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谈谈
依法治国
十六
方针
认识
体会
谈谈我对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认识和体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屡次讲话中对此做出强调,并将此上升为全面依法治国全局部署的重要举措,这是对“依法治国〞根本方略的新提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勾画出了更加清晰的奋斗愿景。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认识和体会:
一、新十六字方针提出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法治〞精神,综合推进依法治国根本方略,确立了新的法治建设目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根本方略的新方针,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法治中国〞的根本标准。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根底。四者缺一不可。比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新十六字方针有了三大开展。一是,立法从解决“有无〞问题,转变为解决“科学〞问题。30多年前,中国面临的是“无法可依〞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的今天,其主要问题已是“立法是否科学〞。二是,将“司法〞列入“法治元素〞,将“公正〞明确为司法的价值目标。三是,提出和强调了“全民守法〞的要求,没有全民守法的根底,就没有真正的法治。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是我们党对30多年来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表达,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从根底打造到系统建构的演进。从重点突破向全面展开的战略推进,是实现“中国梦〞“法治梦〞的重要步骤。
二、新十六字方针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世界,认为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彻底的体系。世界统一于物质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开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对事物的开展起决定性作用,事物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这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促使事物不断的向前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当前,我们党面临各种考验、危险和挑战,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广阔党员干部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开工作。因此要深人实际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事物内部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然后再从规律出发制定政策推进改革开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假设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在表达和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说明中就强调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表达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以及法律体系的内在规律。
三、新十六字方针的时代内涵
(一)新十六字方针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202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我国从无法可依开展到有法可依,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法律的制定,法律的实施是一个更加复杂和艰巨的过程。依法治国的目标并未全部实现。这既需要立法活动的科学化、民主化以及全民信服法律,也需要公权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审判。如果行政机关违法行政,那么将大大降低法律的公信力;如果司法审判背离法律规那么,必然影响法律威严。当执法和司法都难以得到民众信任时,全民守法将成为空中楼阁,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那么无法实现。所以,新十六字方针紧密结合国情,在对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空出问题全面分析的根底上,不固步自封,对现阶段法治建设作出切合实际的方向性指引,充分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时俱进的品格。
(二)新十六字方针标志着中国法治开展进入精细化开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说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正进入法治轨道,实现了有法可依,得以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国家开展问题,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史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但另一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关乎公民权利、国家权力以及社会关系重大调整法律标准体系还欠缺完整性、完善性,在制定出的法律、法规中还有不少法治价值缺失的内容,一些已制定出的法律其精细化缺乏,在执行中遭遇到实施条件的制约。今天,法治良善化、精细化开展是法治建设的重点工作,一系列的法治活动都需要进行细化,进行配套制度的系统建设,这将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现实课题,成为我国法制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新十六字方针所包含的价值要求,必然敦促着法治向良善化、精细化开展。
(三)新十六字方针是法治建设根本要求的简洁表述1.科学立法重点强调了立法的科学性。立法的科学性是我国立法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实践中法律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仍很突出,究其原因,就是长期立法工作随意性、严谨性缺乏,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我国,实行科学立法,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就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循立法的科学理论,着手加强几个机制建设:一是科学合理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有立法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立法主体和立法决策和立法协调主体,适当将行zd规和司法解释中的一些内容,吸收到法律中来或者说由法律予以规定。二是完善的立法程序。在立法工作中要实行更加广泛的协商,扩大和促进博弈,努力形成共识。进一步丰富方式方法,采用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调查研究、列席和旁听、公民讨论、专家咨询和论证、媒体讨论、信访等形式,并使群众参与立法制度化、法律化。三是提高立法技术和艺术。完善立法体例、标准立法的语言。四是进行严谨细致的立法论证。对立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出台时机,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等内容进行充分论证,并通过法律实施一定时间后的评估,发现问题,加以改进。可见,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是我们党鉴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现状,所作出的立法工作重点上的一个重大调整,标志着中国的立法工作已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2.严格执法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性问题。法律实施过程中,执法承担着相当大的任务,而执法不严是法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严格执法关乎法律权威并决定着法律的生命力。如果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该处分的不处分或者同事不同罚,社会就失去了起码的公平公正,很可能会引发大量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坚持严格执法,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法律才能发挥治国重器的作用,彰显公平、伸张正义,全社会才能形成对法律的尊崇和敬畏。
3.公正司法充分展现了社会对司法的一个根本价值要求。关于司法目标到底是什么,我国一直在不断的根据形势的开展而做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2022年的“公正和高效〞,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了“公正、高效、权威〞。表达了每个历史阶段,社会情势所要求的司法目标。但是不管再怎么变,公正一直是司法的最高追求。其实无论是高效还是权威,最终都要服从并归结于公正。这就要求司法机关从注重总体公正到注重实现总体公正与个案公正相统一转变,努力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从注重结果公正到注重实现结果公正与过程公正相统一转变,严格依程序办案;从注重实质公正到实现实质公正与可感受公正相统一转变,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者要注重树立公平正义的形象,注重标准言谈举止,恪守司法职业道德和司法礼仪,让人民群众看到、听到、感受到公正的实现。
4.全民守法是法治实现的根底,重点强调了全民。生动地展现了法律的平等性,即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具体化的公民。全民守法这个提法解决了我们这些年一直在争论的谁来守法的问题。这些年有一些说法,如法是治官的、不是治民的。这样的观点,外表上看,好似很具有政治正确性,符合群众路线,但从法理上看是不成立的。法是一种普遍性规那么,这个规那么适用于哪个主体,哪个主体就要适用。虽然对于一些官员的贪腐,法的治权、治官的需要尤为迫切,但这只是法的功能表达的一个方面。法律是一种普遍性规那么,这种普遍性规那么是不分主体身份,对所有社会主体全面适用。全民守法的概念是指不管什么主体,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要守法。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律拟制人,诸如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国家公职人员,国家公权力机关,等等。因此,全民守法提出纠正了多年来对守法主体的单一性理解。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