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西部偏远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振兴经济的研究.docx
下载文档

ID:2146356

大小:22.79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西部 偏远 地区 发展 乡村 旅游 振兴 经济 研究
西部偏远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振兴经济的研究 高沙尔巴扎尔高卓瑞 :随着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此背景下,大量民俗文化村随之兴盛。新疆作为多民族聚集区,民俗旅游已成为新疆各旅游景区的一个旅游亮点,特色民俗文化村建设更是景区聚集区中的重要一环。本文依据现状,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民俗文化村的人文环境、自然资源、区域特色等方面研究,提出规划建议,认为在民俗村建设中应加强根底设施建设、优化效劳,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新内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开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村;旅游业;全域旅游 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等中央政策指导下,不少地区都把开展乡村旅游,建设旅游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1]旅游村〞来自于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并在此根底上将当地特有的景观、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同时,它也是人们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城市病〞、生活压力加剧的产物。 旅游村是将具有其特点的乡村房屋进行一定的装修改造用以留宿过往客人;同时,把大农场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工程。[2]目前,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开发均向观光、考察、学习、体验、养生、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开展,并已走上了标准化开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展潜力。其中,最热门的乡村旅游工程是:以收获农副产品、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家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乡村特色风俗旅游。由此可见,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工程。而阿勒泰地区是哈萨克族聚集地,福海县更有“大漠鱼乡〞“、大尾羊之乡〞“骆驼之都〞之称,有“全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之一的乌伦古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目前,为打造全域旅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福海县阿克乌提克勒村依托自己靠近乌伦古湖、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优势,抓住乌伦古湖冬捕节,冬羔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举办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应势提出打造“中国哈萨克民俗第一村〞的开展目标,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致力打造“一户一特色〞民俗村落,方案用3年时间,把阿克乌提克勒村打造成民俗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体验别具一格的哈萨克农家生活。 民俗旅游业虽然在当地逐渐起步,但由于其他一些民俗旅游地的接待能力、效劳水平良莠不齐,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指引,对民俗的粗制滥造损坏了民俗旅游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如何保护性地开发当地的民俗资源,既满足旅游者了解和体验民族风情的需求,又能保持民俗文化的独特性的问题仍需解决。笔者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当地旅游业开展情况、人文自然资源情况、经营特色及管理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加强民俗文化村根底设施建设、优化效劳,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新内涵,开发立体多元旅游产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建议,力争在整个民俗文化村的规划建设中,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乡村振兴,建设民俗文化村的意义 1.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开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旅游业应依据地区特色,实行全域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开展思路,从而构建旅游开展的全域化、供给的品质化、治理的标准化和效益的最大化,这为全域旅游开发提供了极大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在该背景下,家庭乡村游、抱团观光游,对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体验,已成为当前城市居民出游最为青睐的方式和旅行选择,这为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村的开发带来多种机遇和挑战。民俗文化村相较于酒店、餐馆以及一般旅游景区,更能为游客营造一种温馨如家的多元化旅游体验,也是一种游客感受地域风土文化的有效载体。 2.    民俗文化村建设是强化传统产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综合开发,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需要。民俗文化村按照旅游与农业、畜牧业、文化产业相结合道路,致力于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使本地丰富的特色资源得到加强,实施特色化、标准化养殖、种殖,进而有力地促进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农业、畜牧业产业化开展,生产出高品质的健康绿色农副产品,刺激生态消费、文化消费。同时民俗文化村不需村民投入大量资金,不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不破壞生态环境,不占用农田,既解决了农牧民的经济困难,又能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开展。 3.    民俗文化村目是加强文化建设与保护,打造“北疆避暑旅游胜地〞的需要。由于福海县于2022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已有阿拉善温泉度假区、红山嘴口岸、叶克图克夏牧场、乌伦古湖海滨景区、吉力湖海上魔鬼城景区、乌伦古湖首湖吉力湖(小海子)景区、乌伦古湖鸟岛、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等8个景点,并且是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环线的必经之地;而民俗文化村与其他景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处于市场空白状态。