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中考
化学
一轮
复习
实验
设计
评价
专题
强化
练习
解析
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1. [2023年·贵港]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O2、N2、CO2
分别把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B
检验CO32-
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C
分离CO2和CO混合气体
先通入NaOH溶液,再加入稀硫酸
D
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加入适量CaCl2溶液,过滤
2. [2023年·杭州]下列实验中,实验原理和主要操作方法都符合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主要操作方法
A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各成分的溶解性差异
蒸发
B
分离水与酒精的混合物
各成分的密度差异
蒸馏
C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差异
加碳酸钠溶液,观察产生气泡快慢
D
除去FeSO4、CuSO4混合溶液中的CuSO4
金属活动性差异
加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3. [2023年·泰安]控制变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图3-4-4
4. 一同学设计了两种由CuO→Cu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ZnH2Cu;方案二:CuOCuSO4Cu。
大家认为方案二优于方案一,理由是:①节约能源;②Cu产率高;③产品纯净;④操作安全。其中,评价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2023年·乐山]图3-4-3所示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图3-4-3
6. [2023年·包头]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
A. 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K2SO4,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B. 制备Cu(OH)2,可将Ba(OH)2溶液和适量CuSO4溶液混合,过滤
C. 鉴别NaOH、NaCl、CuSO4和稀盐酸四种溶液,不需添加任何试剂就可完成
D. 分离NaCl和MgCl2的固体,先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过滤,向滤渣滴加适量稀盐酸
7. 检验烧碱中是否含有碳酸钠,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提出以下几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样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溶液。王华同学认为此方案不可行,其理由是
。
方案二:取样配成溶液,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大家发现,刚开始滴加时无气泡产生,原因是
。
方案三:取样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一种碱的溶液,可以证明含有碳酸钠,该溶液是 。
8. [2023年·重庆]某未知气体X可能含有CO、CH4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同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ⅰ)加热时,CH4能与CuO反应生成Cu、CO2和H2O。
(ⅱ)20 ℃时,Ca(OH)2和Ba(OH)2溶解度分别为:0. 165 g,2. 1 g。
图3-4-5
(1)仪器M的名称是 ,CH4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气体X成分的猜想与探究
猜想1:只有CO;猜想2:只有CH4;猜想3:既有CO又有CH4。
①实验时,先往装置中通一段时间的N2,再通入气体X后加热,实验中有下列变化:
变化1:A中玻璃管内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变化2:B瓶增重;变化3:C中出现浑浊。
根据变化 (填“1”“2”或“3”),可知猜想1不成立。
②根据上述变化仍无法确定气体X的成分,还需要测定 (填序号),并进行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a. 实验前A中CuO的质量 b. B瓶增加的质量 c. C瓶增加的质量
(3)讨论和反思
①C中用Ba(OH)2溶液而不用Ca(OH)2溶液的原因是 。
②从环保的角度,该装置还应进行的改进是 。
9. [2023年·北京]如图3-4-6所示“黑面包”实验中,蔗糖(C12H22O11)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的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图3-4-6
提出问题改变糖的种类、浓硫酸的体积、水的滴数和温度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
进行实验分别取5 g糖粉进行实验,根据前2 min 的现象对实验效果进行评分,记录如下:
表1 实验记录
实验
1
2
3
4
5
6
7
8
9
糖
蔗糖
蔗糖
蔗糖
冰糖
冰糖
冰糖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
浓硫酸体积/mL
4
5
6
4
5
a
4
5
6
水的滴数
5
10
15
10
15
5
15
5
10
温度/℃
22
30
50
50
22
30
30
50
22
效果得分
65
81
93
91
88
75
0
0
0
处理数据 分析表1,计算效果得分均值,结果如下:
表2 效果得分均值
因素
糖
浓硫酸体积/mL
水的滴数
温度/℃
蔗糖
冰糖
葡萄糖
4
5
6
5
10
15
22
30
50
均值
79. 7
84. 7
0
52. 0
56. 3
56. 0
46. 7
57. 3
60. 3
51. 0
52. 0
61. 3
依据均值推断最佳实验方案,均值越高,效果越好。
解释与结论 (1)蔗糖变成黑色的炭,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推测放出的气体含SO2,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 。
(3)实验6中,a为 mL。
(4)根据表2推断,“黑面包”实验最好选择5 g冰糖、5 mL浓硫酸、 滴水和50 ℃。
反思与评价 (5)表2中,22 ℃对应的均值为51. 0,计算该值所依据的3个数据分别是 。
