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ASC 28-2022 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技术标准.pdf
下载文档

ID:2158166

大小:24.39MB

页数:5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4-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TASC 28-2022 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技术标准 ASC 28 2022 建筑物 电子信息 系统 隔离 防雷 技术标准
I C S 9 1 1 2 0 4 0尸 百,P63中国建筑学会标准1T/AS C 2 8 一 2 0 2 2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 技术标准Tec腼 cal s t and a r d fo r i s o l atio n 1 1 g h tu in g P ro t e cti o n o fb u i l d ing and2 0 2 2 一 0 7 一 0 5 发布2 0 2 2 一 0 9 一0 1 实施中 国 建 筑 学 会 发布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 技术标准Tec h n i c a l s t a n d a r d for i s o l at i o n l i g h t n in g P rot e c t i o n o f b u il d in g and e l e c t ro ni c in fo rma t io nT/AS C 2 8 一 2 0 2 2批准单位:中国建筑学会施行日期:2 0 2 2 年9 月1 日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 0 2 2 北京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国建筑学会文件建会标 2 0 2 2 1 0 号 关于发布中国建筑学会标准 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技术标准 的公告 现批准 建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隔离防雷技术标准 为中国建筑学会标准,编号为T/A S C 28一2 0 22,自2 0 22年9 月1 日 起实施。中国建筑 学会2 0 2 2年 7月 5日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前 .一 j一 .一曰 .二习 本标准根据中国建筑学会 关于发布 5 2)核算空调机和防雷装置在空气中隔离间距 为了提高顶层空调器防直击雷的可靠性,在顶层空调板外沿设置金属栏杆兼做接闪器,因此,需要核算顶层空调机和金属栏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杆接闪器之间空气中的隔离间距。金属栏杆高按6 00m m,km取1,1 取4.8+0.6(金属栏杆的高度)=5.4 m。无 _5二,七允了=km旦 丝x o.s x s.4 一 0.l o s m d=0.2 m 5 对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图7 的布置满足隔离间距要求,可避免防雷装置对空调器侧闪。如果是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为了确保对突出外墙的空调器实施保护,宜每层设置水平接闪器,即间距 3 m。当高层住宅室外空调板突出外墙时,室外空调机的防护如下:1)顶层空调板应设高度不小于6 00m m的金属栏杆,并与 防雷装置连接。2)s P D不属于家用或类似场所的电器,不应设于住宅用 户箱内;所有空调机的金属外壳应与防雷装置保持隔 离间距。3)室外空调板周边设置暗装接闪带,并与防雷网格连接。4)对于第三类防雷住宅建筑,突出外墙的空调器防侧击 应间隔6 m(每隔一层)设置水平暗装接闪带。相应地,对于第二类防雷住宅建筑,间隔3 m(每层)设置水平 暗装接闪带。4.1.7 引下线处的隔离间距估算:对于 第二 类防 雷 建筑 物,凡=0.06,空气 绝 缘系 数km=1;对于网状接闪器,引下线取4 根,取n 二4,引下线间距c=18m;环形导体间距取20m。、1一(六)+0.1+0.2霭 一 击+0 1+。2 福 。