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重新进场的人需谨惕四大风险_冯善书.pdf
下载文档

ID:212097

大小:2.01MB

页数: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重新 进场 需谨惕 四大 风险 冯善书
014015观点OPINION2023重新进场的人,需谨惕四大风险文:冯善书国内“首档美学综艺”何以沦为一场闹剧?文:张诗溦2022 年年底,一向以综艺称王的湖南卫视,这次将目光投向了“更小众”的美术领域,推出了号称是“国内首档美学综艺”的会画少年的天空。据官方介绍,这档综艺的初衷是通过科普油画、水墨画、工笔画、铅笔画、数字板绘、综合艺术、街头涂鸦等艺术形式,达到美育的作用。只是自开播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许多人认为这成了一场披着艺术外衣的“男团选秀”。不可否认,会画少年的天空开拓了新的艺术综艺赛道,起到了一定的艺术普及作用,只是笔者认为这“七宗罪”让“首档美学综艺”的专业性和娱乐感失衡,使其沦为一场滑稽的闹剧。对原创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早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但节目仅开播不到 8 小时,一些青年画家的作品就深陷抄袭疑云。无论技法多么高超,人品总是排在第一位的。一边打着艺术的幌子,一边又不尊重艺术,此为“第一宗罪”。“第二宗罪”是媚俗。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与赛制有关,“名名之中”的展览策划,以 5 名策展人为单位,对 30 名艺术家的“策展人初印象”主题作品进行分组展示。这个命题创作,不可避免地让那些青年画家围绕各自的策展人展开创作。不知是能力不够,还是时间太仓促,对策展人的挖掘太流于表面,以至于画作成为了一种“示好”的工具。“第三宗罪”是画作水平参差不齐。鲁美院长李象群在节目中明确指出一些画作中的人物比例不准确,是缺乏扎实基本功的表现。千百年来,中国画靠的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摄影艺术问世不过 200 年,它的出现不能代替主观,成为特色的美术创作。亦如西方的油画创作一样,摄影代替不了梵高的“向日葵”。所以在美术创作中,不能拒绝生活,要用尽一切办法,去真听真看真感受。“第四宗罪”是缺乏亲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综艺节目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形态之一,是向观众分享信息、输出知识、建立认知的重要渠道,能够最大限度地触达观众。但该档综艺剪辑碎片化,主线不鲜明,整体呈现过于温吞。而且,隔着屏幕看画作与展览现场,在质感和笔触,甚至情绪和氛围等方面,都会缺乏直观的感受。既然如此,节目就应该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探索生动、形象并且适合画作的可视化形式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与趣味性、真实性。“第五宗罪”是把“讲故事”等同于“卖苦情”。艺术背后的故事本充满意义,但把“讲故事”等同于“卖苦情”,这就起了反作用。观众在一期节目内数次被迫从欣赏画作转到观察画家,很多时候,还是在画作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艺术之所以“小众”,往往因其具有一定文化欣赏和理解的门槛,如何在有效时间内展现专业素养,是制作该类节目必须要考虑的前提。“第六宗罪”是本末倒置。如果说前几期偶尔还有些“有效信息”,第五期更有堂而皇之愚弄观众之嫌。而应作为正片节目有效补充的 VIP 衍生节目会画少年营业中,却让观众看这一群“少年”吃喝玩乐,通过掰手腕争夺画具,还有唱歌、玩“狼人杀”、“你画我猜”等,这和美育有什么关系?“第七宗罪”是创作者思维定势下的短视。另一档VIP 衍生节目少年画室每集 15 分钟左右,短小精悍,以少年解说名画的形式,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徐悲鸿、莫奈、蒙德里安等中西方艺术大家。这档节目与美育关联最大,只可惜有会员限制,观看人员并不多,而且在正片不够出彩的情况下,也不足以让人产生观看衍生节目的欲望,这样一来,少年画室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会画少年的天空作为国内首档以美术为主题的综艺,显然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吃螃蟹的人”,创新意识仍值得鼓励。可以预见到,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的垂直化和细分化是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传播媒介的差异、受众审美水平不同等因素存在,专业性和娱乐感的平衡,始终是这类型题材综艺节目面临的难题。如何兼顾艺术展现、专业表达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做好跨媒介转译,遵循电视综艺的逻辑,适应当下娱乐文化的流行机制,使其既能满足行业、圈层内观众的专业需求,又能满足圈外受众的审美文化需求,是创作者需要深思的关键。(编辑/张诗溦)新春伊始,但经济加速复苏的迹象仍然在我们眼前和身边逐步清晰。经历行业大调整的寒气逼人以后,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亦开始为触底反弹收拢人心和积聚人气。