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蕉山古村落.docx
下载文档

ID:2147200

大小:23.50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蕉山古 村落
蕉山古村落 蕉山古村落位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北部偏东,全村95%以上人口为瑶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农村。目前,村内还保存有神亭、祠堂、民居等明清朝代的古建筑40多座,古建筑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多为上座、中座、下座多厢房相结合的建筑结构。观音河从村前流过,蕉山源垒、水源垒、大源垒、康江垒等小溪聚集观音河,再流至茶江。玉笔山、犀牛山、对门岭等群山环抱,四面环山。村民大多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红薯、辣椒、芋头等农作物,每家每户都有山场,多那么上百亩,少的也有二三十亩,以种植杉树为主。 “焦山〞,意为“光秃秃,烧焦了的山〞。此地曾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旱灾,山上树木枯槁,一阵野火烧来,所有树木被烧光,山头没有一丝绿色,成了焦山。后来,一位在村上颇有威望的村民建议改为“蕉山〞,草字头的“蕉〞,也是芭蕉树的“蕉〞,这种植物修养水源,绿意盎然。这个名字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同,“蕉山〞这个村名沿用至今。 有碑文记载,蕉山俸氏始祖来自千家峒〔瑶族发祥地〕,因在元大德九年〔1305年〕战乱逃離千家峒,四处流离迁居。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蕉山俸氏始祖俸富叁进入蕉山村安居。据蕉山俸氏族谱:“凡俸氏家族后裔,务必承传先辈勤劳奋进的开基建业精神,尊老爱幼,加强宗族团结,与人为善之美德,忠宗孝道之族风,严于律己,特别是为人之父母者,更要眼光远大,人人应怀着望子成龙之心,精心培育好后代,牢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历史嘱托,自强不息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崛起而耕读,人人做报效国家的良才,做光宗耀祖的俸氏族民。〞可见,作为目前蕉山人口最多的姓氏大族,提倡的是“忠孝仁义善〞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朴素价值观。 后来,又有尹、陈、刘、蒋、赵、李、舒等姓氏村民落居此地,在蕉山村和谐融洽相处,共同造就蕉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蕉山古村由于风貌保存较好,于202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猎户世族 瑶族群众居住地大多数是山区,山上野货众多,瑶族人世代狩猎。在古时候,蕉山村一带的瑶族群众上山打猎有很多规矩,如幼小的猎物不杀,怀孕和刚生产的猎物不杀。上山打猎之前要祭神,要问一下山神和猎户的鼻祖“翻天张五郎〞,要开坛问卦。 早些年,在恭城瑶族实物展上曾展出一尊有150年历史的瑶族狩猎鼻祖张五郎的雕像。由于张五郎是倒立状的,故得名“翻天张五郎〞。这尊樟木雕像高约25厘米,张五郎双手撑地,双脚向上倒立,仰头目视前方,动感极强。 传说很久以前,当地出现了一位狩猎高人张五郎。张五郎身高八尺,相貌俊秀,孔武有力,每次打猎他都比其他猎户获得更多猎物。他与太上老君的女儿〔一说是侄女〕相识相恋,准备谈婚论嫁。但是,太上老君对张五郎不满意,三番五次考验他。有一次,太上老君要求他3天之内砍完360亩山地。太上老君的女儿暗中帮助张五郎用飞刀法术砍完了,并施法术用五雷火烧好地块。太上老君又要求张五郎在这块地上撒下三斤六两的油麻籽,张五郎只好又求助未婚妻,未婚妻发动百鸟帮助完成任务。这时,太上老君又要求张五郎把油麻籽捡起来,未婚妻又唤百鸟来帮助。太上老君念及女儿与张五郎是真心相爱的,只能由他们婚姻自主了。二人婚后相亲相爱,继续打猎为生。由于妻子懂法术,他家打的猎物最多。 