能详的熟语说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道理;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谚语表达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合作与互信;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句俗语来表达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句俗语比喻文明的多样性。直白通俗接地气,读这样的文章就像回家吃母亲炒的菜,味道是那样的熟悉。
有些“红头文件”也使用熟语。如“要抓紧落实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定切实措施,稳定‘菜篮子’‘米袋子’‘火炉子’价格。”“经过试点和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途径。要防止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简单地换‘婆婆’和‘一放就乱乱就收’的现象重演,防止‘一刀切’,一哄而起和搞形式主义。”“菜篮子”“米袋子”“火炉子”“婆婆”“一刀切”都是街头巷语,用在这里很传神,庄重中透出活泼,典雅中显现生动,达到“等闲言语变瑰奇”的意境。
五、文学味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公文语言虽不像写文学作品有诗情画意,但也非千人一面的,特定情况下,也可运用文学思维、文学手法和文学语言来表达。文艺味的调制有三种方法。
一是文学思维。用大脑的联想和想象机制,拓展思维空间,让语言跳出原有限制,用文学语言的形态来表达。
比如,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末尾有一句话:“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段话用诗人般的思维展开联想,使用“海岸”“高山之巅”“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等诗意语言,令文章活色生香,读完满口留香。
再如,“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这次前来墨西哥途中,当我透过飞机舷窗俯瞰浩瀚的太平洋时,仿佛看见几个世纪前那些满载丝绸、瓷器的‘中国之船’正向着阿卡普尔科破浪前行;当我踏上贵国的土地时,又仿佛看见那位传说中的乐善好施的美丽‘中国姑娘’正在普埃布拉传授纺织、刺绣技艺。”通过联想,用“驼铃”“孤烟”“大海”“航船”等意象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的画境。
二是文学笔法。通过引用、比喻、引用、排比、反复,甚至是夸张等修辞格,为文章蓄势造势,增强语言的冲击力。
比如,1978年,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题为《科学的春天》的讲话,他说:“我的这个发言,与其说是一个老科学工作者的心声,无宁说是对一部巨著的期望。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它不是写在有限的纸上,而是写在无限的宇宙之间。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段发言运用了比喻、引用、反复、借代等修辞手法,富含诗意,读起来令人精神振奋。
三是文学体裁。借鉴诗歌、散文,甚至杂文的范式,为公文提味增鲜。比如,山东威海市领导的一篇推介词,这样介绍威海:“读你,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威海的千里海岸线上,山海相连、湾岛相依,滩曲礁奇、林翠泉清,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长卷。有句流传很广的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威海这条‘中国最美海岸线’,就散发着千遍不厌的独特魅力。“从美丽的泉城一路向东,就能到达中国大陆最早迎接日出的海滨城市。一路向海,风光无限;一路向海,气象万千。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千里海岸线,一个创业梦。希望更多朋友走近威海、读懂威海,爱上威海、选择威海,在威海这条迷人的千里海岸线上,一起逐梦圆梦!”这是一篇思维灵动、语言优美、文艺范十足,咋一看,也许以为是篇散文,谁能想到是一篇公文呢?
四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