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4
2022
年关
经济工作
报告
汇编
XX经济信息委20XX年工作情况报告
一、20XX年工作情况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经信系统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抓好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6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8.2%、增速排名全国第七。工业投资稳健,完成投资3145亿元、增长9.1%。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6.2%,新投达产项目266个、净增产值1368亿元。企业效益稳增,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87.5亿元,两年平均增长28.5%,高于全国10.3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8.1%、18.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9.1%和28.9%。
(二)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建成康佳光电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9家,市级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78家;规模工业企业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的占比分别达30%、45%。累计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达1.65%左右,继续领跑西部。协同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4个,130纳米硅光工艺PDK、Micro LED芯片微缩化等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三)产业发展呈现多点支撑格局。汽车、微型计算机和手机占全国比重分别达7.7%、22.1%和6.7%,建成全球最大己二酸生产企业和全球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汽车产业“乘商并重”“整零并举”,增加值增长12.6%。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持续巩固,计算机年产量首次突破1亿台,5G智能手机产量突破4900万台,建成全球智能终端重要生产基地,增加值增长17.3%。医药产业集群逐步成型,博唯生物预防性重组蛋白疫苗等项目加快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建设提速,增加值增长14.5%。装备、材料、消费品产业培育成效显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6.8%、5.9%、8.9%,产业结构由汽摩、电子“双轮驱动”向“多元支撑”转变。
(四)数智赋能产业发展优势凸显。成功获批建设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12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来渝布局,忽米网入选福布斯“20XX年度中国十大工业互联网企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接入二级节点20个。累计实施4000余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成智能工厂105个、数字化车间574个,示范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累计建成5G基站7.3万个,重点建设20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示范应用场景,上云企业达10.1万户。全国首个L4级自动驾驶示范项目率先商业化运营。
(五)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成效明显。启动首批2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共建,汽车、电子信息产业等2个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上线运行,产业全域配套率超过80%。落实“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战略,主城新区工业化主战场作用进一步显现,“万开云”板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渝东南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6787亿元、增长21.6%,工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52.6亿美元,占全市比重49.3%。
(六)市场主体活力加速迸发。“一企一策”支持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做优做强,长安汽车等70户大企业产值增长26.3%,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98家,其中,营业收入超50亿的企业达49家,超100亿元的企业达25家。实施“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中小企业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8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33家。
(七)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累计达103项,简化9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为企业减负超600亿元,清理支付中小企业欠款1.05亿元。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助力中小企业发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全年为2466家企业预授信超27亿元。持续推进“三服务”专项行动,问题办结率达98.4%。精心做好要素保障,“一省一组”“一厂一专班”协调陕晋疆黔电煤,实现超计划增供电煤730万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际宏观环境复杂严峻,全球供应链紧张问题或将持续,缺芯、缺柜等情况尚未缓解,保供稳链压力较大;国内消费增长处于下行阶段,消费增速持续走弱。二是中小型企业投资态度趋于谨慎,企业大规模投资意愿有所下降;大中小企业、上中下游效益分化现象或将存在。三是新旧动力接续压力较大,传统的重点产业的支撑作用在减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规模不够大、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对增长的贡献不够。四是科技创新有待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够顺畅,本地企业生成能力不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产品不多,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一总体目标,扎实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工业投资增长7%。重点推进“双链耦合”,提升“四项能力”。
(一)推进“双链耦合”
第一,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提高本地产业生成水平。全面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建好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设立初创型科技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建设初创型中小企业生态家园,构建起“研发机构+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成全成长周期生态体系。推动国内外创新成果对接,围绕智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生成一批又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全年新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0家。
