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山里
赤子
山里山外赤子情
摘 要:山中那一个家园是毛南族作家孟学祥的散文集,平易朴实的语言叙写了大山深处毛南族村寨的苦难与贫穷,从“小我〞升华为“大我〞,从一己悲欢到家国忧患,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一往情深,对族人的殷殷嘱托,对旧貌新颜的美好祝福与期待,流露出毛南儿女的一腔赤子情怀。
关键词:毛南族 孟学祥 赤子情 家园 山
散文集山中那一个家园{1}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共不到两百页,远远谈不上“厚重〞,也不是我们习见并敬畏甚至膜拜的“大部头〞。但它偏偏又“厚〞又“重〞——页页情深,篇篇意切:满纸沉甸甸的山水情、故园情、儿女情,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乡情、离情,山的端庄,水的缠绵,树的挽留,草的顾盼,山野乡风时时处处扑面而来,宜人眼目,沁人心脾,拳拳赤子之心字字句句溢于言表,朴实无华,苍天可鉴。
这本散文集的作者孟学祥,是一位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毛南族汉子,一位哪怕歌喉喑哑也要放声歌唱的民族歌手。全文充满着热烈的情感和真挚的表白,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也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妄言浮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这句深入人心、广为流传的诗句,就是作者民族情愫、故园情怀的真实抒写和形象注脚。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十七个世居民族和生活于此的其他三十二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一个和睦共处、人丁兴旺的民族大家庭。但是,即便在本省境内,毛南族也鲜为人知——地处偏远的黔南山区深处,交通极为不畅,人口相对较少,再加上宣传不力,不像苗、藏、水、布依、仡佬、蒙古等少数民族那样“名气在外〞,家喻户晓,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民族,甚至一辈子也没听说过这个民族。
于是,走出大山、走进现代都市、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孟学祥,作为山的儿子,作为毛南族的“文化特使〞,就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了歌唱家乡山水、摹写故园风情、展示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孟学祥也无愧于此,他写乡情,却少有春花秋月、牧童短笛、炊烟人家的诗意浪漫;写山野,也没有晨风暮雨、鸟语花香、秋收冬藏的唯美抒情,但见满篇满纸的贫瘠与苦难——大山、巨石、矮树、瘦田,崎岖无尽的山路、缺水少肥的泥土、勤扒苦做的村民、食不果腹的日子。
那个隐身平塘深处的遥远毛南山寨,山高坡陡,林深草密;薄田瘦土,广种薄收,生存环境极端恶劣,生活水平也极其低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家刀耕火种,望天吃饭。在令人心悸、心寒和心痛的贫瘠、贫寒、贫困中,大山深处那个绝不富裕也无诗意,却令人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家园,便成了作者心中深深的痛和难以疗救的伤。他在不敢辜负山野的自序中说:“我生活过的大山,几乎每一次读到的都是艰辛的泥泞和无奈。〞只有“用手中的笔去刻画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荒凉和沉重〞,才不会“辜负了山中亲人们的期待〞。和“小桥流水人家〞的理想桃源、世外风情相比,和“白云生处是我家〞的自得自满、自矜夸耀相比,和“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的井然有序、怡然恬淡相比,孟学祥的“那一个家园〞,让人感触最深也最无奈的是土地的极度贫瘠和村民的绝对困窘。山中的人们千年无止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土地的回报却是一成不变的贫穷与饥饿,“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不争的严酷事实,也是具体传神的生动写照。
纵览全篇,作者写了那么多土地的贫瘠、石头的坚硬、大山的苍凉、水源的枯竭,甚至,这里的人也和庄稼一样,长得“瘦瘦小小〞,弱不禁风,但这丝毫无碍作者对家乡山水的纵情讴歌,对故土亲人的热烈赞美。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孟学祥一如既往地抒发着自己对家园的一往情深,冷峻客观地描绘那贫困以及无怨无悔、勇敢面对的父老乡亲,写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流淌的汗水和酸涩的泪水、苦难中凝结的生存智慧以及不言放弃的坚韧性格。穷困是一种悲哀,但更悲哀的不是人的疏懒,而是土地自身固有的贫弱。“故土土地上的石头比泥土还多〞,山石缝中那一点可怜的泥土,薄、浅、瘦、少。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只有一种与生俱来、无力摆脱的苍老和贫瘠。都说天道酬勤——勤劳致富、勤能补拙,但在这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贫穷与勤劳却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一组无法逆转的悖论,因此也就绝难改观既存的困境。
