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上林师公舞在广西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docx
下载文档

ID:2166690

大小:22.86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上林 师公 广西 民族 民间舞 教学 中的 实践 应用 探究
上林师公舞在广西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上林师公舞就是广西民间流传的“上林古筛〞,于2022年成功入选广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师公舞是一种宗教式舞蹈,通过“跳师〞、“唱师〞等形式来进行与鬼神的沟通,用来对丰收的庆祝,瘟疫、鬼怪的驱逐,到达为民禳灾的目的。本论文在信仰多元化的根底上,对上林师公舞的舞蹈历史起源、文化特色、风格特征、动律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构建具有教学价值的舞蹈训练组合。 关键词:师公舞;上林;广西壮族 中图分类号:J722. 2-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2) 15-0113-02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并开展了上林师公舞 (一)师公舞的起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其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到达1600万以上,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条件极其优越,为此其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极为丰富多彩。在全国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大环境下,广西上林师公舞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尊重,获得了较好的传承与开展,逐步展示在全国的舞台上。 广西壮族师公舞最早期是以“原始傩仪的依存〞形式而存在的,其起源于壮族先民对神灵祭祀、祈福消灾的古老法事道场,其创造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作之中,现如今在上林、象州等地区广为流传,其主要用于=对民间祭祀和节日的表演。师公舞中的“师公〞身份有着严格的阈限过程和“戒度〞仪式,在表演时,也有着严格的仪式程式和最根本的步伐,同时,相应的仪式要有相应的法器配置,相应的神灵要有相应的木质而具佩戴。师公舞讲究的是设坛进行舞蹈表演,不设坛不进行舞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师公〞遵循固定的仪式程序和科仪文本,通过对“经文〞的颂唱和固定舞蹈动作配合,来实现人们的祈福、庆丰、丧葬、逐疫等意愿的表达。 (二)“师公〞与“道公〞的划分 在广西局部壮族居住地区,“师公〞和“道公〞有着不同的分工:“师公〞通常管理活人,也就是对活着的人各种祈福纳吉、治病除疫、驱鬼避凶等法事活动进行管理;而“道公〞通常管理死人,也就是对死了的人的亡魂超度、祭祀拔解等幽事活动进行管理。2022年4月,笔者通过对上林县西燕镇的田野调查发现,西燕镇盼‘师公〞既对活人的祈福纳吉、治病除疫、驱鬼避凶等法事活动进行管理,又对死人的亡魂超度、祭祀拔解等幽事活动进行管理,也就是既能管理活人,又能管理死人,红白事兼办,而“道公“那么不能对活人进行管理,只能进行死人幽事管理。在西燕镇,在举办各种大小法事时,师公〞往往不进行红白事划分,而是依据锣煽动用情况来划分。法事举办过程中,如果动用锣鼓,那么所需要佩戴面具、法器执掌的“师公〞就会越多,而且“师公〞们的表演通常都是通宵达旦,为此需要“师公〞和“道公〞彼此合作来完成。 由于西燕镇师公教兼做活人和死人的红、白法事,为此其科法涵盖了文武两方面的内容。