据传,张五郎在追赶猎物时,他可翻着跟斗倒立在猎物逃跑的路线前,阻拦猎物并将其捕获。后人将张五郎敬为猎户祖师,并将其狩猎时的倒立动作刻成雕像供奉起来。 在古时候,由于生产力低下,只要有人捕获猎物,都会分一些给其他村民食用,久而久之,在蕉山瑶寨形成了有猎物大家一起享用的朴素风俗。 “七月香〞庙会 蕉山“七月香〞庙会举办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正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七夕节〞。“七月香〞庙会是为了纪念婆王〔瑶族祖先盘王的妻子。嘉会镇九板村在农历六月二十三也有婆王会期〕,并融入祭天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古时候,到了这一天,村民们家家户户烧香,香火缭绕,所以得名“七月香〞。早上,村民集合组成队伍,到草庙请出雷神、婆王等神像,后面跟随师公舞队、水滨村吹笙挞鼓舞队等队伍,年轻的村民每人手拿一面彩旗,游行队伍绵延一千多米。白天游行完后,晚上还举办篝火晚会,以及传统戏剧、吹笙挞鼓舞、傩舞、长鼓舞等文艺表演活动。 村中的妇女到这一天比拟忙,因为她们要做“婆婆粑〞供奉婆王。用籼米磨成粉做原料,参加糖水,搓好粉子,用手扭成球状,上蒸笼蒸熟,还要用剪刀剪成各种花朵、动物的形状。游行结束后,“婆婆粑〞就分给小孩子们食用。 在东村头有一眼泉水,水清如镜,口感清甜,冬暖夏凉,长流不断。以前,这是全村民众主要生活用水之地。每当“七月香〞这天,全村的女子都要来这口泉水井边洗头。平时身处深闺的女子便有时机在这里认识更多的村里村外的朋友。 各路神像游行后聚集村子西边,名曰“会仙〞。庙会还要杀“神牛〞,虔诚供奉神仙。然后村民们及各方来宾分食牛肉,大锅烹煮,香气四溢。摆开瑶族长桌宴,众人大快朵颐。 “文革〞期间“七月香〞庙会中断,直至2023年,村民们才开始恢复此庙会,至2023年已举办四届。恢复“七月香〞会期活动既丰富了广阔群众的文艺生活,促进了民族团结,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受到群众的普遍欢送。 瑶族长鼓舞 在蕉山村,制作瑶族长鼓的木材主要是气桐木。鼓的两头一样大,鼓面直径大约20厘米,从两头至中间呈圆锥形变小,最中间那局部成年人能够单手抓握。两头蒙牛皮钉好,用手轻轻拍打鼓面,发出“嘭嘭〞的鼓声。鼓的长短不一,一般成年人跳舞的鼓长70~100厘米。长鼓舞属于瑶族祭祀性舞蹈,表演时人数为8人以上的偶数,一般在七月香庙会或婆王节巡游、盘王节以及还盘王愿等其他民间节庆活动时表演。蕉山村有不少村民会跳长鼓舞。表演时,鼓手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带,脚打花绑腿,精神干练。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击煽动作分文打和武打,文打柔和舒展,武打粗暴豪放。舞蹈语汇中有模仿伐树运木、平地建屋、上山落岭以及伏虎斗龙等内容,形象生动、好看易懂。击鼓时以晃动鼓头而带动上身连续转动和半屈膝柔缓起伏的步伐为根本动作,舞蹈动作粗暴、奔放、刚毅、洒脱,跳、跃、蹲、挫、旋转、翻扑、大跳、仰腾等动作热情奔放、节奏明快。 特色古建筑 蕉山村现存有40多座明清朝代的古建筑。近年来,国家拨款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措施,这40多座古建筑得到有力的保护与维修。其中,下阁圣亭等古建筑比拟有特色。圣亭坐落在村东头,是一座木瓦结构的亭子,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是一座长方形的亭子。圣亭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采用南方古建筑和民居使用较多的木架结构,重檐歇山式,有正脊和垂脊,瓦面盖小青瓦,檐口安置滴水和瓦当,檐口的雕花封檐板都是花鸟鱼虫的半浮雕图案。亭内有天花板,正中设藻井,井壁绘有彩色桔祥图画,虽历经百年却不褪色。圣亭上端的一根主梁上有用红布包起的7个铜钱,这是瑶族群众建房子时的惯常做法,寓意安梁大吉。 圣亭主要用途是婆王游行的祭拜地,每当婆王出游经过圣亭时,都要在这里放置停留,祭拜一番。而在平时,圣亭那么是村民纳凉、休息的地方。遇到村民有纷争,圣亭那么是调解场所,一到会期,还是对唱山歌的佳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群众多彩的传统文化生活。 