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调研
报告
基层干部
日常工作
如何
践行
人民
中心
发展
思想
调研报告: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调研报告: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管理体制的日益深化,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中出现了许多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基层干部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成为新形势下街道社区抓好服务工作的重要课题。近期,根据主题党日活动的安排和部署,街道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采取听汇报、个别走访、问卷、座谈交流、实地查看等形式,就目前街道、社区在为民服务方面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思路,广泛听取了社区干部、辖区单位和部分城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深入研讨,达成了共识。
一、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面临的新要求
(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要求街道社区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随着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职能的社会化,政府城市管理职能的社区化,街道社区在外来人口管理、卫生计生、劳动就业、社区服务、城市管理、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需要街道社区,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能力,推进服务群众工作便民化、服务化、高效化,在改善社区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强有力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民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要求街道社区树牢为民服务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对民生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新形式和新常态下,要做好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就必须践行“民思我想、民求我应、民需我办、民难我解”的思路,怀着对居民的深厚感情,着力在便民、服务、保障的支撑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创新服务,提升服务功能。要把党和政府的重托,把人民的期望,化作一腔热情和一颗赤子之心,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追求,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所急、所需、所盼”,及时解决居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始终不渝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当好居民的贴心人。
(三)广大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要求街道社区体现改革发展初心。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改革发展初心。城市的核心是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改革发展的最大初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广大城市居民精神需求日益多样化,社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群众性组织和活动群体,其中即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健康的也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把各类自发的健康的群体活动组织好,保证群众民主权利的实现,是摆在街道、社区干部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目前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街道社区干部思想落后的问题。街道社区个别党支部及干部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旧框框中,有的干部把为民服务停留在口头上,服务群众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真正面对群众时却是“话难听,脸难看,门难进”,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居民服务工作缺乏研究和思考,工作覆盖面不广,没有特色和创新,不能根据变化后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是街道社区负担过重的问题。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承担的工作量比较大,涉及面广,有党的建设、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大气污染防治、人口与计划生育、防病防疫、流动人口管理、防范邪教、普法、劳动就业、组织劳务输出、职业介绍、对特困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等,日常工作项目多,还有随时性工作需要居委会工作人员及时处理。而居委会的情况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工作任务重。在工作的同时,居委会工作人员要接触各种人、处理各种事,工作精力不足,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社区工作经费不足问题。有的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建设经费不足,各种便民公益设施也无法满足为民服务的需要,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想法,有思路,也很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干出一番事业来,但因为经费不足,造成好的思路和办法只能成为一种摆设,不能付之于行动,甚至石沉大海,影响了社区和服务发展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今后街道、社区为民服务工作的思考
(一)以知民为基础,熟知民意,体恤民情。围绕“知民”,扎实推进调查摸底工作,为服务居民掌握真实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增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与街道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居民对街道社区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因此街道干部应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实”为基本要求,协同相关部门,紧紧抓住“以房管人”等措施,以楼幢为单位,做到每户居民都有街道社区人员管理,不留死角;制作入户登记表,将居民的城市低保、计划生育、劳动保障、重点人员、残疾对象及流动人口等内容详细进行登记,确保入户信息全面周详;同时实行动态管理,督促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对责任区的重点人员、流动人口、房屋租赁情况定期复查,全面摸清居民基本情况;街道社区设立民情联络站,强化热线服务,把意见和问题分类整理,实行“全程跟踪制”,并征求办理事项满意度,为进一步加强居民服务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搭建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的联系协作平台,一方面,主动上门征求意见,了解需求,认真做好政策引导、信息咨询、协作服务等工作,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利用辖区单位在人力、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共驻共建,重点开展文化体育、宣传培训、综合整治、救助救济等一系列共建活动。
(二)以利民为动力,扶贫济困,排忧解难。围绕“利民”,丰富服务内容,增强社区居民的和谐感和满意感。要情系群众,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工作的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一种常态,以公仆的角色到基层一线特别是群众意见较大的地方,倾心聆听百姓的呼声建议,切身体验百姓的喜怒忧乐,准确把握百姓的思想脉搏,在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中找准为民谋利的切入点着力点。要对居民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妥善处置和解决;坚持以无偿、低偿服务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积极动员,广泛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利用志愿者的特长,开展义务服务;认真执行好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政策,重点做好低保的提标扩面工作。充分运用好国家再就业优惠政策,在工商、税收等方面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帮助。
(三)以便民为途径,拓宽领域,强化服务。围绕“便民”,大力发展街道社区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社区居民的方便感和周到感。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区服务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加强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推进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开展“服务承诺”活动,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分析研究、分门别类,实行服务承诺制,跟踪解决落实,使民情流水线工程进一步深化拓展;抓好以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为主体的社区服务设施,做好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和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四)以乐民为目标,弘扬文化,丰富生活。围绕“乐民”,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增强社区群众的文明感。要逐步建立社企联动、社校联动、社团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共助共建力度,实现互惠双赢;整合社区各类资源,将单纯由政府单方投资、包办社区文化的方式改变为机关、社团、企业、学校、家庭共同兴办社区文化事业的运作模式,每个社区每年至少开展6次以上文化活动,将街道社区内的文化广场、图书馆、广播站、阅览室及家庭图书对居民群众开放,既减轻财政的负担,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积极开展兴办社区精神文明活动,组织争创“文明街道、文明小区、文明楼院”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使小区文化、庭院文化、楼道文化、家庭文化相互辉映,构成社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通过成立社区青少年协会、文化娱乐协会、体育协会、书法协会等群众文化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在各类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五)以安民为己任,维护稳定,创建和谐。围绕“安民”,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机制,增强社区群众的安全感。街道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牢记心头,针对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在“防范”上动脑筋、在“综治”上做文章,在“落实”上下功夫。做好新形势下的服务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帮助社区群众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群众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同推动改革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联动机制,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处理各类矛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加强社区治安,把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作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重要职责,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在社区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治安管理体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打击、预防各种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活动,组织老党员、老干部成立社区联防队,参与义务治安巡逻、护绿护院、民事调解和宣传帮教等工作;结合“警务进社区”进一步强化警民联防工作,努力使“平安社区”实现全街道覆盖;及时发现并消除影响稳定的因素,保证社区内无未成年人犯罪、无邪教组织、无重大安全事故。同时,建立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秩序统一、和谐,为社区群众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祥和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