文科科法主要是指在法事举办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礼赞性的奉颂类的科法、科仪和相关法术动作,既有对神迹神威的歌颂,又有对鬼神离境的劝送,其仪式范例通常为“断后〞,在其动作表演和科仪中充满了戏剧的意味,讲究的是醮谢祷请姿势的肃穆与庄重和女态身段的娴静恬雅。武科科法主要是指在法事举办过程中对邪神、恶煞所进行的威慑和驱逐的科法、科仪和相关法术动作,其仪式范例通常为“落神〞,通过“落神〞附体来实现对鬼怪、凶神、恶煞的驱逐。武科科法讲究的是动作的勇猛雄健及师冠、面具及服饰的佩戴,在紧锣密鼓的伴奏下,师公〞在正常表演中往往会夹杂进行滑稽、杂耍动作的表演,比方“上刀山、下火海〞等,这就使得武科科法表演场面显得尤为阳刚火爆,其精湛程度与武术杂耍不相上下,从而造就了上林“师公舞〞的独特风格特征。 (三)原生态形态下的师公舞 在来宾与上林交界的地区,师公〞通常情况下也被叫做“唱师〞,在其“打醮〞仪式过程中也对“三十六神、七十二相〞非常注重,以原始歌舞戏为其主要表演形式。在上林师公舞表演过程中,其世俗化、趣味化倾向愈创造显,动律讲究的是摆头晃身、扭胯颤膝。依据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及其自身称呼不同面分为“布壮〞和“布蛮〞两大分支。在各种仪式的举办过程中,“布壮师公舞〞表演的舞蹈数目通常在6-9个之间,其舞蹈形式多为单人舞蹈或双人舞蹈,讲究的是大幅度动作,特别是其“压坛舞〞中的扭胯动作,让舞蹈看起来更加欢快与热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特征。而“布蛮师公舞〞表演的舞蹈数目那么在10-12个之间,其舞蹈形式既可以为单人舞蹈又可以为双人舞蹈,还可以进行三、四人共同表演甚至是集体舞蹈表演,比方“送表文〞、“朝花灯〞等。在进行“布蛮师公舞〞表演时,讲究的是小幅度动作,凸显的是稳重大方面抒情。 相对于广西其他地区来说,上林师公舞的舞蹈程式更为标准一些,不但拥有较为独特的舞姿造型。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通过扭胯、颤膝、摆头、晃身等诸多动律特性和较为原始的风格程式,使舞蹈表演看起来更加肃穆、稳重,犹如神灵附体。相对于广西其他地区的師公舞,上林师公舞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动律中的“晃〞,通过连续不断的“晃〞,让舞蹈表演的审美感觉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更加神乎其神。 (四)上林师公舞的舞规 上林师公舞舞规中,最为明显的一条就是“有舞必设坛,无坛不作舞〞。这是因为“坛〞通常为土筑的台子,用来对祖师和神灵进行安置,如果不设坛,那么表现出对祖师和神灵的不敬,各种祭祀活动也无从谈起,为此要先设坛然后再作舞。 舞规中,对“唱神必跳神,跳神必戴相〞的规定也非常严格,这也成为其最为重要的舞规之一。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师公〞要通过扮神舞蹈来对诸神进行延请,每一位神的形象都有其独特性,为此要佩戴能够代表该神特性的相来进行作舞。 舞规中的第三条就是对“舞赖于岳、以岳伴舞〞的规定。这里所说的岳就是壮族的蜂鼓,在民间,蜂鼓是开坛、开声的重要标志,锣鼓不响,是不能开坛、开声的。“师公〞们要在鼓锣的伴奏下进行各种舞蹈表演。 舞规中的第四条就是对“凡跳神之舞,必持神之器〞的规定。“师公〞在进行镇魔除邪、祈福求神等法事过程中所使用的令旗、刀剑、碗筷、凳幡等行术法器就是所谓“器〞,视舞蹈角度不同,也可作“舞器〞解。 舞规中的第五条就是对“三步为规,五方定向〞的规定。在程式化的壮族师公舞中,“三步〞主要涵盖了踩三台、三星鼓、行三罡、进三台、三元手等诸多内容,而“五方〞那么涵盖了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等诸多巫术实施方位。 上林师公舞舞规中也对舞姿造型进行了相应的标准,主要以蛙形和鸟形为两种最根本的舞姿造型。蛙形讲究的是五指张开、屈肘、双臂举于头旁,两脚蹲踏呈八字形。“下蹲、微伛、步蹇〞这一舞姿造型在舞蹈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运用,让整个舞蹈看起来更具古代“伛巫跛觋〞的韵味;而鸟形讲究的是两手一只举于头旁,一只放于胯旁,两腿一条屈膝点地,一条半蹲,呈现出明显的“蹲点步〞脚位,让舞蹈看起来更具自由欢快。 (五)上林师公舞的动律特征 上林师公舞动律特征之一就是“颤〞,这一动律特征在广西其他地区的师公舞中也均有呈现。在来宾、贵县、象州等地区师公舞中的“颤〞表现的是较为柔缓的慢颤,使动作看起来更为舒展与沉着,而在上林师公舞中的“颤〞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脆颤,使动作看起来更为幽默与欢快。 上林师公舞动律特征之二就是“晃〞,通过头部和上身的前后左右的“晃〞摆,让“颤〞与“晃〞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动作看起来更加神乎其神。 上林师公舞动律特征之三就是“扭胯蹲摆〞,通过有力而又快速的对胯部扭送及柔软环动的胯部弹磨,让动作看起来更具趣味性和世俗性。 上林师公舞动律特征之四就是“蹲摆〞,身体随着屈膝下蹲而进行相应摆动,让舞蹈动作颤摆结合,从而使舞蹈看起来更加稳健,更加庄重。 上林师公舞动律特征之五就是“悠吸点弹〞,在悠摆的过程中,手臂和两腿主动吸回,让动作看起来更具韵味,动静结合,而通过前脚掌点地,然后迅速弹起的“点弹〞,能够让动作看起来更加轻巧敏捷,弹性十足。 此外,上林师公舞中的顺边起步而舞的动律特征也十清楚显,被广泛运用于“点弹步〞、“跳马步〞、“东皇步〞等诸多动作之中。尽管顺边起步看起来有点同手同足间的“拐〞,违背了日常动作规律,但是通过师公舞中身体各部位的有效配合,使之看起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二、编创上林师公舞教材的理论依据 在壮族师公文化中,上林师公舞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相对稳定性和共同性而成为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为此在对上林师公舞教材过程中要始终以其文化内涵为根底,从而实现对上林师公舞的传承与保护。 在进行上林师公舞教材编创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在民间进行取材,在实践中进行生成,在教学中进行标准,在舞台中进行升华〞的教学理念和原那么,以教育学、民间舞教学法等理论研究为支撑,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对上林师公舞的民族特性、文化内涵、艺术元素以及自身语言和风格特征等进行深入开掘、提炼、加工与整理,在对其民族文化特性充分保存的根底上对其历史渊源、共性与个性关系等进行分析,为上林师公舞教材编创提供全面而充分的理论依据,从而编创出具有明顯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的上林师公舞教材组合。 三、结语 通过对师公舞风格特点及分布特征的分析,师公舞中的“颤、晃、悠、颠〞等诸多形态是师公教信仰多元化特点的最直接呈现,既表达了对鸟、蛙等图腾的崇拜,又表达了对庞大而繁杂的神灵系统的敬畏,而这都是通过严谨、规深的各种仪式、法事活动予以承载实现的。 为此,在信仰多元化的根底上,进行师公舞相关因素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壮族先民们的巫术信仰是其师公文化的最早起源,在对中原汉族佛道儒及古巫傩等宗教文化、孝道观念借鉴吸收后,壮族师公舞文化逐步开展壮大起来,并具有了浓浓的原始性、开放性及世俗性特征性,这也为进一步研究师公舞文化翻开了一条重要的通道和途径。 ★基金工程:区级工程:本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方案工程“上林“师公舞〞在广西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研究〞,广艺政发[2022] 51号,工程编号:YCSW2022195,广西艺术学院,王姝晨。 参考文献: [1]杨树喆,师公·仪式·信仰——壮族民间师公教研究[M].南宁:广 西人民出版社,2022. [2]覃延佳.仪式传统与地方文化建构:广西上林师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3]于欣,金涛.广西师公舞的不同形态与流源[J].民族艺术,1992 作者简介:王姝晨(1995-),女,安徽阜阳人,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