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docx
下载文档

ID:2126364

大小:21.72KB

页数:10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5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围绕 粮食 增产 农民 增收 目标 建设 农村 产业 体系
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 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着力建设农村五大产业体系(2023年1月2023日)市人民政府XX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XX县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耕地780万亩,总人8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22年,预计全市完成gdp1202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农业增加值155.5亿元,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3648元,增长14.8%。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从统筹城乡开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从2022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以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通过龙头带动,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2022年是我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第二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科学开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把握关键环节,狠抓措施落实,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收入成为全市农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长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直接来自五大产业的到达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奉献率到达74.9%。一是瓜菜和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到达25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8%;农作物粮经种植比由上年的58∶42调整到55∶45。以瓜菜、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面积到达645.9万亩,同比增加33.1万亩,其中瓜菜382万亩,比上年增加34万亩;棉花154.4万亩,增加5.1万亩。二是林牧渔业快速开展。林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完成造林65万亩,同比增加30万亩,增长85.7%。其中经济林15万亩,速生丰产林41万亩,林业育苗15.3万亩,水果产量21万吨,同比增长15.8%,林木覆盖率到达2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畜牧养殖实现新的开展。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到达74.9万吨、50.6万吨和5.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2023.5%、5%和22.3%。渔业快速开展。全市养殖面积到达64.3万亩,水产品产量到达26.6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16.1%和36.6%。三是农村劳务产业开展势头强劲。到2022年底,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到达146万人,新增2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3%。其中县外输出72.4万人,增加13.6万人,年创劳务收入50亿元。围绕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工作中着力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平安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决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开展。XX县区针对山区特点确立了“南北山区抓林果,泗河沿岸抓瓜菜,全县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劳务〞的结构调整布局结构。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着力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2023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3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邹城为主的2023万亩土豆、15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2023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通过调整和优化,林牧渔业等短腿产业得到拉长,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到达50.3%,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三是搞好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大力开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平安、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提质增效,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进推广力度。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300多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0多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到达97%以上。全市小麦优质专用化程度68%,水产品、果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60%、70%以上。 (二)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为农民增收提供支撑。适应农业提质增效的要求,把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是根据我市实际,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修订完善了36项特 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编印了12万册,发放到县市区、乡镇及生产基地配套推行。二是规划新建了35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基地总数开展到56处、面积到达235万亩,其中有9处、73.5万亩被列为国家和省级示范基地。三是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已建成,局部工程检测已投入使用;区域性农产品质检站和速测点到达56处。四是启动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市政府制定下发了文件,成立了领导和办事机构,进行了部署安排,制定了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五是优质特色农产品认证取得新进展。全市有1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产地认证,2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取得产地认证的生产基地到达3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到达21个。金乡大蒜已取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其中宏昌公司的3万亩大蒜出口基地已取得国家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延伸农民增收链条。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开展的突出重点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开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2022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的政策意见,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贴息,2022年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又进一步调整扩大了扶持使用领域和范围。全市各级每年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资金达1.8亿元,其中邹城、兖州、任城都在2022万元以上。二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联接关系,降低和有效躲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公司,通过合同、订单方式与养殖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关系,带动开展标准化肉鸭养殖场户2022多个,养殖规模3000万只。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到226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到达82023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20家,年销售收入190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0家,其中省级以上9家,国家级2家;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到2200多个,农村经纪人队伍3.2万人;带动和辐射种植基地320万亩,养殖基地4500万头只,农户76万户,全市已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空间。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开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开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根底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开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效劳组织,强化效劳,向外输出一批。XX县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全年在外务工人员12万人,其中境外1500人,每年实现劳务收入6亿多元,全县农民人均113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2022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到达72.4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3.6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近80元。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到达1263元,增加16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到达34.6%,对农民人均增收的奉献到达34.2%。 (五)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奖惩,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推进机制。为加快推进农村五大产业链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奖惩入手,逐步建立健全了责任目标、组织领导、政策支持、效劳保障和考核奖惩体系。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把调整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并制定配套的考核方法,明确规定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是主要责任人,五大产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并确定了具体的奖惩标准,实行重鼓励、硬约束、严考核,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对2022年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做出突出奉献的3区市、5个部门和18名有功人员,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给予了隆重表彰奖励。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市委、市政府2022年8月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15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三是强化督导调度。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市委、市政府先后屡次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专题会议和督导调度会议,作出安排部署;县市区建立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调度乡镇党政一把手制度,亲自部署发动,分管负责同志靠上抓好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在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里派出督导组驻县市区进行集中督导检查。全市共派出督导组296个、包村干部1万多名,深入基层抓调整。2022年,我市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无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底不牢,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工农“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就业、保险、户籍制度尚未完全消 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开展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开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三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民素质特别是就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四是农资大幅涨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五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强,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我们根据这次会议要求,借鉴兄弟市的经验,切实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和要求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开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城乡统筹开展,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动摇,坚持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