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写作总结昨天我的师妹和他男朋友找我办个事,他男朋友是一个知名博导的弟子,说完事后我便向他求教关于读博士的事情,他还是很有心得的,跟我讲了好多,感觉很受用。昨晚没有及时把谈话内容记录下来,感觉非常遗憾,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内容,于是今天一早上厕所的时候赶快记录在里,现在好好的整理一下。先来说一下他谈话的特点,首先是很有条理性,很多经验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并在实践中熟练的运用了;其次是生动性,由于都是从自己经验中总结出的理论,他举了好多自己的例子,可以带我从他的视角去看这个过程,使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关于阅读文献通过看一些网上关于读文献的重要性和方法的文章我对这件事从态度上已经有了一个比拟深刻的认识,但是从他口中说出来在让我在加深了以往认识的同时又多了些设身处地的感觉。1.文献量要大,虽然我也知道,但是没有实际的感觉,按照他的说法就是要读研究领域内的几乎全部文章,至少也有几百篇。他举H师兄的例子,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读了上千篇文献,使他对这个领域非常了解,因此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博士,写文章非常厉害,现在是优秀的教师。可以说读文献阶段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但又是无法跨越的,这里面恐怕蕴含着量变导致质变的原理了。2.对待文献的态度,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想研究的问题都有人研究过了?要想有所创新,在读文献的时候就一定要以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它的目的、方法、过程和结论,要时刻在想“是这样么〞或是“这样对么〞或是“能否用其他方法来解决〞,所谓“不破不立〞就是这个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认为文献都是完美的,那么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了。虽然爱因斯坦说世界上99.9%的论文都是垃圾,他本人也只写过10篇论文,但是仍然要而且不得不采取渐进式创新的方法,就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根底上进行自己的研究。3.读文献要有技巧,由于人的思维是有限的,无法把握太多的事物,因此就要学会略读和分类。所谓略读就是对于大局部文献,只读和结论局部,对于特别相关或者特别重要的文献再去详读,学习其用的方法,写作技巧等等,否那么那么大量的文献岂不是几年都读不完?所谓分类就是按照自己读文献的视角去给所读的文件归类,比方说可以按照某个研究领域的开展过程分类,可以按照使用的研究方法分类等等,他强烈推荐前种分类方法,因为这是以历史的视角来看到研究领域,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科开展的脉络,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归纳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在开展转折和遇到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