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小议
我国
和谐社会
主义
民族
关系
小议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努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一、我国民族关系的状况
(一)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总结了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又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从而保证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稳固。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就此作出了明确的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删这就以宪法的形式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及其根本特征。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后,进一步开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2022年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稳固和开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
1981年,中共中央在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时,充分肯定了新疆的干部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论断。“两个离不开〞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作出的全方位的科学概括,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根本特点。1998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时又指出:“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202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开展和稳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地区呈现出蓬勃开展的良好局面〞。“三个离不开〞思想是“两个离不开〞思想的坚持和开展,是新形势下对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特点的高度概括。这一思想既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也符合我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既表达了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客观规律,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民族繁荣进步的客观规律。
(三)劳动人民之间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是与民族的特点和民族的开展程度相联系的,是受时代开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民族关系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限制同化等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因而其民族关系根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是民族关系的根底,它决定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根本特征。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也指出:“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根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些论断完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状况,符合我国民族关系开展的客观规律。
(四)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作为主题,大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023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明确提出要“坚持稳固和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23年lo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稳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稳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稳固和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开展。〞民族关系是我国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我国现行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特征和必然结果,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根本的目标和任务。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根底。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没有大的民族纠纷〞,这是中国民族关系根本特点之一。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民族关系在总体和谐的情况下,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和谐的因素。
(一)地区间的开展差距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
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仍比较落后,贫困面较大,与兴旺地区的开展差距呈拉大趋势。据统计,2022年,全国的贫困发生率是3.1%,民族地区为7.3%,高出全国4.2个百分点。在全国11个省区中还有20个少数民族,约390万贫困人口所在的77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属于特别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其贫困发生率高达23.9%。如果从这些年来民族自治地方人均gdp与全国的差距来看,地区间的开展差距更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与之相关联,又进一步派生出上学难、看病难、收听收看播送电视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到民族关系。
(二)不同民族之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和谐民族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人们对民族差异还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最终引发一些有损于民族团结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传媒和出版物出现伤害少数民族和民族宗教感情的问题时有发生;二是一局部社会成员对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异,缺乏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使得历史沉淀在民族间感情上的距离和心理隔膜有时还会顽强地表现出来。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形态,是影响民族团结的深层原因之一。
(三)两种民族观的思想剩余仍然会影响和谐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无论是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还是地方民族主义,都是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这两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剩余仍然将长期存在,仍然会影响和谐民族关系。
(四)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矛盾也会影响和谐民族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和散居杂居地区,大批汉族流动人口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因利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和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引发的矛盾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
(五)国内外阶级斗争还存在,有时也会在民族关系上反映出来。
民族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和难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也会对民族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三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伴随着“苏东剧变〞,两极格局下所抑制和掩盖的民族矛盾、民族仇恨、宗教纷争迅速得以释放。西方反华势力坚持“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打着“民族〞、“宗教〞和“人权〞的旗号,把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突破口。在此背景下,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等“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和境外民族主义思潮的渗透,仍是对我国国家平安、民族地区稳定开展和民族关系稳固的重要威胁,这些都不可防止地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努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突出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事实。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之林。在这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34个省市区、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民族、每个人既要热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更要强化公民意识,充分认识到我国自古至今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只有强化了国家概念,正确而客观的处理好本地方与整个国家的关系,才能够稳固和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做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树立和谐民族观。
在新世纪新阶段,和谐民族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的主题,稳固和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根底。和谐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局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一向坚持用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局部,是我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针,客观而全面地看待本民族和评价他民族,在迫切要求开展本民族的同时,一定要将中华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放在首位。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使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相适应。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正确认识民族、宗教的异同,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必要的理论工作。而这一理论工作的指针应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它要求我们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和看待宗教这一社会现象,处理好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民族感情往往与宗教感情融为一体,因此,宗教歧视往往导致民族歧视,只有在信仰上互相尊重才会有和谐的民族关系。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深刻认识宗教的两面性和长期性,认识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面和可适应性,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严格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相适应。
(四)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达成各民族对中华文华的共识和认同。
多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依赖于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指导与支撑。坚持用先进文化稳固和开展思想文化阵地,实施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活动,对于有力地抵御民族分裂主义的渗透,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人们思想解放、文化多元的当今,要达成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识和认同,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一些重要关系,诸如,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继承民族文化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关系、借鉴外国文化与抵御腐朽文化的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
(五)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局部,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源远流长。虽然由于历史上历朝统治控制时强时弱,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