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行政管理专业
大学生
村官
政策
实施
现状
问题
对策
研究
行政管理
专业
题目: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 录
摘 要 1
一、绪论 2
(一)论文研究背景 2
(二)论文研究方法 2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现状 3
(一)大学生村官综合素养较高 3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得以充实 3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3
(一)大学生村官定位比较尴尬 3
(二)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大 4
(三)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与需求不相适应 5
四、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6
(一)要精准定位大学生村官政策 6
(二)端正大学生村官工作动机 6
(三)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科学管理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10
摘 要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为了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力度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继承党组织中的数量占比,把大学生村官入驻基层管理组织的过程视为新鲜血液注入过程,其效果旨在提高基层党组织可持续发展潜力,其政策旨在提供国家持续改革动力。在不断的摸索中,配合相关理论指导,中央政府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当前社会需要,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成长体系”,为我国基层管理组织的不断自我完善与更新打下了人才基础。对基层当管理而言,大学生在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思路”得以应用,各种基层改革政策的适应性和受欢迎程度获得明显提高,从基层党组织结构而言,大量的新鲜血液注入其中,使基层党组织换发出勃勃生机;对“大学生村官”而言,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创造人生价值的理想得以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将会因此更加高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针对J省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在政策实施的基础上肯定了既有的成绩,也从中发现了一些不足,并且给出了一些对策,希望可以给相关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问题;对策研究
一、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即是由中共中央决策的,各级政府具体实施的选聘优秀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农村挂职锻炼的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中央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以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后备领导干部的重要创新举措。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贯彻落实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极大帮扶举措[1]。
我国有关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积极探索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学生村官政策从创立伊始就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现是一种双赢的结果。首先人才的匮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核心问题,技术可以帮扶、设备可以采购,但是广大有人囿于农村相对较为落后的条件环境不愿意投身到新农村工作建设中去是最基本问题[2];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根据J省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该省有近1/5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或灵活就业)。急剧增长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和不匹配的工作机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困扰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最突出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现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上两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村官通过选拔前往全国各个农村,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3];另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相比土生土长的农村原住民更加具备专业素养,解决了农村的人才瓶颈。
(二)论文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借阅并检索了我国国内学者的相关著作与论文,对近年来中央出台的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各类文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J省的相关大学生村官政策、文件进行认真梳理,同吋也搜集了其他部分省市相关研究资料,为进行研究奠定基础。
个案调查分析法。相对于整体研究而言,个案调查分析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并通过个别结论推进总体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在科学研究中是互相补充的。本文通过对J省的相关调研,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通过此研究方法的运用为后面的整体阐述与建议部分提供了事实依据。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现状
(一)大学生村官综合素养较高
根据对J省的大学生村官的调研情况来看。J省按照严格标准、拓宽视野、竞争择优的原则,从源头优化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结构,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大学生村官队伍。J省根据中央组织部每年提出的选聘计划,结合J省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基层的实际需求,确定当年选聘数量,宁缺毋滥。二是选聘时候严格按照学历、笔试及面试成绩等硬性指标确定录用人员,杜绝暗箱操作,确实选到了一批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确实有志向投身于农村基层的实干青年。根据J省某市的调研数据显示,该市的大学生村官本科率已经达到80%以上,中共党员的比例更是接近九成,而且近年来研究生村官的比例也在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养确实比较高。
(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得以充实
从J省开始定向招录大学生村官以后,J省下属各个自然村和行政村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均得到了充实和改善。J省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也是多层次、宽领域的。首先是培训机制非常完善,J省的每个大学生村官在3年的任期内都要接受省级、市级、县级和村级4个层面的培训[4],培训内容的覆盖力度也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对大学生村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包括政府在村里的各项基层工作培训。其次是J省特别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实践能力培养,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J省有意识的将各个大学生村官到村务中比较重要的岗位锻炼成才,包括信访、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等具体工作。在相对繁重的任务中早就大学生村官的一身过硬本领,提高他们的大局意识、看齐意识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定位比较尴尬