然而,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作者的那一腔赤子之情却行诸文字,溢于言表,那一份游子之爱海枯石烂,苍天可鉴。孟学祥没有半句怨言家乡的“穷山恶水〞,没有一处抱怨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儿不嫌母丑〞,谁能选择父母和故土?再穷再苦,再破再旧,那里都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有铭刻终身的精神依恋。
常言道:“爱之深,恨之切。〞“情到深处人孤独。〞无论“恋父〞“恋母〞还是“自恋〞,无论恋家、恋物还是恋人,都是逃不掉的“情〞,也是躲不过的“劫〞,更是解不开的“结〞。对故园山水的殷殷眷念,对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重重“心结〞,使孟学祥往往不由自主地“近乡情怯〞,他的“恋〞与“结〞都毫无悬念地锁定着“山〞与“家〞。单看那一篇篇题目:山中那一个家园不敢辜负山野山里岁月我的大山故土是一片山瑶山村的守望山前山后都是路曲折的山路朱家山遐想激情映山红……一部2003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书名也叫山路不到头。张扬的文字无处不招摇着山峦高俊雄壮或嶙峋陡峭的身影。这位大山的儿子,今生此世注定执著于对山的一往情深,怕是永远也走不出山的怀抱,走不出对“山〞的痴情和恋情了。
款款深情、脉脉温情和如水柔情,使孟学祥的“恋〞是割舍不断的岁月乡情,是不言而喻又难以言喻的魂系乡土,还有乡村情结走过乡村的脚印故土平塘家在黔南魅力都匀等,长长短短、反反复复都是对“山中那一个家园〞的深情咏叹——记忆里的“寨〞是苦竹寨,“河〞是身边的河,“屋〞是老家的草屋,“楼〞是木楼,“井〞是九爷与老井,“桥〞是风风雨雨风雨桥,“路〞是曲折的山路山前山后都是路,“人〞是我的父亲庄稼地里的父亲姐姐,以及长眠地下的母亲(春祭)。或许,大山深处曾经茂密的原始森林让作者太刻骨铭心,以至于对树情有独钟——生命树保寨树那几棵大杉树遥望树林,树木挺拔伟岸或婀娜俊秀的绰约身姿,风情万种地摇曳在他的梦里,成了他今生无悔并直言不讳的森林情结。
最喜欢喀斯特生命线:“石头〞“植物〞“动物〞,既独立成篇又互为因果,既相映成趣又相互逼迫。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高、水急、坡陡、谷深。云天一色,山水相接;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洞洞相通,水水相连。最为醒目的是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满山遍野的大小石头。“石头是喀斯特土地上最旺盛的生命……在生我养我的那片大山上,脚踩的是石头,手触摸到的是石头,最吸引人的也是石头。我的父辈们常年居住的屋子是用石头盖成的,石头下的基脚,石头砌的墙身,石头铺的地板,石头盖的屋顶,甚至于连家中坐的凳子也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这里简直就是石头的世界,到处是“疯狂的石头〞,却缺少石头带来的生命狂欢。“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应该是天底下最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了。生存的生命力是从石头缝中迸发出来的,羸弱的生命线在满是石头的土地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裸露而冗长的根须细如血管般紧紧地粘在石头上,一遇石缝就深深地扎下去,紧紧地抓住生存的希望。〞如果以物喻人,这“植物〞也就该是“人〞吧。
沧海桑田是传说中的前尘往事,也是“改天换地〞的现世遗存。尽管故土有走不完的喀斯特风景线,却不再是记忆中的葱茏绿色和蓬勃生机:世世代代滋养村民的“大山脚的甜水井〞一朝干涸,沉睡千年却被“风吹起来的石头〞化身漫天狂沙,那条曾经奔腾咆哮的牛洞河成为“太阳晒干的河〞,村口那棵唯一幸存的“保寨树〞,遗世孑立,形影相吊,说不尽的绝望和凄凉,以至村中的老人不惜以死相拼,誓死保卫这棵孤树,远远近近的人们更是朝圣般焚香磕头,顶礼膜拜……我们口口声声念叨纯天然原生态,世界却如“明日黄花〞,旧貌不再。这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已遭破坏的自然环境,已被打乱的生态平衡,即便退耕还林,一时半会也难恢复元气,更何况,那种不计后果的疯狂攫取、那种杀鸡取卵的恶性掠夺,使那些永远改观的风景,那些永远消失的物种,都永无修复的可能,也绝无重生的希望。大地慷慨惠赠,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恩赐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大自然从来都以自己的方式,抵御和惩罚恣意妄为的人类,它让生命如此顽强又如此脆弱,它以干旱、洪涝、凝冻、雪灾、疾病、瘟疫等异乎寻常的触目惊心警示:难道我们非要把自己的家园弄得千疮百孔?难道只给自己的子孙留下荒山秃岭?