418 无._5=二 占弋1 二 0.0 6 X 0.4 1 8 X2 0幻 0.5 0 m 心对于 第三类防 雷建筑 物,凡=0.04;引下 线间距25 m;环形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导体间距取20m。其他条件不变。、,一(k)+0.1 十 0.2 霭 一 击 十 0.1+0.2 福 一 0.44 丸._5=戈 二 丸1=0.0 4 X 0.4 4X2 0澎 0.3 5 111 km 可见,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引下线的间距,参考值为0.5 m和0.35m;对于存在多个互连环形导体时,分流系数取kcz一kc m 时,:值会更小。4.1.8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避免防雷装置发生侧闪,需要保证隔离间距,见图9。图9 悬臂下方引下线距地而的隔离间距 防雷引下线距地面的隔离间距应符合下式:d 5+2.5 m式中:5 隔离间距;2.5 m 举起手的人体高度取2.5 m。4.2 共用接地系统4.2.1 雷电防护 第3 部分: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G B/T 2 1 7 1 4.3 一2 0 1 5/I E C 6 2 3 0 5 一 3:2 0 1 0 第5.41 条认为:从防雷观点来看,接地装置最好为单一、整体的结构,可适用于任意场合(例如:防雷、电力系统和电信系统)。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4.3 电涌保护器的选择4.3.1 对直接或部分雷电流(5 1/53)情况,模拟 10/3 5 0 雷电流波形,选用 1 级试验的S P D;对感应效应(5 2/5 4)情况,模拟8/20电涌电流波形,选用n 级或111级试验的S P D。符合 1 级试验方法的S P D通常推荐用于高暴露场所。例如:由防雷系统保护的建筑物的电缆人口。通常,IEC选择很高能量的波形(1 0/3 5 0 哪的波形)以符合任何可能出现的雷击,而A N sl C 6 2.4 1 标准选择了概率很高的雷电流波形(8/20娜波形)。虽然极高幅度的雷击瞬态电流脉冲在数量上很少,但这些可能的事件必须被严肃对待,同时,选择较高电流幅值的S P D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n 级或111 级试验方法的S P D承受持续时间较短的冲击,这些S PD 通常推荐用于较少暴露的场所。下列情况下可选用11级或111 级试验的s P D:建筑物或其引入线路不需要考虑直击雷防护;建筑物有防雷装置,但仅有高压引人线,没有低压引出线;雷电虽可能直击建筑物引人线路,但传导电涌已被限制住。4.3.3 根据 低压电 气装置 第4 一 44部分:安全防护 电压骚扰和电磁骚扰防护G B/T 1 6 8 9 5.1 任 一2 0 1 0/IEC 6 0 3 6 4 一 4 一 44:2 0 0 7第科3.2.2 条,对设备耐冲击电压类别做相关补充说明。1 类:含有电子电路的设备,如计算机、有电子程序控制的设备,且不应与公共供电系统直接连接;n 类:用于固定电气装置的连接,具有正常的可用性,如家用电器和类似负荷;u l 类:用于总配电盘以下的固定装置,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如配电盘、断路器,包括线路、母线、分线盒、开关、插座等固定装置的布线系统,以及应用于工业的设备和永久接至固定装置的固定安装的电动机等其他设备;W类:用于装置电源端或其附近,具有很高的耐冲击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能力,具有高可靠性,如总配电盘电源侧的设备,包括电气测量仪表,一次过电流保护电 器和滤波器等。4.3.4 由 于s PD线 路 上 电 感 电 压 降 U(通 常认和 U 的 最 大值不会同时出现)的影响,在带电导体及接地连接板之间的电涌电 压认/,比s PD 的 电 压 保 护 水 平认高。因 此,味/f 是 被 保 护 设备上实际承受的最大电涌电压。4.3.5 处于建筑物L Pz飞区内,且与防雷装置保持隔离间距的屋顶金属设备,其室内电源箱处仅需要考虑感应过电压。n 级和111级试验模拟感应过电压、远距离的雷击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n 级和nl级试验S PD 并不是用来和防雷装置实现等电位连接的。4.3.6 与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的屋顶金属设备应考虑部分雷电流和感应过电 压的危害。1 级试验是模拟部分传导雷电流冲 击的情况,1 级试验所使用的冲击电流持续时间比n级和111级试验的长得多。