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业
基础建设
若干意见
农业根底建设假设干意见
党的x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开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根底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x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开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开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开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农业和农村开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粮食连续4年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开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根底设施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开展和扶贫开发迈出重大步伐。农村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展活力不断增强。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和农村形势好,为改革开展稳定全局作出了重大奉献。实践证明,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开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开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开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开展力度。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全党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把握新机遇新挑战,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粮食平安的警钟要始终长鸣,稳固农业根底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
2022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根底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开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根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构建强化农业根底的长效机制
在经济社会开展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根底作用日益彰显。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农业根底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一)按照统筹城乡开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强化农业根底,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国家根底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开展的重点转向农村。202223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局部资金用于乡村规划、根底设施建设和维护。从202223年起,国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根本建设工程,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加强农业投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农业投入立法。
(二)稳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那么,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认真总结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科学确定补贴品种。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标准的制度。根据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需要,统筹研究重要农产品的补贴政策。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三)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要通过结构优化增收,继续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开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要通过降低本钱增收,大力开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通过非农就业增收,提高乡镇企业、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开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开展活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环境。要通过政策支持增收,加大惠农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合理调控重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
(四)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开展的体制机制。着眼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开展规划、产业布局、根底设施、公共效劳、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逐步实现城乡根底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开展互动互促。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开展的要求,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
二、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根本供给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根底。必须立足开展国内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障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平安。
(一)高度重视开展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开展。积极开展稻谷生产,扩大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合理引导玉米消费。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各项工程。根据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根底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着手开发一批资源有优势、增产有潜力的粮食后备产区。扩大西部退耕地区根本口粮田建设。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食自给水平。支持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大力开展油料生产,鼓励优势区域开展棉花、糖料生产,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支持农垦企业建设大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继续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开展。积极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液态奶标识制度。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落实禁渔休渔制度,加强渔业平安根底设施建设,支持开展远洋渔业。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建立健全生猪、奶牛等政策性保险制度。
(三)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平安工作。加快农业标准修订制定工作。继续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质量平安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依法开展质量平安监测和检查,稳固农产品质量平安专项整治成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方案,建立农产品质量平安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启动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四)支持农业产业化开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开展。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等。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抓紧研究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开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龙头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与农民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健全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支持开展“一村一品〞。
(五)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适应生产方式、产销格局和资源环境的变化,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和生产开展。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藏体系建设,完善吞吐调节机制,引导企业建立商业性储藏。抓紧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预警体系。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支持开展农产品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完善大宗农产品进口管理和贸易救济预警制度。探索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有效手段,调节农产品进出口。驻外机构特别是我驻农产品主要贸易国使领馆要加强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效劳和农业合作交流。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