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写格律诗38句口诀.doc
下载文档

ID:2134060

大小:50KB

页数:32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格律 38 口诀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绝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管,二四六字声清楚。 根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 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唐宋诗词传千载,万户千家魂系萦。 精通根本规那么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律诗口诀38句解释 写格律诗三十八句根本口诀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管,二四六字声清楚。 根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根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根本规那么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注:1、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2、关于“一三五可约不管,二四六字声清楚。〞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熟记的。3、本口诀遵古韵。 浅解一下:小拗五字可不救,意思是说,如果第五字的平仄有误,不造成三平调〔即尾三字都是平声〕,或三仄尾的现象,就可以不要去管它,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等。 大拗六仄下五平,意思是说,如果第六字当用平声的,而用了仄声,如平平仄仄平仄仄,遇到这种现象,可以在下一句的第五字用平声来相救,即下句用仄仄平平平 仄平。这样,就不算是出律,而是成功的拗救形式。如果用于首句的“平平仄仄平仄平〞,也可以如此,但这种大拗句,一般用于第七句,拗句,一般指出句,而对句没有拗句之说〔当然,孤平自救式除外〕。 仄平韵脚救五字,就是接着上一句来说的,即尾三字为平仄平的形式,不但可以救出句的大拗,即“大拗六仄下五平〞所说的,也可以救本句的孤平自救,也就是说,本句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也是能救的,即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是孤平自救。综合起来,就是说“本上两句全救清。〞〔即本句,和上一句,都成功救拗了。〕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即是说,有一种特殊的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它就相当于正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看上去就是将第五六字,换了个位而已。 如果还不明白,请君遥兄尽管说! 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管,二四六字声清楚。'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A,B,C,D共四种根本句式。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 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 〔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式〕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平 仄 仄平 〔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 A:〔平〕平〔仄〕仄平平 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平 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一韵到底应平声写格律诗要依平水韵,以佩文韵府为准。(今韵也可,但要注明),平声韵,一韵到 底。注意入声字 二:声句内平仄相间错 1:句内平仄相错(既二,四,六清楚),如'风光不与四时同'光,与,时为平仄平。 2:联内平仄相对, 联内平仄要对应 如:'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 联内的上句'月与风,厢与半'相对(平仄相反)。 3:两联之间要相粘, 两联之间粘相处 既上联对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上联的'里','征','未'与下联的,'使','城','将'对应平仄相同。 4:中间两联对仗行 如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 以毛主席七律答友人为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里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中的'斑'对'红'形容词对形容词,'竹'对'霞'名词对名词,'一枝'对'万朵','千滴'对'百重'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颈联中,'洞庭'对'长岛',地名对地名,'涌'对'歌''连'对'动'都是动词对动词。'天'对'地',天文对地理。'雪'对'诗'名词对名词。所以这首诗,对仗很工。 三:关于拗救就四种情况;(以七言为例)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1;对句救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A式句既'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笫六字可拗,第五字拗为小拗,第六字拗为大拗。既变仄,但一定在下句中第五个字为 '平'。这叫对句救。 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这里上句'一身报国有万死'为A式句,'有,万'二字应平,但用的是仄声,拗了。在下句'双鬓何人无再青'中'无'本为仄,用平字'无'补救了'有万'二字,这就是对句救。 2:本句救;本句自救仄平脚, 三拗五救很轻松。 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变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这叫本句救,七言诗称'三拗五救'。 如:'眼见四朝全盛时'为B式句(只有B式句能自救)句中'四'字应平,但拗了,第五字'全'字平救了'四'字,这叫本句自救。 3;特殊句救:特殊句式仄仄脚, 五六互换三应平。 特殊句式是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六两字可互换。但前提是第三字必须平。 如:'况是清平好天气'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好'应平,'天'应仄,但互换了,允许,第三字必须平,'清'字。 4:可救可不救, 小拗五字可不救。 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称小拗。可救可不救。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种形式,掌握了,写诗时就宽松多了。 律诗根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根本规那么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综上三大点,记住了也就掌握了写格律诗的根本原那么 第四讲 韵律 先开个头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在于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而已。诗词是最富音乐性的文体,欲使其歌咏动听,除平仄声调力求合律外,尚须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诗词语体的根本特征,是诗词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音乐美。诗词押韵讲平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闪华,她赋予诗词歌赋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上下错落的节拍,朗朗上口为人民群众传诵不衰。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而且不少新诗,就连当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声、对话、戏曲等各类文学艺术当中,都离不开它。因此,这是学诗的前提。 第一节 押韵的作用 一是串联作用。押韵将许多松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是便于记忆作用。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 第二节 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至今。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异。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异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作诗,却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制定了统一的韵书。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每个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个统一的规定,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总比没有统一规定好。最初,这些规定是根本符合当时口语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标准。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那么被确立起来。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宋朝在唐韵根底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平水韵并没有对唐韵广韵作根本性的修改。就是说,并没有完全按照当时的口语来彻底修改,只是对原有韵书的韵目进行了一些归并、调整,并特别注意使唐宋时代按唐韵广韵写的诗也都符合平水韵,从而保持了诗韵的根本连续性。平水韵主要是把唐以来就规定可以'同用'的一些韵目,名正言顺地正式合并起来,当然自己也作了几处归并,这样就把广韵的206个韵减并成了106个韵。总的看,唐韵广韵都比平水韵严,所以唐宋时期按唐韵广韵写的诗,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韵了。总之,几次修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连续性没有中断。后来说的诗韵,泛指格律诗用韵,通常是指平水韵。 唐以后尽管人们的口语不断有所变化,但诗韵一直被沿用不废,原因何在大概主要是因为它的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性。历代积累下来的传世名作,都是按诗韵写的,后世人们欣赏、学习这些文化珍品需要懂得诗韵,这就使人们一般倾向于保持诗韵的连续性。 二是权威性。因为诗韵是被朝廷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