(6)综合分析,使实验3的效果得分高于实验4的因素有 。
10. 葡萄糖是生命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提出问题 葡萄糖的燃烧产物是CO2和H2O,由此能否证明葡萄糖是只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实验设计 为了确定葡萄糖的元素组成,某小组设计了如图3-4-7所示实验(部分固定装置省略)。
图3-4-7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3)装置C中氧化铜的作用是 。
方案评价(1)用充有空气的储气球代替装置A,是否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填“是”或“否”),原因是
。
(2)装置C中葡萄糖燃烧的设计特点是 (写一条)。
数据处理下表是同学们填写的实验报告,请你帮助完成。
实验事实
数据分析及结论
1. 8 g葡萄糖完全燃烧,得到2. 64 g CO2和1. 08 g H2O
数据分析:
结论:葡萄糖含有C、H、O三种元素
讨论交流为了尽量减少误差:
(1)该实验在进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写一条)。
(2)从定量实验的角度看,该实验是否可进一步改进?请简要写出一个改进意见:
。
【参考答案】
1. C [解析]分别把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O2、N2、CO2三种气体的瓶中,盛有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都熄灭,故无法鉴别;滴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气,故无法确定是否含CO32-;分离CO2和CO混合气体,先通入NaOH溶液,将二氧化碳吸收,得到一氧化碳和碳酸钠的溶液,再在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二氧化碳,故方法正确;除去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加入适量CaCl2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
2. D [解析]粗盐中的氯化钠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溶解性不同,可以采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水和酒精的沸点不同,可以通过蒸馏分离;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如果加入碳酸钠都会产生气泡,故无法区别,根据酸根离子的化学性质差异可以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因此在FeSO4、CuSO4混合溶液中加过量铁粉,铁粉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过滤可以除去生成的铜及过量的铁。
3. A [解析]探究铁、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除了金属种类不同,其余条件要相同,不能选用不同种类的酸;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遇二氧化碳不变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遇二氧化碳变红,可以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碘单质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可以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可以证明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是有影响的。
4. B [解析]方案一是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加热条件下,氧化铜和氢气反应生成铜和水,方案二是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锌和硫酸铜常温下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方案二比方案一节能;氢气还原氧化铜时,还原出的铜覆盖在氧化铜表面,导致氧化铜不能完全反应,造成铜的产率偏低;锌和硫酸铜反应时生成的铜也会附着在锌表面,得到的是混合物,因此两种方法得到的都是混合物;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易发生爆炸,故方案二比方案一操作安全。
5. B [解析]倾倒二氧化碳,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化学性质);硫燃烧可以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装置内压强变化不大,不能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立即复燃说明已集满,可以验证O2是否收集满;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画,可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硬度。
6. C [解析]向混有硫酸钾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能除去硫酸钾,但引入了新杂质氯化钾,故不能达到除去硝酸钾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钾的目的。氢氧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物都为沉淀且不易分离,故不能达到制备氢氧化铜的目的。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可首先鉴别出硫酸铜溶液;然后将硫酸铜溶液分别滴入其余三种溶液中,有蓝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将剩余两种溶液分别滴入蓝色沉淀中,能使蓝色沉淀溶解的是稀盐酸,不能使蓝色沉淀溶解的是氯化钠溶液,故不需添加任何试剂就可鉴别四种溶液。向氯化钠和氯化镁的混合物中加水,得到混合溶液,再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的滤渣为氢氧化镁沉淀,氯化钠留在了溶液中;向滤渣滴加适量稀盐酸,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最后得到的是氯化钠和氯化镁两种溶液,而不是固体,故不能达到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镁固体的目的。
7. 方案一:烧碱和碳酸钠的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方案二:稀盐酸先和烧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