连远在8066公里之外的首届新加坡艺博会,突然传来“销售强劲”的好消息,都在朋友圈被业内人士争相转发。常年道,大河有水小河满。宏观经济改善,不仅让实体经济得益,而且对股票、债券、房地产、珠宝和艺术品等投资品亦有所利好。因而,笔者对兔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同样保持谨慎看好的态度。为何要在“看好”面前加一个“谨慎”?原因是我们对2023年的行情虽然密切关注且普遍乐观,但考虑到当前国内艺术品行业欠缺规范、产业不太成熟、生态仍待发育,还是要提防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一些不利和不幸因素的出现。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带着真金白银重新进场的人肯定不可掉以轻心。话言至此,笔者对2023年最真实的看法是,结构性的机会一定会出现,但必须切实加强和提高我们对风险的研判、预期和管控能力。未来最主要的风险点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价格泡沫。从目前一二级市场交易的情况来看,许多一二线艺术家作品的价格都已被艺术家自己及其经纪人推到前所未有的高点,一些“炒作泡沫明显”的作品近两年虽然受到市场“报复性”打压有所回调,但对于普通投资者和收藏者来说仍然太贵。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一些明星艺术家的拍卖成交纪录,这个大家可以自行翻阅雅昌艺术网和胡润研究院的历史分析。建议大家避开那些只有资本站台、没有学术背书的作品,尤其是前期炒作过度、经历过价格塌方的作品,哪怕给出的交易条件再优惠,都要提前做好风险预判。因为在风险没有出尽前,你不是在抄底,而是要成为下一个无辜的接盘侠。其次是鉴定争议。有些读者和朋友向笔者坦言,为了避免买到赝品,其尽可能回避非在世名家的作品。但这样就意味着已经排除一切潜在的风险区了吗?并没有。如果正在交易的作品并非直接来自艺术家本人,而是经历过中间的流转运输,甚至几易其手,还是会有涉假的可能。以笔者亲身经历的事件来看,艺术家身边的亲戚、经纪人、学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都有可能成为造假产业链上的一环。正是因为这些人与艺术家存在特殊的亲近关系,他们的造假手法更具迷惑性和专业性。加上现在有相当多的一线名家,基于各种原因,并不愿意主动或免费出来为可能的受害者打假。这更让制售假货的人有机可乘,亦增加了买方的避险难度。再次是生态破坏。艺术行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从业者的伤害是全方位的。艺术品行业产业链一般认为由艺术家、画廊和艺术品经纪人、拍卖公司和收藏者等构成。由于国内的艺术品行业发展不规范、不成熟,整条产业链上的分工并不严谨和明晰,导致各环节的参与者专业性不够。譬如,拍卖公司会横跨一二级市场,艺术家直接进市场、开画廊,甚至有从业者身兼评论家、画廊老板、媒体负责人和艺术家多重角色,混业现象和无序竞争非常明显。一线艺术家依靠名人带来的品牌效应,其作品社会知名度比较高,市场销量和价格都比较高,产业价值也最大。但这类艺术家往往会利用其手中掌握的定价吃掉市场绝大部分的利润,甚至直接进入市场与画廊和经纪人形成事实上的竞争关系。二三线艺术家的作品仍处在市场培育阶段,作品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难以对整条产业链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行业生态的不平衡、不健康,让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的从业者生存状态每况愈下,必然造成市场的不稳定。最后是权利救济。在一个发展不规范、不稳定、不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必然会围绕着交易产生大量的争议和纠纷。当然,从辩论的角度来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行的。艺术品市场亦同样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有矛盾纠纷和争议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如何化解矛盾、定分止争。在国内,艺术品科学鉴证备案体系已经宣传了很多年,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亦曾经大力推进,但从目前来看,进展并不如意。对真假的鉴定,依然是横亘在当前国内艺术品市场面前的一道现实大难题。在没有专业权威的鉴定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要想对真假一锤定音都不太可能,就更谈不上为权利受害者提供法律救济了。综上,艺术品行业要行稳致远,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少。从投资者和收藏者的角度来说,既要从中看到发展的前景和机会,也要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只有提升对风险的预判和管控能力,才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把这些机会转化为现实的投资价值。(编辑/余彩霞)收藏拍卖杂志资深编辑南方产业智库副主任,艺术投资专栏作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