当贫瘠的土地养不活太多的子民,要么过度开垦拼命索取,要么遗弃逃离直至荒芜废弃。故土的族人并不一味因循祖训,固守旧制,他们也在紧跟时代,力图改变。贫穷迫使人们走出曲曲折折的山路去“讨生活〞,到外面那个很精彩、也很无奈的繁华世界,去干最苦最脏最累最重的活,拿最低最少最廉价最可怜的工资——他们漂泊在大大小小的现代都市,“外出打工是冲着找钱来养家糊口去的……再苦再累的活他们都愿意干,再脏再邋遢的活他们都不会嫌弃〞。留下孤独的儿童嗷嗷待哺,羸弱的老人翘首盼望。他们在彼此的思念和各自的委屈中相互宽慰,共度难关,却也把伤痛、扭曲、畸形、病态留给了延续千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留下了难以咀嚼的辛酸苦辣,也留下了孤独无助的老弱病残,留下了情感的苍白和田野的哭泣。这不能不令人声声叩问:我们的保障机制在哪里?我们的人文关心在哪里?
作品的亮色是一生歌一曲用歌声感受生活以及山前山后都是路,尤其是后者,留守在家的女人自强自立,不等不靠,除了耕田犁地,养猪喂牛,伺奉老人,照顾孩子,她们还用一双双灵巧的手纳鞋垫,纳出了民族风情,也纳活了家庭经济。能和男人一样挣钱,这是她们不曾奢望的惊喜。十八弯山路不到头,却被男人走成富裕路,也被女人走成幸福路。“穷那么思变〞。改变山乡面貌和自我命运的,除了劳动的双手,还有时代的巨手。躬逢盛世,家之幸、国之幸、民之幸。
全书的民俗刻画也颇为生动有趣:“水〞是需要“抢〞的(抢水);“岁〞是用来“守〞的(守岁);“春〞是用来“祭〞的(春祭);“桥〞是遮风挡雨的(风风雨雨风雨桥);“魂〞是恋乡恋土的(魂系乡土)……字里行间,大山深处毛南村寨的民风民俗民情,画卷般跃然纸上,犹如作者直抒胸臆——自古以来,怀旧思乡,伤心断肠:亲情难以割舍,乡情无法忘怀。粗粗壮壮的山里汉子,说话做事豪放无忌,让亲情乡情一泻千里,一吐为快,顾不得语言的精致和文字的打磨,行云流水,江河汪洋,一路汹涌,日日夜夜地诉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山中有个魂牵梦绕的家园,山外有个痴情守望的游子;山中是父老乡亲殷切的目光、不舍的牵挂,山外是游子真诚的祝愿、关注苍生的悲悯和祈盼。放眼天下,举目世界,山中那个家园已是满目疮痍,那么,地球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呢?身为黔南州文联主席的孟学祥,从个人境遇的“小我〞到心怀天下的“大我〞,民族歌手即刻变身环保卫士;从一己悲欢到家国忧患,作品立意全出,作者境界尽显。此乃真情,更是真意。
① 孟学祥:山中那一个家园,中国文联出版社2022年版。文中所引散文均出自该书,不再另注。
作 者:孙建芳,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学与外国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