根据笔者相关文献阅读结果以及相关走访情况来说,J省的大学生村官定位相对比较尴尬。虽然J省组织部要求大学生村官在村里承担相应的信访、维稳等相对重要的岗位。但是由于各个行政村的实际情况不同,更多的J省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从事的还是相对较为基础的撰写材料报告、归档资料甚至是端茶倒水等杂务工作。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带着政治抱负来到村里的,但是发现要在村里承担这样的杂务工作,心里难免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导致内心没有归属感[5,这也是J省的大学生村官定位较为尴尬的客观体现。从大学生村官的层面来说,他们想在村里大显身手,想把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村务决策中但是往往发现无从入手;村干部也觉得大学生村官往往很有想法,但是部分村干部存在的“排外”和“排贤”思想让他们不敢放手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到村里的重要决策中去。
(二)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大
根据J省的相关机构统计资料显示,5年来J省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10211人,其中流动6241人,流动的人数比例超过了五成。以去年的实时数据为例,2016年J省大学生村官共流动1428人,其中进入公务员队伍216人,占16.1%。进入事业单位的417人,占29.2%。服务期未满离岗自主创业的59人,占4.1%。继续留村任职仅仅11人,占0. 6%。剩下的部分村官或是再教育考上了硕士博士,或是自谋出路进入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真正最后留下来留存任职的比例仅仅只有0.6%,数据之低值得我们深思。
(三)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与需求不相适应
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虽然已经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但是无论是思维还是心理,大多停留在校园阶段:心思单纯,思维简答,性格冲动。具有迫切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但却缺乏管理经验。初到岗位,面对生存环境、个人心理、生活圈子骤然改变,大学生村官往往会出现诸多不适应现象:以生活环境为例。很多大学生来自生活富足的城市家庭,简朴的农村生活、不便的交通条件,对很多大学生村官而言本身就是个挑战;成长时代的不同,成为大学生村官在融入岗位所在地时不可逾越的鸿沟。陌生的语言,对所在村子历史的不了解,使大学生村官与当地居民交流缺乏共同话题,难以融入当地生活圈子。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任何从事农业劳作的经历,“地该如何种”[6],“当地盛产那些农作物”,“有哪些特色果蔬”等一些与农民、农业、农村管理密切相关问题一无所知,再加上年龄较轻,在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公信力不足的现象,给大学生村官造成挫败感,工作热情降低,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工作。
四、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要精准定位大学生村官政策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一个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中长期战略政策,它不仅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智力支持,更是习总书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三农问题中的具体体现。要精准定位大学生村官政策,首先必须清楚的意识到,大学生村官政策不是临时性的工作安置,虽然客观上大学生村官政策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但是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立意非常高,必须要立足于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的人才发展战略的高度去理解把握这项重大决策,要深入研究相关体制机制,搞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从长计议,从选聘、培养、管理、流动各个环节科学研究设定,做好长远规划。此外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有中央倡议,各地方积极响应的全国性政策。在政策的制定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宁缺毋滥的指导思想,大学生村官宜精不宜滥,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要结合当地的客观实际,切记教条主义7]。
(二)端正大学生村官工作动机
中央组织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给农村的干部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问题上的核心体现。但是在相关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报告时候的动机并不是那么纯粹。他们中的一部分是落选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后以村官为跳板,以后可以在村官的基础在定向考录成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这样的做法既不利于大学生村官的自我发展,也违背了中央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初衷,更是对农村干部资源的一种浪费。端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动机是大学生村官实施过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政府和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正确宣传,促进他们全面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帮助大学生真正领会和理解政策实施的目标,端正择业动机,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特长和抱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与定位,增强选择的主动性和科学性,避免盲从。另外在村官的招录过程中,设置的笔试面试题目应该更加接地气,更加倾向于“三农”方面的知识点要素考察,确保选中的村官是真正想为“三农”服务和奋斗的。
(三)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科学管理
首先,在大学生村官的业务管理上,科学而明确的工作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在前期的调研资料中,J省的部门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几乎没有指标,没有压力,没有考评也没有反馈。除了村里安排的杂务和写写材料应付上级检查,就是终日无所事事。为了解决大学生村官这一宝贵的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使用的现实问题,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安排上,市委组织部要做好顶层设计,接下来县、乡逐级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安置工作,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给大学生村官设置合适的岗位,要注意到设置的岗位必须在两委中起到主要作用,不能让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流于形式,杜绝智力浪费现象的发生。另外,当前J省很多大学生村官到村里后主要承担两委的秘书工作,负责村里日常材料的搜集、整理、上报,工作精力主要集中在文案上[9]。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村官和一般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同,必须实地深入村里,扎根好农村才能服务好农村。村里的文案资料工作当然重要也必不可少,但是让大学生村官一昧只从事文案资料工作会浇灭他们的工作热情,长年累月会使大学生村官脱离村民,和大学生村官必须要贯彻落实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
结论
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力度提高大学生村官在继承党组织中的数量占比,把大学生村官入驻基层管理组织的过程视为新鲜血液注入过程,其效果旨在提高基层党组织可持续发展潜力,其政策旨在提供国家持续改革动力。在不断的摸索中,配合相关理论指导,中央政府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当前社会需要,具有我国特色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成长体系”,为我国基层管理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