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关键产业园区,提升基础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等产业创新能力,加速产业链布局重构。
三是全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加快建设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电动汽车换电模式示范城市,构建从研发、制造、检验检测、应用场景到软件、核心零部件、整车的全流程、全要素产业生态。软件产业将实施振兴发展专项行动,创建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和中国软件名园,打造“1+N”软件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链条,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迭代产业体系。
一是实施研发机构培育工程。持续实施规模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新建3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5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达35%。
二是实施工业设计赋能工程。聚焦创建“设计之都”总体目标,全力实施市场主体壮大、专业人才引育、载体平台培育、设计生态构建、品牌活动塑造5大专项行动。实施专精特新领域设计能力提升计划,新建设一批市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新培育30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
三是实施创新资源聚合工程。推动市区共建一批试验性应用场景,促进产品从创新走向应用。推动创新主体联合建立“专利池”,搭建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发布交易平台,打通创新供需通道。
(二)提升“四项能力”
第一,提升协同发展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33条重点产业链,构建“链长+链主企业+区县”常态化联动机制。加速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建立健全大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供需清单对接平台。促进成渝产业协同发展,制定成渝地区消费品、生物医药等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方案,打造一批产业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第二,提升智改数转能力。新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50项,新建10家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建设10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推动“一链一网一平台”体系建设,新增“上云用数赋智”企业1.5万家。持续完善“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链条。聚焦“智慧城市”年度主题,精心筹备2022智博会。持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新建1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工业企业5G内外网建设。
第三,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绿色化,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生产绿色化,加大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技改力度,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推动用能绿色化,探索发展规模化储能、智能电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技术,引导企业提高“绿电”使用比例。
第四,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强化产业资金保障,建立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联动支持产业发展机制。推动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扩面增效,探索建立“代偿资金池”,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分担机制。联动人社部门实施“人才强链”工程,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滚动推进领军型、科技型、成长型、初创型企业家培育,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强化能源要素保障,积极协调外购煤、外购电,全力保障企业生产能源需求。
XX区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框架暨预算编制工作调研报告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开展的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首次开展的一项大型普查。随着“放管服”持续深化,地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规模较“四经普”有明显增大。同时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将整合投入产出调查同时进行,在内容和方式上将有较大调整,给经济普查具体实施带来重大考验。为做好XX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前期筹备工作,XX区普查中心牵头到辖区重点镇(街道)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对象及主要特点
XX区普查中心到城东镇、富民街道和角嘴街道与镇街分管领导、统计机构主要业务骨干等开展深入研讨。
城东镇地处两广交界,近年来不断拓展东融合作,辖区内多以企业为主,坐拥梧州市高新区和粤桂合作试验区主要片区,工业企业数量占比大;富民街道地缘广阔,拥有梧州市最大的高等院校—梧州学院以及周边拆迁片区,辖区内工业、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个体商户数量较多且分布分散;角嘴街道作为河西片区的中心街道,拥有较多城市综合体、大型市场以及多产业活动法人单位,辖区内的棚户区拆迁-改造片区出现数量较多的“失联单位”或“僵尸单位”。
二、调研内容关注的问题
(一)经普宣传方式应与时俱进。
1.人际传播效率较低。经济普查以单位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涉及营业收入等财务信息,真正参与到普查的人群仅为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普查内容敏感。因此,经济普查话题在人际传播次数有限,难以达到人口普查当中口口相传、家喻户晓的效果,提升目标人群对经济普查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热情难度大。
2.传统宣传方式精准度低。以往铺天盖地式媒体宣传更适用于人口普查这样全民参与的调查工作,但经济普查目标人群较少,有定向的调查指标,传统“粗放式”宣传方式对目标人群的精准度不高。登记期间仍会发现存在宣传盲点,这样容易造成前期人财物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宣传不到位亦是影响登记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两员”选聘和培训难度提升。
1.“两员”选聘范围收窄。五经普整合投入产出调查同时进行,意味着整体普查工作时间拉长,这提高了五经普对“两员”队伍稳定性的要求。加上五经普对“两员”专业性要求较高,对接清查单位亦不宜随意更换人员。受城区财政限制和确保普查工作顺畅以及登记质量,调研对象基本上不考虑采用购买第三方服务完成“两员”选聘工作,因此五经普的“两员”选聘范围更多局限于镇街、村居的干部、网格员和少部分外聘有历次普查经验人员。
2.“两员”培训难度加大。受目前XX区人事管理制度影响,镇街统计员和村居统计协管员队伍稳定性较低,调研三个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