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学习
2020
全国
两会
精神
经典
评论
文章
汇编
28
学习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经典评论文章汇编(28篇)
目录
1.形成新增长极牢牢把住手中的发展主动权 2
2.做实新基建蓄积新动能 4
3.培养文明生活方式需引入法治力量 6
4.应对疫情冲击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8
5.从总理的“不安”说开去 13
6.培育大国工匠 展现深圳力量 15
7.踏着新时代节拍阔步前行 16
8.不一样的两会 一样的使命担当 18
9.百姓所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 22
10.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 23
11.“两会”召开彰显制度优势 提振社会信 25
今年的“会眼” 26
12.放开地摊经济考验政府精细化管理能力 29
13.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31
14.人民至上初心不改 34
15.不妨有序发展“地摊经济” 35
16.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我国应对挑战赢得未来的关键 38
17.信心充电满格 期待中国经济精彩新征程 42
18.勇毅前行 书写新时代光辉篇章 45
19.干一件成一件 锲而不舍向前走 47
20.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50
21.强信心担使命抓落实 52
22.两会传递的最重要信号是信心 54
23.助力“六稳”“六保” 维护发展大局 55
24.在务实功求实效上展现新作为 57
25.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 58
26.在实干中夺回时间赢得未来 61
27.凝聚信心 砥砺前行 62
28“地摊经济”可激发旅游活力 63
形成新增长极牢牢把住手中的发展主动权
形成更多新增长点增长极——这正是当下我们要善于、敢于、勇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内在逻辑,也是必然路径。
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时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
总书记重要讲话传递出当下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力量,更指明了清晰的未来发展路径——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当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同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这样的大背景下,培育、壮大、形成更多新增长点、增长极,就是我们手中牢牢把握住的发展主动权和先机。
育新机开新局,我们是有十足底气的——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经济社会发展复苏态势明显:发电量、铁路日装车数量等指标稳步增长,一些重要企业生产经营快速恢复,消费潜力逐步释放。
改革开放生动实践中,我们累积了劈波斩浪、迎难而上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斗志——抗疫过程中彰显出我国独特的政治制度优势、组织动员优势,以及广泛民心所向,将充分投入稳经济保民生各项工作,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以亿万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精气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高质量迈进。
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能新技术不断增强,为我们创造了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的机遇,也为面广量大的中国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强筋健骨、提升内功的契机。会场内外,一张张蓝图开始落笔——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增长极;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基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国际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难”,这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要面对的一个永恒问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样前所未有。
惟有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奋斗,不断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我们才能走上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新道路,也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做实新基建蓄积新动能
新基建,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被刷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挑战加大的不利局面,加快推进新基建是必要之举,正当其时。
起跑决定后程,抢抓就须抢先。当前,各地都在抢抓国家加快布局新基建的良机和国家政策的红利,争相谋划、布局新基建项目,以期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先机、拔头筹、创优势。锚定全力晋位次争上游走前列、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奋斗目标的平顶山,自然不会甘居人后、错失机遇。在全国两会前夕闭幕的市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上,市委书记周斌发出动员令, 要求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基建的重大意义,把握风口机遇,集中时间和力量准备一批新基建项目,向上争取支持,向前加快推进,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蓄积动能。
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新基建是个相对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与扩展。与“铁(路)公(路)机(场)”代表的传统基建不同, 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不仅具备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更是未来新产业形态的基础或平台,最大的价值在于为百业赋能。在短期内,它可以拉动投资、对冲疫情影响;从长远看,它更是未来释放经济活力的强劲引擎和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支撑。
形势逼人,竞争激烈,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一重大机遇,只争朝夕、快马加鞭,把新基建做实、把新支柱打牢、把新动能蓄足,并将其与打造“四个城” 全面衔接、有机融合,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为新一轮区域竞争下好“先手棋”。
做实新基建,到底该做什么?如果不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新基建这一新概念, 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新导向、市场发展新规律、经济发展新模式和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面临的新问题,如果不将新基建与我市的自然资源禀赋、产业转型升级、确定的目标任务等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就可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新基建项目就会“蜂拥而上”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找准着力点, 切莫一阵风、病急乱投医。要厚植“大生态”、连通“大水网”、畅通“大交通”,大力推进以绿色为底色的新基建;要超前布局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加快数字赋能产业步伐,打造智能平台、发展智能产业,大力推进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新基建;要提升各产业集聚区的平台支撑体系,降低企业要素配置成本,并借梯上楼、借脑生智,大力推进以拉动全产业链为牵引的新基建。
做实新基建,应该注意什么?新基建之所谓“新”,在于它构筑起新的结构性力量,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 培育新的服务与消费。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将增长0.5% 至0.62%。故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基建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立足长远, 做好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整体着眼、协调推进,不能顾今不顾后、忙中乱下棋。要注重“统”与“协”的一致,完善规划、政策体系,统筹城市与农村、增量与存量、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明确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确保全市“一盘棋”、共绘“一张图”。要强化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配合,发挥好政府性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加快新基建所需要的“新人才”队伍引进、培养和储备,打造核心竞争力。要坚持“建”与“用”并重,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出发点谋划新基建, 与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步推进新基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活力、蓄积动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新一轮基建已经按下快进键,新一轮竞争已经吹响进军号,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让我市的经济更智能,让我市的发展动能更强劲,推动平顶山这只雄鹰飞得更高、更远。
培养文明生活方式需引入法治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促使人们反思之前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也重点关注了这方面的内容。
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关于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培养健康公共卫生习惯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龚定荣建议从全国层面立法,让垃圾分类成为全民法定义务;全国政协委员王济光建议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全国人大代表沈满洪建议加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扩大保护范围、实施分类保护、加大惩处力度等。
猎奇饮食、浪费食物、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已经成为一个老问题。经此一“疫”,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公共卫生习惯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勤洗手、戴口罩、依次排队、保持间距、饮食分餐、禁食野生动物等逐渐成为全民共识。疫情终将结束,但这种重视和共识应当持续下去。
其实,公众对于何为文明行为、何为健康习惯,基本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一直存在。推动公众将理念、认知转化为行动,进而持续下去成为习惯,既需要持续不断的宣传,也需要法治的刚性约束。
今年5月,北京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相信不少人对去年上海开始垃圾分类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当时不少人为“小龙虾壳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争得面红耳赤。当垃圾分类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答题”时,人们拿出了复习考试的劲头进行钻研。最终,垃圾分类从标语口号,变成法律之下的全社会集体行动。数据显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分类率迅速攀升至70%-80%。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为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也给规模庞大的贩卖养殖产业按下了停止键。
包括北京在内,不少城市都已经出台或正在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用法治力量革除陋习,塑造文明新风尚。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将培育文明生活方式纳入法治轨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不文明陋习明确具体惩戒标准, 并通过严格执法,切实解决“法不责众”的问题,从而将文明行为内化为个人自觉,固化为社会风尚。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终要落实在公众的生活细节中。告别长期养成的习惯,确实不容易,但只有每个人都迈出这一步,才能最终取得全社会的进步。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出门购物带上购物袋,出差自己带上洗漱用品,咳嗽和打喷嚏时掩口鼻 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让我们距离健康文明更近一步。
记得多年前北京开始提倡排队上下车时,一位外地朋友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你们现在真的会排队等公交车吗?能坚持多久?”相信当时有这样疑问的人不在少数,但事实证明,现在自觉排队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随意插队、抢上抢下反而成为另类。我们相信,只要共同努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也会如此。
应对疫情冲击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全国两会胜利召开,根据5月22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应对疫情冲击,今年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