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三教师日记
2023
年读
教师
日记
有感
读高三教师日记有感
青春地活着
——读高三教师日记有感
张朋亮
写这本书的人,是我的老师,她叫高凤香,书里的故事,是她一年中的点点滴滴和一群孩子为梦想而奋斗的青葱岁月。
学生如流水般,伴着四季的交织,一波波地流过老师这个静静的港湾,永远不再回头。带走的是青春,是梦想,是前进的动力,留下的是牵挂,是默默的祝福,是那渐行渐远的背影。
这样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但是,能如此细致地将它记录下来,刻画得这样细腻,还是第一次。
捧起这本沉甸甸的书,一页页翻动着,这些人、这些事是那样地似曾相识,恍惚间,似又回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微风顺着窗户钻进来,带走了房间里的闷热,这样美好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那些曾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十一年前,我的青春、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也是在那个绿树成荫,古朴精致的校园度过的吗。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要么不读,要么从第一篇、第一段、第一行文字开始,慢慢地读,细细地品。
第一篇,是这样开始的——
"高三。第1天。正式开学,有晚自习。"
开头是最难的,因为它将奠定全篇的基调和叙事节奏,所以,我常常会在开头大做文章,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是,老师的开头却写得是这样的平平常常,并无任何华美之处,甚至也看不出任何一点匠心独运的味道,心里颇有些失望。
但是,出于对师者的尊敬,耐着性子,一篇篇翻下去,内心的触动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犹如一个偷儿置身在一栋无人的豪宅里,犹如一个盗贼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宝库中,步步是惊喜,处处有收获
如果说翻开这本书,只是一个偶然,也许还有人情世故的因素掺杂其中,那么决心认真读完这本书,一定是个必然。因为,我已经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在我看来,它对于阅读者的意义早已超过了"高三学生"这个狭义的范畴。
生命的思考、岁月的感念、创作的心得、亲人的思念、同事的情谊、朋友的祝福,点点滴滴,如细雨缠绵,温婉的文字,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直抵人的心脾。283篇日记,早已冲破了书名的内涵和外延,它是老师对生活最忠实的思考,对朴真灵魂的一段刻苦铭心的自我救赎。
关于生命的流逝,老师是这样说的——
第17天,"老是一种常态。只要有生命,便会衰老,便会有消亡的那一天。这不是悲哀的理由。关键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没有做完,没有做好,即便走得再晚,也会孕育出生不如死的苦痛。这样想来,日子满满的,也是一种幸福。而我被高三的繁忙,塞得实实在在的空间,也应该是一种幸福。"
关于创作的思考,老师又是这样一番谦卑的姿态——
第37天,"做不到萧红女士的执着。可以与家决裂,可以迷失爱情,可以走投无路,可以我行我素。可是,不管多么艰难,她痴迷文学的那份心意始终没变。所以,有生死场,有商市街,有呼兰河传,流传永远。我的心疼痛到现在,为这样一位坚守文学的女人。如果,她还活着,她或许是你我都不能割舍的朋友。"
一篇篇读下去,我从这看似絮絮叨叨的记述中,触及到了老师内心最柔软的局部,这样的字句,完全不似外表坚强的她,让人读来忍不住潸然泪下,这是日记中的第82篇,摘录如下——
"今夜,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弟,我只想你……年年今日,我绝不给你烧纸。我以为,你该在人间,在某个幸福的家里融融乐乐地生活。"
……
我开始理解了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笔记里的一段话。一切诗情都尽量调动起来,以便一开始就能创造奇迹,词汇像雨点般落在纸上,可是,一页未完,就觉得满篇都是张牙舞爪。立刻撕掉重来。瞧瞧大师们,他们的开头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会在一开始就堆满华美。记得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于是平静地坐下来,顺利地开始了。
高三教师日记不就是这么做的吗。这世间万物原本就应该是这样,所谓大音希声,说的不正是这样的道理么。这是一本厚达446页,46.7万字的大书。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从体量上来做一个横向比较。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全书共计49.6万字;
柳青先生的创业史,
35.4万字;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那,60.7万字;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43万字……
我想,不用再比下去了。如果以篇幅论,这本书早已经到达,或者超过了一部多卷体长篇小说的份量。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如果在开头就大做文章,那将是一件多么不明智、又多么幼稚的做法啊。我开始为自己的鲁莽而深深自责,我开始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深深惶恐。
在我的惶恐不安中,又从书中瞥见了这样的字句——
活着,总得有些乐趣。否那么,苦得看不见天日,又该怎么去活。
老师似乎就在我的对面,她的教导仿佛就在我的耳畔。这样一句话,解了我的不安。
"知耻而后勇",在自己的老师面前,还需要什么伪装。早一些暴露出自己的浅薄,也便能早一日地成长起来,那些大师们,不正是这样步步走来吗。
合上书本,轻轻抚摸,再一次对这本书,以及日夜坐在灯下耕耘的老师充满了感谢。
我清楚地记得,拿到书是在雨后的西北大学校园里。上午接到老师的 ,下班后匆匆前往。匆匆相见,又匆匆辞别。也许,该留得久一点,再听一听老师的教诲,但是,又不忍,因为她的脸上写满疲惫。
是啊。她是多么忙碌啊。她就像一个旋转不停的陀螺一般,不知疲倦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从学校到家里,再到作协的一应事务,晚上,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候,她却仍坐在前,敲击着键盘,在文学的路上奔跑着。她本可以不必这样,她本可以轻松地活着,可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呢。
回家的路上,看着窗外不息的车流,忍不住想起了毕业多年后同老师重逢的情景,这段珍贵的重逢,也被老师写进了自己的书里——
第118天,"朋亮的出现让我惊喜。……世界好大,你寻找千万里,也不见他或她的踪影。世界好小好奇巧,他明明日日在你面前晃,你却不敢相认……人来人去的,没有必要在意。该来的还会再来,该走的还会再走。如同这山巅的云。"
透过车窗,回望越来越远的西大校园,我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会再见的,今日的匆匆又未尝不是为了明日的重逢。
记得,我曾拿着书问老师。"你怎么就能坚持下来。"
老师笑了笑说。"我也不知道。"
其实,她早已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20236天。十年前,走进文字,只为自我救赎……当生命走入死胡同时,我邂逅了文字。他就像个消化垃圾情绪的容器,把我内心淤积的忧郁吸纳进去,揉碎搅拌,给阳光一蒸发,我就灿烂成一棵开花的数,芳香四溢。"
文章的结尾,我想用封面上的一句话来结束全篇,送给所有我认识的和认识我的朋友,也借以自勉——
我们都应该青春地活着,在这个梦想的世界里。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