其他的古民居普遍是上、中、下三座,建筑墙体外墙是青砖结构,而内墙主要是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下面是客厅、厢房、厨房,楼上是厢房。女性住在楼上,男子那么住楼下。 厨房的设计也比拟特殊,一般在厨房一侧的地上挖个火坑,名叫火炉堂,方便烧柴、煮饭、煮菜、打油茶及烤火等。这样的设计在冬天很实用,既能烹煮食物又能烤火驱寒,还能烘茶叶、薯干、笋干、腊肉等土特产。 一些古民居的外墙上有彩绘,有的是花鸟虫鱼,有的是诗词歌赋,多是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如圣亭顶层四周的木板上画有封神榜的人物。 瑶族傩舞 傩戏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不管是蕉山村里的“七月香〞庙会,还是县里的大小活动,村民们都喜欢跳瑶族传统傩戏,在村子里还有傩舞队。傩戏,也称“傩舞〞,傩戏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开展而成,有“傩愿戏〞“傩堂戏〞“师公戏〞“师道戏〞等不同的称谓,多以请神、祭神、送神等仪式为主。因为演出时戴面具,在当地又名“师公脸壳戏〞。表演动作一般较简单原始,音乐大多以锣鼓伴奏,人声附和。 傩舞的舞蹈大意是降妖除魔,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时每到“七月香〞会期,周围大小十多个村的村民都会赶来,场面极其热闹。傩舞有整个一套仪式:诸神出庙、祭祀、装饰神面、开场等。随着铿锵的锣鼓声,剧中人物头戴傩面,身着戏袍,陆续登场。狰狞夸张的傩面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远古,回到神灵怪兽共存的年代…… 瑶家入赘风俗 蕉山一带的瑶族群众自古以来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生男生女都一样。有的家庭还喜欢女娃,因此女孩长大后,在家招郎上门很普遍。瑶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招郎上门就是男方到女方落户,俗称“上门〞。 在瑶族群众集聚区,介于娶亲婚和入赘婚的有三种婚姻形式:一称“明招暗娶〞,即男方外表被女方招郎,但在暗中却属娶亲,男方入赘后,不随女姓,在女方假设干年后,待女方弟妹成年或对其父母养老送终后,可携妻小重归本家。二称“明娶暗招〞,即男方明里是娶亲婚,暗地却要履行入赘婚义务。三称“两边走〞,即男女双方结合,但互不落户,各居本家,兼顾两家生产、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其共同点是婚姻男女都要承当对双方父母的赡养及未成年弟妹的抚养义务,都享有双方家庭的财产分配权和遗产继承权。入赘婚之所以在瑶族中沿袭不衰,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受社会经济环境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入赘婚在蕉山瑶族婚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据估算,蕉山村100多户家庭中有20多户是入赘婚。另外,入赘婚就男女双方而言,都可以办酒席,在家庭或家族都不受歧视。 蕉山村人民传承先辈留下的珍贵遗产并发扬光大,保护和开展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每个人奋力追逐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蕉山会吸引更多县内外的人来感受蕉山的文化之美、风光之秀、民俗之古、美食之香……蕉山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郑智敏,广西恭城瑶族自治縣人,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中新社、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爱好摄影、文学创作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