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11
人民日报
社论
会员
免费
添加
2095857107
2011人民日报社论(拼课会员免费,添加微信:2095857107)
.b1{white-space-collapsing:preserve;}.b2{margin: 1.0in 1.25in 1.0in 1.25in;}.p1{text-align:justify;hyphenate:auto;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pt;}.p2{text-align:center;hyphenate:auto;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6pt;}.p3{margin-top:0.104166664in;text-align:start;hyphenate:auto;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0pt;}.s1{font-weight:bold;color:black;}.s2{color:black;}
人民日报社论: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
人民网北京12月31日电 2012年1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将刊发社论《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元旦献词》。以下是社论全文。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告别了充满挑战、奋发有为的2011,迎来了充满希望、奋发进取的2012。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际形势空前动荡变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于9%,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来最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障房全年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兴起热潮……我们以各项建设新成绩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中东北非政局持续动荡的艰难时局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更为处于变动和挑战中的世界带来机遇与希望。
判断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最重要的是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更应提振信心,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民昂首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实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积累、科技基础、体制条件,实现更大发展的实力底蕴深厚;我们战胜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内外考验、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不断释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加强烈,改革发展依然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切,为我们充满希望地迈向2012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底气。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四个“牢牢把握”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战略思考,表明党和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判断,对复杂矛盾问题有重点把握,对科学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就有新突破,民生改善就有新成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会迈上新台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迎来新变化。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美好的前途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人民日报社论:在发展中开创环境保护新局面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总结“十一五”环保工作,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任务,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把环境保护事业推向前进,为科学发展奠良基,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意义十分重大。
“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我国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法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环保基础能力建设逐步提高,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日益密切,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在两三百年内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环境违法现象依然严重,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不加快改变这种状况,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经济难以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可以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有效推动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环境保护,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国已经进入总体小康的阶段,优美的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追求,但现实中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还有不少。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是一个重要标志。加强环境保护,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
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当前,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一大热点,也是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新焦点。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从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承担国际责任等多方面考虑,都需要我们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切实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一方面,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决不能动摇。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也存在转型不够的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双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统筹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要完善经济政策,强化环境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支撑,切实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强化企业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扩大内需与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的治理力度,同步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环境质量,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妥善处置环境事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
众力并则万钧举,群智用则庶绩康。让我们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征程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开创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更为协调、更加健康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社论:吹响新十年扶贫开发号角
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全面部署《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我国今后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对于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特别是伴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顺利实施,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到2010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减少到2688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这些辉煌成就,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有力促进了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
实践表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看其最高水平和平均水平,也要看其最低水平——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怎样,贫困地区的发展程度如何。从人类发展和世界范围来看,扶贫是一项永恒使命。就我国而言,扶贫开发同样是长期而重大的任务。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有利环境和条件。这正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全新历史方位——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今后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开发可以大有作为的十年。已基本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的人口能否如期实现小康,是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作为未来十年我国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围绕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科学把握我国扶贫开发的“变”与“不变”,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扶贫开发新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明确了新十年扶贫开发的重心所在:“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这些新目标和新任务,符合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