挖掘当地的哈萨克民族文化蕴涵、风俗特色,形成独特的田园景观、传统少数民族文明相互交融、内涵深厚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可与其他景区形成聚集效应,将该地区打造成北疆避暑旅游胜地,吸引外来游客体验哈萨克民族风情农家生活,促进福海县旅游业的开展,进而有助于就业、创新创业以及人均收入的增加,形成特色旅游文化县。 二、当地旅游市场根本情况 2.1  特色旅游活动聚集,大幅提升旅游知名度 近年来,福海县扎实开展冬捕旅游、路亚船钓、环湖拉力、奇石展销、海上魔鬼城、黄金海岸等系列活动,由“福海之窗〞网站中数据可知,“十二五〞期间,福海县旅游业蓬勃开展,2022年全县实现旅游收入12505万元,比2022年增长3.99倍,年均增长32%;旅游人数40.33万人次,是2022年的2.28倍,年均增长18%。2022年,全县旅游人数达148.4万人次,同比增长44.78%,完成全年目标150万人次的98.93%,比2022年增长3.68倍,比2022年增长8.39倍,并有增长趋势;旅游消费达143325万元,同比增长69.86%,完成全年目标14.5亿元的98.84%,比2022年增长11.4倍。由此可见,依托于当地丰富的旅游系列活动,当地旅游影响力、知名度和承载力大幅提升,这也必然意味着具有明显差异化优势的民俗文化村的建设将进一步助力当地旅游业开展,促进经济增长。 2.2  区位条件优越 国道216线、217线、省道318线、奎北铁路穿福海县境内而过,在准噶尔盆地和阿勒泰地区形成了环形旅游线路。福海县城南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637公里,乘火车只需一晚上即可从乌鲁木齐到达福海县,驾车大约需要9个小时;北距行署驻地阿勒泰市100公里,驾车大约需要2小时。开展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旅游业的开展战略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开展的重要局部,推动着全县社会经济快速开展。目前S21阿勒泰- 乌鲁木齐公路工程正在建设中,工程建成后,福海县至阿勒泰驾车仅需1小时,到达乌鲁木齐仅需3-4小时左右行车时间大幅缩小,由此可以预见,随着道路建设完成,未来游客数量将持续增加。 2.3  旅游资源丰富,聚集效应明显 福海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国家4A级乌伦古湖海滨景区及阿拉善温泉度假区等20余处可开发利用的景观,其中已开发景点约八个,是北疆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已开发景区主要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乌伦古湖风景区、海上魔鬼城、阿尔泰山阿拉善温泉沟和蝴蝶谷、乌伦古湖首湖吉力湖(小海子)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而民俗文化村是进入乌伦古湖风景区、海上魔鬼城的必经之路,这里纯朴的民俗文化资源与乌伦古湖景区的野鱼、天鹅、湖泊等自然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这种资源差异优势对于丰富并提升福海县系列风景名胜区游线、促进当地旅游开展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民俗文化村内的旅游活动目前以欣赏哈萨克民族文化、体验哈萨克民族风情、品尝哈萨克民族美食為主,极易与其他旅游景区形成聚集效应,促进旅游业蓬勃开展。 三、规划建议 民俗文化村规划应重点突出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与当地不同类型旅游资源(例如:海上魔鬼城、黄金海岸旅游景区等)进行优化组合,采取差异化战略,将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相结合,提高游客的体验感、愉快感、幸福感,增强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将民俗旅游朝着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开展。 3.1  加强根底建设,提升旅游承载力 旅游业相较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大大、涉及面广,因此旅游环境的营造至关重要。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树立全域旅游的理念,完善配套根底设施、优化效劳,推动全域旅游整体提升。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加强主要旅游区交通体系建设,开通各景区、民宿与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的公交或专车线路,进而提高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和便利性;加强以旅游咨询中心、卫生间、旅游标识、环境整治为主的根底设施建设,增加游客游玩的便利性和功能性;另外应当注重景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和效劳质量。 3.2  挖掘旅游资源新内涵,开发立体多元模式 采用多层次立体开发模式,多元化开发当地哈萨克族旅游资源。[3]福海县民俗文化村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民族乡,如果是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旅游开发,由于同一民族文化特色相同,因此,在同一区域针对同一民族特色旅游资源进行自由开发,那么会产生竞争,使得同一类旅游资源重复开发,进而失去特点、降低效劳质量,甚至产生恶性竞争(不正当手段拉客等)。相比之下,增加景区的旅游工程,对不同种类的民风民俗进行开发(例如品尝美食类、体验民风民俗类、历史展览类等),进而产生互补效应,既丰富游览内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又通过差异化产生较小竞争,扩大共赢。[4] 因此,挖掘利用地域浓郁的哈萨克族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突出“哈萨克民俗文化〞文化主题,重点展现哈萨克族民风民俗文化;同时,将哈萨克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典型民风民俗文化进行分类,例如:开发饮食文化、突出建筑风格、展示服饰文化、开展节庆活动(例如,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表演)等,营造民俗文化气氛,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形成特色购物旅游、民 俗家访旅游、民族体育竞技、文博展馆旅游等群众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不同种类民俗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让游客欣赏、了解、体验哈萨克族文化。 3.3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开展 民俗文化村是当地哈萨克居民所赖以生活、生产、生存的地方,是当地居民生存的根本。过去,人们过分开展旅游业,一味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平衡,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还使得景区日益商业化,游客的体验感大大降低。因此,民俗文化村的设计开发,应当始终以人为本,坚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根本理念,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雪.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2(03):13-20+107. [2]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01):115-120. [3] 马晓京.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2(02):23-28. [4]陆景川.民俗旅游开展浅探[J].民俗研究,1988(02):23-2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