1 级试验的S PD 通常用于与防雷装置相连的大雷电流保护区域。这些S P D通过连接防雷装置和电源线路来实现它们之间等电位。对于含有电子信息系统的设备,只设置 1 级试验的S P D是不够的,还要求具有1 类设备耐冲击电压值,这就要求组合 S P D综合放电间隙(S G)和氧化锌压敏电阻(MO V)各自的优点,既具有MO V高响应速度和低电压保护水平,并且具有S G的 高能量泄放能力。若屋顶金属设备不可避免与防雷装置连接(例如,和钢筋混凝土内钢筋或钢结构连接),则会引人部分雷电流,需要考虑多个S P D的分级保护。S P D之间的成功配合,主要取决于后级S P D的最大能量耐受。开关型S P D I 和限压型S P D Z 之间配合时,应使S P D Z的瞬态电压低于S P D I 的触发电压。在允许的空间里,可利用两个S P D之间的导线提供足够的电感,导线的寄生电感和电涌电流上升率的乘积,形成沿导线的电感电压降认=L X di/dt,叠加到s P D I 上,使得开关型s P D I 导通,见图10。这个电缆长度一般不低于 rom,但是,在同一个电源箱内实现此目 标困难较大。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认 认石 保护器级试验)电涌保护器(n级试验)图 1 0 开关型 S P D和限压型 S P D配合 还有一个选择是退祸电感,但退藕电感具有以下缺点:1)电感是耗能元件,会造成不期望的能耗;2)线路的额定电流受制于电感元件的额定电流;3)电感会占据宝贵的安装空间;4)电感在较大冲击电流情况下,可能出现磁饱和现象,导致电感量降低,配合失效。另外,在冲击电流作用下,祸合电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可信度下降。分级配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电涌电流的陡度di/dt。当对1 级试验和n 级试验的 S P D进行配合时,应同时经受1 0/3 50娜雷电流和雷击概率99%的最小陡度0.I kA/哪,否则仍可能出现配合盲区。放电间隙(S G)和氧化锌压敏电阻(MO V)能量配合的 原则见图1 1。甲(kJ)S G 最大电M:v/濡 蕊 能 量匕 一览 蓄乍so l放。,。5 9_ _;资竺 生 一.户“声 茄0 On .奋山.且nr64 :00,0 :八UO1.0 2.0 3.0 4.05一 01;uk。;二(kA)图11 放电间隙(S G)和氧化锌压敏电阻(MO V)能量配合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主动能量控制配合可以将开关型s P D I 和限压型S PDZ 直接并联,不需要考虑组合S P D的退祸环节;通过控制S P D Z的最大能量和点火电压的关系,实现主动能量配合,见图12。这类组合S P D综合了放电间隙和氧化锌压敏电阻元件各自的优点,既具有M O V高响应速度和低保护水平,并且具有S G的高能量泄放能力。电子 点火 装置1 虱SPO 2电涌保护器(1 级试验)电捅保护器(U级试验)图12 主动能量控制示意图 主动能量控制配合和传统能量配合的区别:传统解藕技术受制于电涌波形,陡度越大的波形越容易实现配合,陡度小的波形相对困难。而主动能量控制配合由残压决定,例如,自点火型S P D,可在后级S P D能量承受极限之前,设定一个较低的点火电压0.g kV,当压敏电阻上的残压达到此点火电压时,前级 S P D上的点火装置将触发火花间隙,泄放并转移大部分的电涌电流,见图 1 3。tt.图13 主动能量控制配合ta-响 应时 间;矶一 s PDZ 残压主动能量控制配合具有以下优点:微信关注电力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1)需要配合的S P D可以直接并联安装;2)不需要退藕元件,节省空间;3)降低成本,减少能耗;4)能量配合没有盲区;5)主动控制,延长S P D的 使用寿 命;6)提高了可靠性;7)降低电压保护水平,一次安装可以同时处理 1 级试验 雷电流容量(10/3 5 0 哪,12.s kA)和1 类绝缘耐压能 力(味小 于1.s kV)的S p D O4.3.7 主动能量控制配合可以将开关型S P DI 和限压型S P D Z直接并联,不需要考虑组合S PD 的退祸环节;通过控制S PD Z 的最大能量和点火电压的关系,实现主动能量配合。这类组合S P D同时具有高能量泄放能力和低保护水平的特点。4.3.8 电源隔离抑制器的应用不改变S P D分级保护原理,在两极S P D之间增设电源隔离抑制器,有利于在有限空间内实现能量配合,不需要另外增加退藕环节,见图14。有效的分级配合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